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

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

救人現場。受訪者供圖

  救人的醫生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一旦溺水就要碰運氣,等待會潛水的人、等待醫生的出現。哪有那麼多巧合、好運呢?”

  ---------------

  從醫15年,康復科醫生鄭志第一次在雜草叢生的碎石路上行醫,6名村民成了他的助手。

  “病人”是溺水的15歲初中生陶然(化名)。在水中被找到時,他雙目緊閉,嘴巴微張,整個人呈半躺姿勢,沉在水塘底。水塘是漏斗形,四周淺,中間深。他溺水的地方是水塘中心,約有2.5米深。

  36歲的鄭志水性好,潛入水下救人,兩名村民在淺水區接應。這是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九絲鎮毓秀河上游的一個清澈的水塘,周邊村民經常來游泳消暑。

  8月11日,鄭志帶着自家和親戚家的幾個孩子到水塘游泳,水性極佳的他擔任“教練”。陶然這天也隨表哥來玩,他玩水時,表哥在七八米外撈魚。

  另一位施救者何昭培記得,那天他騎摩托車路過水塘,看到鄭志便停車下來聊天,水塘邊大人孩子加起來有十來個。他們看到,那個孩子先是在水深不足兩米的區域,隨後消失在深水區。幾分鐘過去了,仍沒有出現,岸上的人一度認為他是潛水高手,“潛幾分鐘都不用換氣”。

  大約1分鐘過去,鄭志覺得有違常識,“哪有人能憋氣那麼久?”他判斷此人應該是溺水了。

  陶然的表哥和另一位村民開始下水尋找,但只敢在淺水區“狗刨式”游泳。他確認了鄭志的想法,“陶然不會游泳,快救救他吧。”

  鄭志和何昭培也在岸邊喊人下水救人。何昭培水性不好,騎上摩托到最近的住户家找人。

  當時,陶然的表哥提議報警,鄭志判斷“來不及了,等警察來了就只能打撈屍體”。鄭志試探着潛入深水區。

  從小下河游泳的他知道,“有暗坑、漩渦、水草之類的危險水域,就是會游泳也別去”。但這次,他只能涉險救人。在水底,他看到了“白色的人體”,靠近後確認那是陶然。鄭志從側面抓住陶然的牛仔褲褲腰,用左手將他拽離池底。再借着水的浮力往上託,蹬腿向斜上方遊。

  何昭培也載着人趕來了,他猜測騎摩托搬“救兵”往返也就兩三分鐘。另一位救兵何永華是被別的村民打電話找來的。這些救兵都沒趕上下水。到達水塘時,鄭志和兩名村民已經將人抬上岸。

  “那天岸邊的人沒有潛水特別好的。”事後,何昭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鄭志潛水也一般,但是他很勇敢。”

  被抬上岸的陶然臉色烏黑髮紫,沒有呼吸,頸主動脈和心臟已經停止跳動,瞳孔放大。“沒救了。”接應的村民有點泄氣。

  鄭志沒有理會旁人的説法,他的常識是——心臟驟停後,至少要進行持續半小時的心肺復甦,才可能判斷是否死亡。

  他繼續參與和指揮着這場救援。一位村民按他要求坐地上,屈膝90度,讓陶然面朝下趴在他弓曲的大腿上。另一位村民扳着陶然,鄭志則負責推壓他的背部,捏開他的嘴巴。

  “溺水者脱離水體後的第一步就是要迅速排水。”鄭志向記者解釋,人在溺水後,進入身體的水除了通過食道進入胃,還會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把肺部的水排出,空氣才能進入肺葉。

  據鄭志估計,有三四百毫升的水從陶然的口腔排出。隨後,他和村民開始幫陶然重啓“發動機”——心肺循環供氧。“在短時間內重建循環,讓缺氧的重要器官能夠重新獲得氧氣,是復甦的關鍵目的。”

  這位醫生在陶然身上比劃出區域,作心肺復甦的示範。他當時想,按壓手勢好不好看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效。他囑咐人們,“必須保證按壓深度5釐米,每分鐘不少於100下”。

  “怎麼快速、簡單、有效就怎麼搞,這個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實戰與演練的區別。但有些東西是死的,比如按壓部位、按壓頻率、按壓深度等數據是必須按規定的,否則會無效。”他事後説。

  胸外心臟按壓由陶然的表哥完成,同時,鄭志開始為陶然做人工呼吸。新鮮空氣順着陶然的口腔、咽喉進入肺,鄭志不時用手沾水,洗去陶然口鼻處流出的紅色分泌物和泥沙。

  沒有人計算過施救的時長。有村民覺得這一過程有10分鐘,鄭志估算在5分鐘左右。他記得圍觀者大概有5到8位。人們看到,陶然的口唇和皮膚慢慢變紅潤,瞳孔縮小。鄭志告訴一旁的村民,“有希望了。”

  “雖然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呼吸和心跳,但是我覺得身體的循環在恢復。”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繼續進行。幾分鐘後,陶然給鄭志發出了信號——嘴裏長長地哈氣,表明需要更多氧氣。“就像人在高強度有氧運動後,累得喘不上來氣,光用鼻腔呼吸已經供不上身體需要,要張着嘴巴大口喘氣。”鄭志解釋。

  鄭志還向一旁的羣眾要物資——用草捆的簡易“枕頭”。不到半分鐘時間,“枕頭”已墊在陶然頭下。

  何永華也感受到陶然心臟明顯的跳動。他和另一位村民將他腿和臀部抬起,再次幫陶然排水。接受採訪時,鄭志表示,在排出一定積水後快速實施心肺復甦,待心肺“重啓”後再排水、繼續人工呼吸和按壓心肺,是搶救的關鍵。

  陶然的心跳逐漸規律而有力,能夠自主呼吸了。村民們鬆了口氣,但鄭志發現,陶然的舌體在向後墜。他嘗試用手去拉拽,防止它擋住咽喉部氣道,但他很快意識到,“容易傷到溺水者的舌頭,也可能在無意識下咬到施救者”。他折了幾根草,“草根有筷子般粗”,讓它們充當“壓舌板”,保證氣道的通暢。

  水塘的另一側是公路。鄭志向何昭培喊話,讓他們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為實現最快救援,撥打的方式他也逐句叮囑:先聯繫離池塘最近的社區衞生院,請他們帶着氧氣瓶來急救;他又報出自己所在的興文縣人民醫院急救電話,讓告知對方,醫院的鄭醫生救了一位溺水者,需要進入重症監護室治療,採取與衞生院對接的方式,雙方在路上進行交接病人。

  衞生院的救護車停在公路上。五六名村民幫忙抬着擔架,趟過水池塘十幾米寬的淺水區,將陶然送上車。

  筋疲力盡的鄭志沒跟着送擔架過河,他在草地上坐了一會兒,去池塘邊清理了自己嘴唇和臉上的污穢物。

  他和村民們救人的視頻被傳到互聯網上。鄭志的家人看到了他在河邊救人的視頻,以為是自家孩子溺水,火急火燎地騎着摩托車趕來。網友們感慨,幸好陶然遇到了會潛水的醫生,才有這“教科書式的救人”。

  參與救援的村民遊剛,從微信朋友圈裏發現自己上了新聞,朋友轉發時為他“點贊”。他自己沒轉發。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是搭把手,“多虧鄭醫生,不然我們會游泳也不會救人。”他記得,陶然被救出水時,沒了呼吸和心跳,“整張臉都是黑的”。

  因為潛水救人關節處有挫傷,鄭志在家休息了4天,才返回工作崗位。他到病房去看過陶然。陶然恢復得不錯,雖然身體虛弱,但意識清醒,能和他對話。

  事後,鄭志也總結過這次救援經驗。他認為,人在完全溺水後的2至3分鐘,會出現心跳和呼吸停止。心跳和呼吸停止後的5至6分鐘,大腦開始發生不可逆的傷害。“在溺水者完全溺水8分鐘以內,緊急的施救讓他脱離水體,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如果完全溺水大於8分鐘以後,就算救活了,大腦也會嚴重受損,甚至是植物人狀態。”

  他的另一思考,與急救操作無關。“學校、政府每年都有不下河游泳之類的提示,但是每年還是有那麼多溺水者。我們是不是該換辦法了?不僅是提示,最好讓孩子們學會真正的游泳,學會落水後的自救。”

  中國疾控中心和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聯合發佈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稱,2010—2015年間,溺水是1-14歲兒童的首位傷害死因。

  今年5月,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游泳技能納入全國中小學義務教育必修課。而8月,教育部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通知,要求積極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甦納入教育內容。

  “小學生學習游泳,一到兩個學期就學會了。高中生學習心肺復甦,一週足夠了,而且都會學習得很棒。”鄭志説。

  他還説:“一旦溺水就要碰運氣,等待會潛水的人、等待醫生的出現。哪有那麼多巧合、好運呢?”

  獲救者陶然,顯然是溺水者中的幸運者。8月27日,他遵醫囑轉入宜賓市的醫院。9月1日,他父親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從這天起,在宜賓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治療了6天的陶然轉入普通病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7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場教科書式的救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