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丨書店的燈光

本週,首屆“夜生活節”點亮夜上海。安義夜巷人山人海,“外灘楓徑”咖啡香伴着羊肉串的“煙熏火燎”,那個活色生香的上海又回來了。

在魔都的煙火氣中,除了深夜食堂、霓裳羽衣,另一種魔力也吸引了不少都市夜歸人。位於浦東金海路的城市不眠書店,近日成為上海新晉網紅打卡點,並將於本月中旬,正式開啓24小時書店的不眠夜。

循着朋友圈裏的美圖,我來到這裏體驗了一番。這家書店位於“天物空間”園區,晚上7時人氣依然很旺。書店負責人説,今年1月開業不久,就因疫情關閉。3月初重新開張以來,人流量的迅速增加讓人始料未及。除了看書,這裏還將有秀場、小劇場、文創產品展示區、美術館等,可以提供週末集市、社區公益等服務,彌補浦東文化設施相對不足的缺憾。

24小時書店,並不是新名詞。在台北,曾幾何時,許多人必去的“景點”之一就是誠品書店的敦南店,雖然敦南店在人們惋惜聲中謝幕;但誠品信義店無縫銜接,接過“24小時書店”的文化使命。

在上海,24小時書店也曾風靡一時、幾經沉浮。建國西路上的席殊書店、浦東的思考樂書局、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都曾嘗試過通宵營業,但終因客源、成本、管理等難以維繫,無疾而終。

書店,一直承載着閲讀之外的精神慰藉。《查令街84號》的舊書店,曾經維繫了兩名愛書人20多年的友誼,成為愛書人的“心靈聖地”。塞納河畔的莎士比亞書店,被公認為巴黎文學界的中心,“常客”名單令人肅然起敬:海明威、喬伊斯、勞倫斯……

在書店,人類永遠不會感到孤獨。在城市不眠書店裏,我邂逅了一名在張江工作的新上海人。他説,白天工作像打仗、下班後“雞娃”身心俱疲,只有晚上10時後的時光才是屬於自己的。偶爾得閒,在24小時書店裏,靜心閲讀一本心儀的好書,異鄉人也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

夜生活節是短暫的,但精神文化的需求卻一直存在。“一個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日臻完美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美國作家劉易斯·布茲比在《書店的燈光》中如是説。願這盞燈,能夠成為照亮人們回家之路的心靈燈塔。

宋寧華/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隨筆丨書店的燈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