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脱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想要他們完全聽取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有時候一些被忽視的行為,很可能會引起他們的心裏防禦,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這天,明明的作業一拖再拖,直到晚上才到書桌前打開課本,準備寫作業,可剛一打開,就發現上面有摺痕,就認定是弟弟弄的,開啓了發牢騷模式,一遍遍地用手想要去撫平摺痕,就這樣足足過了15分鐘。
這個期間不僅抱怨,重複着這樣的動作,爸爸希望他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直忍耐着,直到忍無可忍,收起明明的書本、筆等,並説道:“不用寫了。”
明明像是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泄的途徑,開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課本弄壞了,為什麼你不怪他,總説我。”
如果單單看大寶明明的行為,會覺得他很是委屈,因為弟弟將課本弄壞了,導致他無法寫作業。
其實,並非如此,他只是通過故意找茬的方式來逃避寫作業,並將自己無法寫作業的原因歸咎於弟弟,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責”,這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心理防禦機制。
關於孩子的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個體在面臨衝突、問題時,為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解脱煩惱,而做出的一些恢復心理穩定和平衡的一種情況。
這種防禦機制會採取消極、逃避的方式來避免和減輕自己在痛苦時的感受,同樣成年人也會使用到這種機制。
孩子的心裏防禦機制主要為以下幾種:
1、否定
這種否定屬於一種簡單又原始的防衞機制,主要方法就是“否定”在創傷時的想法、感覺,將不愉快的事情,逃避或是“否定”,當作並沒有發生,以此來獲得自己心理上的暫時慰藉。
孩子會隨着年齡的增大,而逐漸偽裝自己,不想將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如蕭蕭今年9歲,在媽媽生弟弟之前,很喜歡和父母撒嬌,或是讓爸爸將她抱起來。
可弟弟出生後,就跟爸爸媽媽很是冷淡,看到媽媽抱二寶時很不高興,母親發現後主動抱她也會被拒絕。
其實,這並不是蕭蕭不渴望父母的擁抱,只是她覺得現在自己的關注變少了,所以選擇在爸媽面前故作堅強,尤其是感到孤獨和遇到困難時。
2、投射
這張防禦機制是指個人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過失或是不認可的觀念,欲加附在其他人身上,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不安。
案例中明明逃避寫作業就是使用了投射防禦機制,其實在我們成年人當中也會經常使用這張防禦機制,如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再回到家中,如果孩子不聽話,或是在房間裏到處亂跑,這時就會很是生氣,甚至對娃發脾氣,將工作上不愉快的情緒投射到子女身上;可假如是得到老闆的賞識或是發了獎金,不管孩子怎麼樣都不會生氣、惱火。
3、退行
這種防禦機制是指人在面臨挫折或是不想面對的事件時,放棄了原本已經掌握到比較成熟的方式或技巧,推行到最初狀態的一種行為方式,通過幼稚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不良情緒。
退行防禦機制通常發生在二胎家庭中,如夢夢5歲了,本來自理能力很強,可以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等,可自從弟弟出生後,她彷彿什麼都不會做了,穿衣服都讓喊媽媽幫忙。
夢夢的褶皺行為就屬於一種典型的退休防禦機制,她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爸媽更多的關愛,因為弟弟出生後,她發現弟弟可以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然後還能得到關愛,也不會受到批評,因此她也想像弟弟一樣,於是就衍生出了退行行為。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改善不合理的心裏防禦機制?1、理解和陪伴孩子
每個人的心理都會出現這種防禦機制,因此作為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允許他們的暫時逃避,尤其是一些年紀小的娃,父母最後陪伴着他們一起做不願意和不敢的事情。
2、教會孩子反省
如果孩子到了八九歲,父母可以教育娃學會反省,例如案例中明明逃避寫作業的行為,可以在他情緒發泄完後,再將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一下,並引導他勇敢面對,且改正。
心裏防禦機制屬於一種逃避的方式,教會孩子反省,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和了解自己,這樣就可以讓娃在遇到困難時,學會不要逃避,找藉口,而是尋找方法,這樣才能讓他們不斷在成長,對我們家長來説,也是提高自身修行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