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武器
“機槍,所有致命機器中最致命的武器,正在摧毀歐洲人口。”
——英國性心理學家、作家哈維洛克·艾利斯
馬克沁MK I水冷式機槍,1891年定型生產,發射7.7x56mmR槍彈,槍管長711mm,全槍長1140mm,質量54.4kg(含冷卻水和槍架),槍口初速744m/s,有效射程2286m,供彈具250發彈鏈,射速550發/分,班組成員6人配用。這種機槍在一戰前即被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採用,據估計,一挺馬克沁機槍的火力相當於70名步兵發射步槍的火力。1914年,英國戰爭委員會意識到德國在機槍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為彌補這種差距,不得不將1890年代採購的這種老式機槍繼續留在部隊列裝,並在整個戰爭期間使用,從德國人手中繳獲的機槍也被作為英國制式裝備。
維克斯馬克沁MK I水冷式機槍,1912年定型,發射7.7x56mmR槍彈,槍管長723mm,全槍長1155m,質量52.7kg(含冷卻水和槍架),槍口初速744m/s,有效射程2286m,250發彈鏈供彈,射速550發/分,班組成員6人配用。該槍由維克斯馬克沁公司製造,在設計上致力於性能的提升和減輕質量。展品旁的一幅配圖,內容是1916年7月奧維勒附近,一個重機槍小組向德國交通壕開火,機槍瞄具設置為600m射程。
馬克沁機槍的發明者美國人海勒姆·馬克沁長期為大英帝國服務,在英國製造並出售他的新式機槍,受到英國皇室和政府的禮遇,他在1901年被授勳爵士。
法國哈奇開斯M1914機槍,發射8x50mmR槍彈,槍管長785mm,質量52.5kg(含槍架),槍口初速724m/s,有效射程1600m,
24發彈板供彈,射速550發/分,班組成員3人配用。1916年在抵抗德軍對凡爾登壓倒性優勢的進攻時,該槍表現優異,法國一個步兵小隊僅憑2挺機槍在陣地上堅守了10天,打退了德軍多次進攻。
德國馬克沁MG08水冷式機槍,1915年定型,發射7.92x57mm槍彈,槍管長720mm,全槍長1 175mm,質量62.2kg(含冷卻水和槍架),槍口初速900m/s,有效射程2500m,250發彈鏈供彈,射速450發/分,班組成員7人配用。德軍配備這種體積和質量都很大的機槍,反映出他們早期的機槍戰術是以防禦為主。1914年8月,協約國軍隊進行反擊,在蒙斯戰役中德軍使用這種機槍,給協約國士兵造成重大傷亡。
與機槍一同展出的還有機槍手頭盔、護甲及防毒面具,這些都是德軍的防護裝備。在1915年4月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氯氣首先被用於西部前線,隨後又使用了光氣和芥子氣,同年德國步兵配備了防毒面具,英國和法國軍隊於1916年也開始裝備。
這一時期步兵頭盔都無法防禦槍彈,1918年德軍在士兵頭盔前額部位又增加了一層厚厚的鋼板以增強防護,但是這樣一來使頭盔質量加重,因此一般很少使用。
從1916年開始,德軍機槍手和其他處於靜態或易受攻擊位置的士兵裝備了硅鎳鋼板製作的厚重的護甲,最初質量為9kg,1917年改型版為11kg,板材由帆布帶連接在毛氈塊上。
有人認為,重機槍的強大威力可以縮短戰爭時間,進而挽救更多的生命。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實表明,馬克沁機槍實際上一直與對峙僵局和大量屠殺聯繫在一起,最終打破僵局的是進攻戰術的改變和輕機槍的出現。
英國縮小版馬克沁機槍,約1894年製造。該槍發射毛瑟手槍彈,因此從槍械分類角度説,也可以被認為是世界上出現的首款衝鋒槍。縮小版馬克沁機槍左側展出的是馬克沁機槍的原型圖片,曾被刊登在1884年12月的《科學美國人》雜誌上。
美國劉易斯MK I輕機槍,1913年定型,發射7.7x56mmR槍彈,槍管長666mm,全槍長1283mm,質量12kg,槍口初速762m/s,有效射程777m,47發或97發彈盤供彈,射速550發/分,班組成員2人配用。由於戰爭陷入對峙僵局,交戰雙方開始尋找方法在衝鋒時也能攜帶機槍提供火力,最終協約國選擇了美國設計的這款輕機槍,該槍主要特徵是採用氣冷式槍管,減輕了質量,具有良好的便攜性。
德國馬克沁MG08/15輕機槍,1915年定型,發射7.92x57mm槍彈,槍管長720mm,全槍長1445mm,質量20.8kg(含冷卻水),槍口初速900m/s,有效射程800m,供彈具為100或250發彈鏈,射速450發/分。當時,德國考慮到由於新的設計需要耗費時間研製,便選擇了一條捷徑,他們按照劉易斯機槍的設計對自己的MG08機槍進行改造,配用握把、兩腳架,仍然保留了彈鏈供彈和水冷方式。這款極為笨重的所謂輕機槍問世後廣受詬病,遭到嘲笑,它還給德國人留下一個表示“低級”或“平庸”意思的俚語“Nullacht ftinfzehn”,被廣泛應用在日常表達中。
法國M1915昌查德輕機槍,是以法國軍械裝備委員會主席柯爾·昌查德的姓氏命名,這款輕機槍實際上是由該委員會Chauchat(昌查德)、Suterre(蘇特)、Ribiyrolle(利比霍爾)和Gladiator(格拉底阿特)等4人主持設計,故該槍在統計表中多稱為”C.S.R.G”,是4人姓氏的首字母組合。該槍於1915年定型,發射8x50mmR槍彈,槍管長450mm,全槍長1170mm,質量9.5kg,槍口初速700m/s,有效射程366m,供彈具為20發或16發彈匣,射速240發/分,班組成員2人配用。法國設計的這款輕機槍性能較差,名聲不佳,但它是最早使用彈匣供彈的機槍。
“沒有一個軍事慶典記錄她的誕生或消亡,她不像有的部隊那樣魅力四射聲名顯赫,但她是一個偉大的戰鬥軍團,她的存在僅為戰爭而不是參加慶典和遊行。”
——《帶着機槍去康佈雷》,機槍團第37連下士喬治·科帕德的回憶錄
2個小型展櫃和展板圖片,介紹了一戰期間英軍機槍團的建立和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在大戰開始的時候,機槍都配備在營級單位。1916年,英軍採納了貝克·卡爾和林賽上校提出的建議,組建了專業化的機槍團。這支專業機槍部隊的建立促進了步兵戰術的重大轉變,在戰鬥中可以向敵方陣地實施大規模的火力覆蓋,這一戰術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展品中,有機槍團使用的各種儀器、工具及技術資料。其中的傾斜儀、指示器、量角器、水平儀等,是從炮兵中借鑑來的,通過這些工具可以精確地設置機槍高度,使得準確的遠程射擊成為可能,機槍變成了遠程攻擊性武器,發射的槍彈可以從正在向前推進的友軍士兵頭上越過,在他們的後面進行支援性攻擊。瞄準照射器和標杆等輔助工具,能夠為機槍設置提供可靠的參數,如果在白天正確設置一挺機槍,就可以在夜間提供有效的火力。圖形表和磁針等,是每個機槍手必備的工具,以便對不同的變量進行修正。
展出的其他展品有機槍團徽章,機槍團所屬部隊的集體合影和個人照片,獲得的榮譽獎章,以及戰地生活用品等,同時還介紹了這些物品的來歷和不少感人的故事。機槍團雖然是英軍的精英部隊,但他們的功績並不為人們所熟知。
“我一點都不想面對加拿大部隊。因為他們總是在最黑的夜裏忽然就跳進我們塹壕,我們的呼救甚至還沒得到回應,他們就又消失在黑夜裏了。”
——引自一名被俘德軍士兵的信件,1917年
隨着機槍、火炮的大量應用和戰術體系的完善,在開闊地機動作戰已變得不可行了,交戰雙方只得轉入塹壕戰。為打破僵局,採用的作戰形式之一便是塹壕突襲。從1916年開始,各國部隊都組建了專門的突襲小分隊,他們在夜幕掩護下越過無人區潛入敵方塹壕,用匕首、棍棒和手槍、手榴彈、手雷等發起突然襲擊,殺死和抓獲敵軍,同時起到恐嚇和威懾作用。
塹壕戰的出現導致了一些原始武器的迴歸,博物館的一個展櫃以“現代戰爭,古老武器”(Modern War,AncientWeapons)為題,展出了一批匕首棍棒類武器,這些長久以來被認為不可能再派上用場的武器,在黑暗狹窄的塹壕爭奪戰中又有了用武之地,而笨重的步槍加刺刀卻幾乎喪失了價值。
德國最早設計製造了塹壕匕首,一般型式的塹壕匕首,其刀刃和刀柄類似於同時期普通匕首的設計,儘管刀鞘上帶有可掛在腰帶上的束環,但士兵們更喜歡將它塞進靴子裏。一種兼有刺刀功能的多用途匕首,是德軍突擊隊的標準配置,同時也提供給機槍手作為防身武器。
英軍裝備的指節環匕首(Knuskleduster Knife),原本是英國刀具製造公司銷售給民間使用的,因這種緊湊的款式在當時非常流行而被軍隊採用,它還影響到二戰突擊隊BC41型匕首的設計,直到著名的費爾巴恩斯凱思格鬥匕首出現後才被徹底取代。與之類似的手推匕首,小巧實用,極具威力,是深受士兵歡迎的防身武器,其功能設計主要以刺為主,有的將表面塗黑以降低夜間可視度,有的還安裝了長矛狀柄頭用來擊打。
威爾士短刀,是威爾士步兵團第二指揮官霍華德·德·沃爾登勳爵委託仿古專家菲力克斯·朱伯特專門為塹壕戰設計的,整體上表現了一種古樸懷舊風格,奇特的造型模仿於青銅器時代晚期的葉狀劍,刀柄上帶有可摺疊的護手和一個被稱為“破裂顱骨”
(“skullcracker”)的柄頭,柄頭上繫有繩索環,可以防止短刀在打鬥中脱手,刀身刻有銘文“Dros Urddas Cymru”(威爾士的尊嚴),這種短刀成為威爾士步兵團專用的塹壕武器。
法國M1916塹壕匕首,是法軍在戰爭中使用的諸多匕首之一,也是唯一得到官方確認的型號,上面刻有“1870年的復仇者”字樣,以銘記當年巴黎陷落和普法戰爭的失敗。另一種就地取材製造的塹壕匕首被稱為“法國釘子”,是利用德軍鐵絲網的鐵製支柱臨時改制的,環形刀柄可以構成基本的防護裝置,這種匕首也被英軍使用,士兵們通常把它塞在綁腿裏。
美國M1917塹壕刀,帶有用於刺的刀身和指節護手,可以用來進攻和防禦,因比較笨重,在1918年12月被其他型號取代。
加拿大博伊式塹壕刀,來自羅斯式刺刀,將原型鏟狀刀尖磨掉後改制成了博伊式格鬥匕首外形,這種戰時的臨時修改受到士兵們的歡迎。
帶有鑄鐵頭的塹壕棍,可能來自法國,約1915年製造。外形上屬於古代“騰塔克”(弗蘭德語“早安”的意思)式棍棒,弗蘭德人曾使用這種棍棒在1302年的科特萊克戰役中獲勝,600多年後在弗蘭德斯地區的戰鬥中被重新啓用,再現了中世紀那種野蠻的戰鬥方式。
帶鉛芯的塹壕棍,來自英國,約1915年製造。其帶有澆築的狼牙棒型鐵頭和英式塹壕鏟式樣的握柄,儘管各參戰國都使用棍棒,但在英軍中特別流行,這是因為他們缺少塹壕匕首。起初,一些英軍士兵認為匕首應屬於刺客而不是正規軍隊使用,塹壕棍則由後方工廠製作並作為支援武器送到了前線。
德國M1887塹壕鏟,一側帶有鋒刃鋸齒,不但可以挖溝還可以用來當作武器。一個德軍步兵描述用它對付法軍的驚人殺傷力:它砍在脖子和肩膀交界處如此深,以至於我都無法拔出來。
英國塹壕矛,帶有細長、鑽石狀的矛頭,非常適於突刺,矛頭還可以拆卸下來作為匕首使用,這種不尋常的武器是專門為塹壕戰設計製造的。
英國No.1 MK I鐵絲剪,是查爾斯H皮尤公司的一項發明,1915年定型生產。在一戰相持階段,塹壕前叢林灌木般密集的鐵絲網成為步兵進攻的最大障礙,為突破這樣的障礙,出現了若干種裝具,諸如鐵絲剪、爆破器材等,這種體積很小的專門工具在塹壕戰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塹壕戰使用的現代武器主要是手槍、手雷、手榴彈,以及其他一些特種武器裝備。一戰中所有軍隊都配備了手槍,由於手槍射程近,殺傷力不足,一般情況下只能用於防身,然而在近戰中卻比步槍實用。展出的手槍有:英國0.455英寸韋伯利MK II轉輪手槍、韋伯利MK VI轉輪手槍,法國M1897轉輪手槍,俄國納甘M1895轉輪手槍,德國盧格P08手槍,美國柯爾特M1911手槍。其中,韋伯利MK VI轉輪手槍加裝了格林納刺刀,這種臨時性的配置也是為了適應塹壕戰的需要,由於一般的轉輪手槍一次最多裝填6發彈,在來不及二次裝填的緊急情況下可以發揮槍上刺刀的作用。另外一支比較少見的轉輪手槍是韋伯利福斯伯裏自動轉輪手槍(webley-Fosbery Automatic Revolver),口徑11.5mm,質量1.ikg,有效射程30~40m,轉輪彈膛容彈量6發,1904年英國製造。該槍之所以被稱為“自動轉輪手槍”,是因為使用了福斯伯裏的一個獨特設計,在每一次射擊完成後,擊錘便自動被壓倒,這使得扳機很容易快速扣動,這個特點在近戰中是非常理想的。
美國温徹斯特M97“塹壕槍”霰彈槍(Winchester Model 97‘Trench Gun’Shotgun),是專門為塹壕戰改進設計的,發射12號霰彈,全槍長1000mm,槍管長495mm,質量3.5kg,1917年定型生產。該槍是著名的温徹斯特1897霰彈槍的變型槍,採用唧筒式結構,具有火力大、殺傷面寬的特點,還可以裝配刺刀,非常適合於近戰。
一戰中信號槍獲得廣泛應用,其作用是在戰場上發射信號和在黑暗中提供照明,是塹壕戰經常使用的武器。英國韋伯利No.1 MK III信號槍,1911年定型生產,口徑25.4mm,質量1.2kg,單發裝填,1915年增加了揹帶環,以方便攜帶。戰爭期間,英國政府總共訂購了187000支。德國赫布爾型信號槍,約1916年製造,口徑26.65mm,質量1.6kg,單發裝填,材質為重鋼,比英軍的韋伯利型信號槍重350g。
手雷和手榴彈是塹壕戰中殺傷力比較大的武器。英國No.5米爾斯手雷,1915年定型,全長100mm,質量760g,殺傷半徑27m,外表呈分割形菠蘿狀,投擲時拔出環狀保險銷,釋放握杆簧壓,最初生產的型號為7s延時,這個展品是4s延時,可以儘量減少投擲後敵方進行掩蔽的時間。德國M24-2木柄手榴彈(Model 24 Stielhandgranate,SecondPattern),1915年定型,全長354mm,質量350g,殺傷半徑13m,擰下底蓋拉動繩索延遲5.5s爆炸。
展品中,還有一些反映塹壕戰的歷史圖片資料。一幅戰地照片,記錄了1914年11月拉巴斯爭奪戰德國塹壕的慘景:臭水溝般的塹壕裏,橫卧多具士兵屍體。據介紹,這次異常殘酷的戰鬥整整持續了2個月。一幅作戰地圖,是英軍少尉哈利·德林克沃特為塹壕突襲準備的,由他率領的突擊隊在1918年6月4日夜間,成功突破德軍防線,他為此獲得了十字軍功勳章。
編輯/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