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一年中,你是度過了三百六十五個不一樣的日子,還是將相同的一個日子重複了三百六十五天呢?

現代生活中,有不少人在日復一日做着同樣的事情,忙忙碌碌卻又平庸無奇。他們的生活好似早就設定好的一般:早晨起來,在小攤上匆匆吃過早飯,擠上擁擠的地鐵到達公司上班。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工作依舊枯燥乏味且忙碌,每天面臨着同一批同事和同一個老闆。下班後,趕回家,匆匆吃兩口飯,拿出手機看劇刷抖音,直到深夜不得不逼迫自己睡去。每天都是兩點一線的重複着,生活變得木訥起來。

不得不説,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過的: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了他們喜歡的工作,與一個合適的人成為伴侶。

然後在房貸車貸的壓力下,麻木又辛苦的賺錢,卻很少享受生活。為了哺育下一代,他們更加拼命的賺錢,只為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此完全忽略了自己。

這一切完全像是程序一般,大多數人早已忘記曾經自己的理想生活。在這種狀態下生活,讓人們感到疲憊、無聊,甚至對一切提不起興趣——也被稱之為“喪”。

“喪”是什麼意思?在辯論節目《奇葩説》裏面,有不少選手提到過喪這個詞,我們也可以在很多90後的嘴裏聽到。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喪”指的是對生活的消極態度,以及情緒的消沉,是一種“人間不值得”的一種負能量狀態,十分頹廢。

在科幻電影《土撥鼠之日》中,主人公偶然被困在了同一天,而每天都會發生一樣的事情,無限重複,無限循環。

最開始他感到欣喜,覺得有趣。可後來,這種相同的生活讓他痛苦絕望,他開始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久而久之,他終於意識到,即使每天都是同樣的日子,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日子就會變得特殊起來。

這也是對我們很多人生活現狀的一種諷刺。

習得性無助讓我們感到“喪”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喪”?在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效應可以做出解釋。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有機體經歷了某種學習之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特殊的心理狀態。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也就是説,頹廢、無能為力的狀態是可以經過後天學習的。

習得性無助現象最早在動物實驗中被發現,後證明人類也同樣存在習得性無助。

Seligman認為,那些無助的人會把他們所遇到的不可控制的事件,進行消極的內部歸因,也就是説,他們會將失敗原因歸結於自己,容易產生無助感。

這與我們的現實一樣,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痛苦的工作與生存。面對高額的房貸車貸,也只能默默承受。

許多人想要改變生活,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有新意,他們也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來一場痛痛快快的旅行。

但由於經濟以及現實壓力,他們不能實現改變。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人會覺得自己一生平庸且無聊。生活十分單調,便覺得日復一日。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況,所以就懶得去努力與掙扎了。

正是因為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態,讓他們的生活永遠如一灘死水。

訓練提高“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常常所説的忍耐力。

為了追求更大、更多的收益,剋制短暫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在20世紀初,弗洛伊德最早闡述了延遲滿足的概念與機制。他認為,延遲滿足標誌着兒童本我到自我的過渡,反應着軀體的成熟。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延遲滿足的發展起源於兒童的認知。

這反映出建構事件和理解現實能力的完善,延遲行為是反應成熟的過程,而不是環境的結果。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所以,研究者得出結論:

那些擁有高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在他們眼裏,眼前這忙碌又無趣的生活,只不過是延遲滿足中的過程而已。

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每天學點新的知識,一點點積攢自己的實力,便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當你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提高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雖然目前處於重複的日子裏,但是不要一味的抱怨。

在下班時間和休息時,不要一味沉迷於短暫的娛樂,而要思考更長遠的生活。每天學一點新的知識,每週讀一本書,每一年出去旅遊一次,長期以來你的生活會得到質的改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3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有一天,你又忙又窮又喪,建議看看這篇文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