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嘗試“多代屋”養老新模式

“年輕的鄰居會陪我去政府部門辦事,冬天路上有積雪時還會攙扶我出去散步,大家共同照顧院子裏的花花草草,甚至還會一起為鄰居孩子剛領養回來的小兔子搭窩……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按響鄰居家的門鈴。和他們在一起,我不感到孤獨。”年逾九旬的柏林老人烏爾薩·格策這樣描述她在斯雷德茨基大街44號新家的生活。

斯雷德茨基大街44號是一座擁有逾百年曆史的老房子,原本已不再適合居住。後來,德國聯邦家庭、老年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與柏林租户聯合會將其選為“多代屋”範例,對房屋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安裝了無障礙設施。改造後房屋將一部分公寓預留給老年人和殘障人士,並選擇既想獨立生活又願意參與社會交往的不同年齡段租户。“多代屋”一樓有一間40平方米的公用大客廳,供住户們舉辦活動、交流情感及接待來訪親朋。客廳還兼有信息和展示中心的功能,方便有興趣的市民和機構更好了解“多代屋”內的生活。

達尼埃拉·赫爾目前負責“多代屋”的管理工作,她和9歲的女兒同時也是公寓的住户。赫爾説:“當人們慢慢老去的時候,不僅需要一處安身之所,也需要相應的社會環境,‘多代屋’可以同時滿足這兩方面要求。相互之間的寬容是不同年齡段的人能夠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基礎。”在“多代屋”中,格策這樣的老人得到來自年輕鄰居更多的關心,空巢感大大降低,社會參與感和生活幸福感明顯增強。

作為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的重要措施,“多代屋”的現代化和無障礙設施等改造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向改造工程提供共計1億歐元的低息貸款,每個住房單元最高可以得到5萬歐元的貸款;私人房主如果願意進行改造,也可以獲得5000歐元的補助。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從1991年的1200萬增加到了2018年的1790萬,同期老年人口比例也從15%上升到了22%。在此期間,85歲以上高齡人口更是從120萬劇增至230萬。

儘管在“多代屋”中安度晚年受到許多老人的喜愛,但這種着眼於未來的養老方式仍在試驗推廣階段,尚未成為主流。根據德國聯邦家庭部的統計,全德目前僅有540座“多代屋”。官方數據顯示,90%以上的德國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僅有比例很低的人選擇養老院等公共機構。不願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養老院護理費用高昂等,都是德國老人首選居家養老的重要原因。

德國從2015年1月起推出相關法律規定,如果家中突發緊急情況,有近親需要照顧,員工可以臨時脱崗最多10個工作日,這期間的收入由政府專門的護理支持金保障;此外,如有近親在家需要護理,員工可申請連續6個月的休假或改為非全職工作。不過,護理假僅適用於擁有15名以上員工的企業。

如果需要專業護理服務,德國的居家老人可以選擇護理機構提供日間護理。這些專業的護理服務往往價格不菲。

德國於1995年推出護理保險制度,已成為繼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法定工傷保險之後,德國社保的第五大支柱保險。按照綜合身體狀況,投保人被分為5個護理等級,根據不同等級享受不同額度的護理保險。

即使如此,護理保險並不能覆蓋全部護理費用,部分護理費仍需自理。如果老人無力支付這筆費用,社會救濟部門則會介入,根據配偶、子女經濟狀況,視情補足護理費缺口。得益於護理保險制度,許多老人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6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嘗試“多代屋”養老新模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