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德國的東線盟友中,芬蘭軍隊的戰鬥力是數一數二的,無論1939年到1940年的蘇芬戰爭,還是1941年到1944年的續戰,都已經證明芬蘭軍人的表現足以躋身世界上最優秀戰士之列。然而,芬蘭畢竟是北歐小國,工業基礎薄弱,軍工規模有限,雖然芬蘭人在武器技術上不乏創意,也設計過較有特色的武器,比如索米衝鋒槍等,但終究不具備自主研發製造坦克、重炮、飛機等現代化重型裝備的能力,其裝備水平不論相比盟友德國,還是敵手蘇聯,都有較大差距,這一點在芬蘭陸軍裝甲部隊身上尤為明顯。在戰前,芬蘭陸軍總共只有60多輛坦克,其中一半還是一戰時的古董,在戰爭期間芬蘭軍隊始終努力加強裝甲戰力,將弱小的裝甲部隊擴充到師級規模,其大部分裝備則來自於戰場繳獲。
■1942年夏季徒步行軍的芬蘭步兵,最前方的士兵挎着一支索米衝鋒槍和兩個備用彈鼓。
一戰暴富
芬蘭裝甲部隊的創建可以追溯到其建國初期,1917年12月,芬蘭脱離發生革命的俄國宣佈獨立,經過短期內戰後確立了共和體制。1919年到1920年間,芬蘭陸軍從法國購買了34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打下了芬蘭裝甲兵的基礎,然而此後十多年間始終原地踏步,再未添置裝備,直到1936年才向英國購買了33輛維克斯6噸輕型坦克B型,以替換老舊的雷諾坦克。大概是出於節約經費的目的,芬蘭購買的維克斯坦克沒有武器和電台,計劃交貨後安裝本國自產武器。維克斯坦克直到1939年1月才交付完畢,但武器生產進度遲緩,當蘇芬戰爭在1939年11月爆發時,沒有一輛維克斯坦克安裝新型火炮,只能以機槍和老式坦克炮充數,而FT-17也依然留在現役行列。
■芬蘭軍隊裝備的法制雷諾FT-17坦克,攝於1939年夏季的軍事演習。
■1939年夏季軍事演習中沿公路開進的芬軍維克斯輕型坦克縱隊。
1939年12月,芬蘭陸軍將所有可用的坦克編成第23坦克營,下轄4個坦克連,其中第1、2坦克連裝備雷諾FT-17坦克,第3、4坦克連裝備維克斯坦克,但只有第4坦克連參加了戰鬥,13輛坦克中有6輛戰損,1輛受傷。在蘇芬戰爭期間,芬蘭國家兵工廠向軍方交付了18輛安裝37毫米Psv.K/36型坦克炮的維克斯坦克,這種火炮是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的車載版本。上述18輛坦克中有16輛於1940年2月交付第4坦克連,餘下2輛交付第3坦克連。至於過於陳舊的FT-17已經沒有作為坦克使用的價值,其中一部分坦克被埋入土中作為固定火力點使用,餘下的坦克轉為訓練車輛使用到1943年。
■芬軍維克斯坦克的局部近照,注意炮塔上安裝着雷諾坦克的老式37毫米短管坦克炮。
■今日在軍事博物館內陳列的芬軍維克斯輕型坦克,安裝的是博福斯37毫米坦克炮。
1940年3月,蘇芬戰爭以芬蘭乞和割地而告終,但芬蘭裝甲部隊卻在這場失敗的戰爭中一夜暴富,通過戰場繳獲實力大增!有資料顯示,蘇聯在戰爭中投入了超過6500輛坦克,而損失高達3500輛之多!由於戰場地形惡劣,加之芬蘭缺乏大量回收和修復坦克的能力,只有少量蘇聯坦克被繳獲並被芬軍納為己用,大部分坦克在拆除武器和可利用部件後就被遺棄在森林中任其鏽蝕。儘管如此,從戰場上撿來的洋落也足夠讓芬軍裝甲部隊在規模和質量上得到大幅提升。
■在1939年至1940年冬季的蘇芬戰爭中,蘇軍損失了超過3500輛坦克,圖為被遺棄的蘇軍BT-5快速坦克。
■1940年1月被芬軍殲滅的蘇軍機械化縱隊,近處可見兩輛T-26輕型坦克。
在所有繳獲坦克中,最受芬軍歡迎的是T-26輕型坦克,因為這種坦克本身就是基於英制維克斯坦克設計的,與芬軍原有裝備的維克斯坦克很相似,易於上手,方便維護,而且繳獲數量比較大,備件彈藥也便於補充。據統計在二戰期間芬蘭繳獲了114輛T-26,是1940年到1944年間芬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戰車。不過,芬蘭人對於蘇軍BT系列快速坦克缺乏興趣,只有少量使用。除此之外,芬蘭人還利用繳獲裝備對原有的維克斯坦克進行了武器升級,用蘇制45毫米坦克炮替換了37毫米坦克炮,以強化射擊威力,車載機槍也換為蘇制DT坦克機槍。經過改裝後的維克斯坦克被稱為T-26E型,不過從炮塔外形上很容易與蘇聯原裝的T-26區分開來。
■今日保存在博物館內的芬軍T-26輕型坦克,炮塔上繪有卐字標誌,車體正面還有一個髑髏圖案。
■在芬蘭帕羅拉軍事博物館內陳列的T-26E輕型坦克,即安裝蘇制45毫米坦克炮的維克斯坦克。
在蘇芬戰爭後,芬蘭陸軍在利用戰利品的同時也着手擴充裝甲部隊,組建了新的裝甲營,下轄3個坦克連、1個重坦克排和3個裝甲車排。到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5月31日,芬蘭陸軍賬面上的裝甲部隊實力較一年前大為增強,據統計擁有29輛T-37兩棲坦克、13輛T-38兩棲坦克、26輛維克斯坦克、34輛T-26坦克、2輛T-28坦克、2輛OT-26噴火坦克、4輛OT-130噴火坦克,加上少數老舊坦克和6輛從瑞典購買的40毫米自行高炮,其可用戰車數量已經超過上百輛。
■二戰時期列隊接受檢閲的芬軍坦克部隊,近處的幾輛坦克為T-26E型,採用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卐字標誌。
續戰風雲
1941年6月22日,芬蘭作為盟友參與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配合德軍在卡累利阿地峽和北極地區展開作戰。不過,芬蘭對於同德國結盟並不情願,其目的只是希望收復一年前失去的領土,並將這場新的戰爭稱為“續戰”,視為蘇芬戰爭的延續。德國在1941年夏秋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巴巴羅薩”行動也在莫斯科城下歸於失敗,芬蘭對於戰爭的熱情也迅速消退,只滿足於守住既有戰果。
■1941年夏季續戰初期正向前線開進的芬軍T-26坦克部隊,最前方的1輛T-26A。
1941年6月,芬蘭陸軍決定採用卐字徽作為國籍標誌塗繪在作戰車輛上,這個標誌與德國納粹卐字並無聯繫,實際上芬蘭空軍自從1918年就已經採用作為機徽。芬蘭陸軍的卐字標誌與芬蘭空軍有所不同,其外側的橫臂較短,為黑色卐字加白色陰影的樣式,在具體應用時很多陸軍士兵將其繪成與空軍機徽相同的形式,後來經過官方反覆重申,短臂版卐字才逐漸得到普及,成為二戰芬蘭戰車的特色標誌。不過,卐字徽僅在二戰時期得到使用,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芬蘭陸軍和空軍於1945年採用了藍白雙色同心圓作為新的國籍標誌,不過芬蘭空軍依然在旗幟、徽章上使用卐字徽,直到今年7月才正式棄用,因此還上了新聞!
■1941年夏季芬軍自行車部隊與坦克縱隊並肩行軍,注意芬軍坦克炮塔後部的卐字標誌。
■一輛被芬軍繳獲的T-28中型坦克在接受測試,車體上塗繪了迷彩,炮塔側面可見短臂版卐字標誌。
在1941年到1942年的交戰中,芬蘭軍隊得到了更多的戰利品用於加強自己的裝甲部隊,除了T-26外,芬軍還繳獲了5輛T-28、4輛T-34/76和2輛KV-1,其中後兩種是蘇聯的新型主力戰車,其戰鬥能力讓德國人都深感頭疼,只是蘇軍在芬蘭戰場上投入的新型坦克數量不多,因此芬軍繳獲也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德軍在蘇德戰爭最初兩年中繳獲了數量龐大的蘇軍坦克,然而德國人寧可大費周章地將它們運回國內改裝或回爐,也不情願將這些戰利品就地分配給盟友使用,作為軸心國老大屬實有些摳門!
■上面兩張照片為1943年夏芬軍測試繳獲的T-34/76(上)和KV-1(下),車體上施以迷彩。
在得到更多戰利坦克的同時,芬蘭軍隊在1942年進一步擴大了裝甲部隊。1942年2月10日,芬軍將原有的裝甲營擴編為裝甲旅,下轄第1、2裝甲營,第1裝甲營下轄第1、2、3坦克連;第2裝甲營下轄第4、5坦克連和一個不滿編的重坦克連。除重坦克連外,其餘各連下轄3個排,每排5輛坦克,加上連部的1輛指揮坦克,全連共計16輛坦克。1942年6月,芬軍又再次重組裝甲部隊,將裝甲旅與第1步兵旅及其他支援部隊一道合編為裝甲師,當然其裝備的坦克仍以繳獲裝備為主,而且隨着戰爭的推進正在迅速過時。到1943年7月時,芬蘭軍隊擁有約150輛坦克,其中超過120輛是維克斯坦克和T-26坦克。
■在前線作戰的芬軍T-26輕型坦克,炮塔側面的卐字標誌清晰可見。
■一個芬軍T-28中型坦克及其車組乘員,芬軍繳獲了7輛T-28坦克,並且使用到1951年。
除了直接使用繳獲車輛外,芬蘭軍隊也嘗試進行改裝以增強繳獲車輛的戰鬥力。在1942年,芬軍計劃在BT-7坦克上安裝英制QF4.5英寸Mk II型(114毫米)榴彈炮,將其改裝為突擊炮,用於對抗蘇軍T-34、KV-1坦克。這項計劃選擇了BT-7 M1937型坦克,修改了炮塔外形,擴大了後部和頂部空間,以容納大口徑火炮。樣車於1942年9月接受了測試,並命名為BT-42突擊炮,最終改裝了18輛,在1943年2月至同年秋季陸續交付,芬軍利用這批改裝突擊炮組建了一個獨立突擊炮營,於1943年底投入實戰。
■1943年初剛剛完成改裝的一輛BT-42突擊炮,炮塔側面繪有長臂版卐字標誌。
■保存於芬蘭帕羅拉軍事博物館內的BT-42突擊炮,外觀狀態相當好。
戰鬥表明BT-42的改裝並不成功,首先114毫米榴彈炮的分裝式彈藥在狹窄的炮塔空間內裝填困難,導致射速緩慢;其次,BT-42缺乏合適的反坦克彈藥,儘管德國提供了反坦克榴彈技術,但依然無法有效對付T-34、KV-1的新改型。隨着從德國購入的III號突擊炮加入芬軍作戰序列,BT-42從突擊炮營撤裝,轉而編成獨立裝甲連,在1944年夏季參加了維堡地區的防禦戰,在為步兵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時非常有效,但對付裝甲目標則完全無力。在某次戰鬥中,1輛BT-42向1輛T-34發射了18發炮彈,竟然無一擊穿。在1944年夏季的戰鬥中,獨立裝甲連的18輛BT-42損失了8輛,其餘車輛也在很快被淘汰。
強援遲至
早在1942年,芬蘭軍隊就已經認識到,在蘇芬戰爭及續戰初期繳獲的蘇制坦克已經難以抗衡蘇軍新型坦克,芬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也變得十分謹慎,只有確定不會遭遇蘇軍新鋭坦克的情況下才會投入戰鬥,而T-34、KV-1的繳獲數量稀少,在後勤供給上也存在困難。鑑於這種情況,為了強化裝甲部隊的戰鬥力,芬蘭人只能求助於德國盟友,於1943年初簽訂協議,向德國購買45輛III號突擊炮G型。
■保存在博物館內的芬軍T-34/76中型坦克,車體上塗繪着三色迷彩和短臂版卐字標誌以及車輛戰鬥序號。
德國人在進行此項交易時狠狠地敲詐了這個三心二意的小弟,在原價基礎上加價50%,標準型單價16.5萬帝國馬克,裝備Fu 8型電台的指揮型單價16.8萬帝國馬克,芬蘭為此支付了高達550萬芬蘭馬克的貨款。1943年7月到9月間,德國分三批向芬蘭交付了30輛III號突擊炮,其中24輛取代BT-42成為突擊炮營的主力,其餘6輛作為後備用於補充戰損。芬軍對III號突擊炮進行了少許改裝,比如將車頂的MG 34機槍換為蘇制DT機槍等。
■1944年6月列隊接受檢閲的芬軍突擊炮部隊,裝備着從德國購買的III號突擊炮G型。
1944年1月,蘇軍打破了德芬軍隊對列寧格勒的圍困。芬蘭眼見戰爭局勢愈加對軸心國集團不利,為求自保,開始與蘇聯展開談判,尋求和平。柏林方面在獲悉芬蘭的媾和意圖後,撕毀協議,拒絕交付剩下的15輛III號突擊炮以及追加訂購的9輛T-34/76,德國人居然將繳獲的二手坦克也賣給芬蘭,真可謂奸商!
■一輛芬軍裝備的III號突擊炮G型,攝於1944年9月,車體側面捆紮了圓木以加強防護,炮管上有5個擊殺環。
1944年4月,芬蘭拒絕了蘇方提出的苛刻條件,談判破裂。6月,蘇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求迫使芬蘭退出戰爭,割地求和。此時,芬蘭裝甲部隊仍保持着百餘輛坦克的規模,但除了III號突擊炮和少量T-34外大多不堪使用,其中87輛T-26在夏季戰鬥中損失了25輛,18輛BT-42損失了8輛,而高價購入的III號突擊炮則證明了它的價值,成為芬蘭裝甲兵手中最有力的武器。芬軍突擊炮營在6、7月間的戰鬥中累計擊毀了87輛蘇軍坦克和13輛自行火炮,自身僅損失8輛,包括為了避免被俘由乘員自行破壞的車輛,交換比超過1∶12!兩相對比,芬軍在7月7日果斷下令將已經失去作戰價值的T-28、T-26、BT-42等舊式戰車撤出一線裝備,並準備獲取更多的德制戰車充當主力。
■田宮公司推出的芬軍III號突擊炮G型的模型封繪,注意車頂機槍為蘇制DT機槍。
■陳列在帕羅拉軍事博物館內的III號突擊炮G型,再現了二戰時期的塗裝特徵。
蘇軍的攻勢讓德國人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轉而同意繼續向芬蘭提供裝甲車輛,以支持芬軍儘可能長地拖住蘇軍。這次德國人表現得相當慷慨,除了交付更多的III號突擊炮和繳獲T-34外,還以25萬帝國馬克的單價出售IV號J型坦克,不過訂購上限為40輛,此外還向芬蘭提供了大量“鐵拳”火箭彈,以加強芬軍步兵的反坦克能力。考慮到當時德國當時已經陷入兩線作戰,裝備損失嚴重,德軍裝甲部隊同樣面臨裝備匱乏的困境,德國的舉動相當難得了。
■1944年夏季德國交付芬蘭的1輛IV號J型坦克,炮塔附加裝甲上繪有卐字標誌。
到1944年8月,德國向芬蘭交付了3輛T-34/76、29輛III號突擊炮G型和15輛IV號J型坦克,然而還沒等這些新鋭戰車發放到前線部隊,芬蘭與蘇聯就簽訂了停戰協議。除了外購德制戰車外,戰場繳獲依然是芬軍裝甲部隊的裝備獲取來源之一,在1944年6、7月間繳獲了7輛T-34/85坦克和2輛ISU-152自行火炮。芬軍計劃為T-34/85換裝與III號突擊炮同款的德制75毫米火炮,但在具體實施前就與蘇聯停戰了。
■1944年夏季被芬軍繳獲的T-34/85坦克,車體和炮塔上均塗以卐字標誌。
■一名芬蘭軍官在觀察一輛ISU-152自行火炮粗大的炮管,芬軍在1944年夏季繳獲了2輛ISU-152。
1944年8月中旬,面對蘇軍持續的猛烈進攻,芬軍已經難以支撐,局勢迅速惡化,迫使芬蘭政府重啓談判,蘇芬兩國於9月4日簽訂停戰協議。根據協議條款,芬蘭將協助蘇軍驅逐境內的德軍部隊,在此之前駐芬蘭的德軍部隊就已經開始向挪威撤退,芬蘭軍隊則裝模作樣地展開追擊,進行了一場半真半假的“拉普蘭戰爭”,而少量T-26和T-34/85參與其中,這也是芬蘭裝甲部隊在二戰時期的最後行動。
■1952年芬軍裝甲部隊的1輛IV號J型坦克引領着一隊T-26輕型坦克接受檢閲。
■今日陳列在帕羅拉軍事博物館內的IV號J型坦克,炮塔側面為戰後採用的同心圓標誌。
■同樣在帕羅拉軍事博物館內陳列的T-34/85坦克,採用二戰時期的塗裝,其左側是1輛KV-1B重型坦克,同樣是芬軍繳獲的戰利品。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1943年和1944年間提供的III號突擊炮和IV號J型坦克,以及繳獲的T-34/76、T-34/85,在戰後作為芬蘭裝甲部隊的主力戰車一直服役到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更有趣的是,直到如今芬蘭裝甲兵的主戰裝備依然來自德國,200輛豹2A4/A6主戰坦克就是這個北歐國家的陸地守護神。
■今日芬蘭陸軍裝備的德制豹2A6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