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有所教育的同時,我們更需要以身作則

文 | 筆友仃,專注生活,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兒子早就會背這首詩了,可是怎麼都無法體會其中淺意。

每次吃飯,小碗的周圍總是會零零散散掉落一些米粒。肯定是因為小時候被這麼説多了,現在我們面對孩子也只會無意義的問,“你嘴是漏的嗎?”

有區別的是,説完之後,好似對孩子有所教育。然而我們自己也沒有很放在心上,何況是他。以至於兒子到現在還一直在辜負着農民伯伯。

恰巧某一刻,突然討論起來這個話題,你是怎麼被吃飯的?

吃飯需要學習嗎?

很難肯定地講,我們有某一段時間認認真真地教過兒子如何吃飯。從喂着吃進化到他自己嘗試着用勺子吃,再後來使用輔助筷子,最後自主使用筷子。更多的所謂學習,是他看着我們吃飯的方式,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技能。同我們一樣的手握方式,使用一樣的筷子,一樣的撇飯動作,以及儘量跟我們相同的吃飯速度;可是他沒有足夠的氣力。在孩子的世界裏,有時候喜歡“不自量力”,就像他經常跟我們講,“爸爸媽媽,我們看誰先跑到前面那棵樹,誰就是第一名!”昨天,他竟然用兩條腿來與開着電動車的我發起了挑戰,是不是因為每次跑步比賽,我和她媽都能很好地把他控制在第二名?所以他覺得他的實力就是如此強大。

也許吃飯需要學習,只是我們時常在誤導孩子。

我們小時候能理解並愛惜糧食嗎?

設想一下在那段很小的幼兒期,我們也一定是那樣的方式學來了吃飯的技能。我們那時候的嘴也是會漏的,至少我也有模糊的被教育的記憶。那時糧食是很緊缺的,不容一丁點的浪費。我能記得的更多的對我的教育:“掉在桌上的食物,再夾起來吃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答案變得肯定,我真心的愛惜糧食。也許是下地勞作,體會到了來之不易;也許是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變得愛惜;也許就是經常這樣被教育着,便形成了習慣。後來搬到了城裏上學,很少有機會回到鄉下;偶爾回到鄉下的時候,也能經常看到彎腰駝背的老人在田地裏撿稻子的樣子。輾轉租了幾個地方,也長期落腳在國營工廠的集體宿舍;和小夥伴們一起開闢了一塊荒地,種起了蔬菜。

我們小時候是真的愛惜着糧食。

我們自覺實行的光盤行動,卻是早於社會的提倡。但是隨着光盤倡議的提出,我們反而變得不是那麼愛惜糧食了。我們會遺棄偶爾掉在桌上的食物,甚至我們通常的很難再做到光盤了。也許是我們變得礙於面子;又或者我們的社會變得富足,提供的食物總是大於我們的需求。

兒子依然會時常吃得滿桌都是,儘管我們動之以情。顯然,他會記得這個“情”。

“爸爸媽媽,你們小時候是不是都把掉桌上的食物夾起來吃呀?”

“是啊,糧食來之不易。”

“那我看到你們上次沒有這麼做啊!”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4 字。

轉載請註明: 對孩子有所教育的同時,我們更需要以身作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