“我不敢,我害怕”你家孩子有沒有説過這句話?
堂哥家裏的大兒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堂哥帶他去幼兒園看了看,隨後覺得可以就把孩子留下了。可是到了晚上,孩子放學回來,堂哥就發覺了不對勁。孩子的腦袋一直耷拉着,平時活潑愛説話的他也不做聲了,這些反常的行為讓堂哥很疑惑,再三追問下,孩子説出了讓人氣憤的真相:
原來,新幼兒園的老師看堂哥的兒子太調皮了,就把孩子一個人叫到一個屋子裏,把孩子關了起來,還説裏面有妖魔鬼怪,把孩子嚇得。
乍一聽,很難相信吧?老師都是教師育人的,尤其是幼兒園老師,按理説是很喜歡孩子,很有耐心才對。後來才知道,那個女老師是來代課的,沒有教師資格證。
堂哥氣憤不已,從那以後,他兒子就變得內向,也不敢像以前那樣搗蛋了。再去追究那個老師的責任也於事無補了。
孩子膽小的話,的確是挺讓爸爸媽媽擔心的。尤其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後,懦弱,膽小更會成為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阻力。所以,我們則應該想方設法讓孩子變得勇敢起來,而不是成為被人欺負的“小綿羊”。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勇敢的孩子呢?
我以前對我大女兒就是用這個方法,我家大女兒非常怕黑,一到晚上就不敢一個人出去。 於是故意每天晚上帶她到外面玩兒,這樣持續幾天後。
有一天晚上,我對大女兒説:“家裏沒有味精了,你能幫媽媽下去樓下便利店買一包,好嗎?”我女兒説:“我不敢”,於是我對她説:“我們每天晚上都到外面去玩,你感覺有什麼可怕的嗎?”
大女兒想了一下,看到她的表情好像心動了,於是便嘗試着讓一個人到外面去買東西。
我考慮到女兒的安全問題,在後面悄悄地跟着她。從那以後,大女兒再也不怕黑了。
在很多時候,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恐懼源於他們對這種事物不瞭解。爸爸媽媽們可以帶她們多嘗試,等他們對這種事物充分了解了,恐懼感也就消失了。
在教育方式上,爸爸和媽媽大不相同。比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小狗, 媽媽常常會告誡孩子:‘離小狗遠 點兒,它會咬人。”
但爸爸通常不會這樣做,他會告訴孩子小狗並不可怕,甚至還會讓女兒摸一摸小狗。 在做遊戲方面,爸爸也喜歡選擇那些對抗性、運動性較強的遊戲。
爸爸的這些做法對提升孩子的“膽量”非常有幫助,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多和爸爸接觸,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在很多時候,媽媽過多的限制讓孩子感覺做什麼事都是非常困難的,而變得膽小怕事起來。所以,媽媽應該多鼓勵女兒進行實踐,孩子見識多了,就不會再膽小怕事了。當然,在鼓勵孩子進行實踐的時候。也要考慮孩子的能力以及事情的可行性,如果覺得可行,就鼓勵孩子放手去做自己使非常擔心和緊張,也不要表現出來,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形成一定的壓力,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寫到最後: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學會容忍、謙讓,這當然是件好事,但是容忍、謙讓並不等於逆來順受。當孩子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