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隨着中秋佳節的日漸臨近,形式各異的燈籠已陸續扎堆市場,但傳統手工燈籠卻比較少見。而石排鎮燕窩村的陳煥賢老人,堅守傳統民間燈籠手工藝達60多年,竹編油紙燈籠也讓人們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氛圍。
74歲堅持手工製作
記者日前在燕窩村的“舊圍”裏見到了74歲的陳煥賢老人。她正在忙着製作燈籠,使用的材料就是竹片。淡黃色竹片經過陳婆婆的加工,立刻成了精巧別緻的燈籠,再貼上傳統的“四面公”,馬上就有了張燈結綵的喜慶感。
對於要貼上“四面公”,陳煥賢老人指着“四面公”説,這個就是狀元,這個是狀元的老婆,這邊這兩個就是打手,打手當然要看着主人,就形成了四面公的樣子,貼這些都是八月十五的傳統。
據陳婆婆説,她是石龍泗洲人, 嫁到石排燕窩村, 9歲就開始製作傳統燈籠,到今年已經做了60年。因其編織手藝精湛,又是純手工製作,在市場上很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燈籠多數早早被各村慕名而來的村民訂完,年事已高的陳婆婆都忙不過來。據陳煥賢婆婆説,手工燈籠從每年的6~7月開始銷售,一般到7月就已經賣完了。“我今年已經織了3000多個了,還不夠賣,後面也不再接單了,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
據周邊的鄰居們説,他們每年中秋節前都要買陳婆婆手織的燈籠,一是給小朋友們玩;二是中秋節要點燈籠,才有中秋的樣子。“外面是很多機器做的,還在一些重複使用的燈籠,感覺都是一體化,這個是純手工製作的,是一種傳統文化。”有市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擔心手藝會失傳
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年輕一代對這一傳統手工藝的興趣逐漸減少,會製作的人將越來越少。陳婆婆告訴記者,這種傳統民間手工燈籠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包括選料、截條、洗竹竿、扎腰箍、盤底、糊紙等十多道工序。説到傳承,陳婆婆也不無憂慮地説:現在這種燈籠沒多大市場,製作繁瑣價格低,也掙不到錢,後生們都不願意做,無人傳承,再往後這項竹篾編織技藝也有可能要失傳了。“孩子們都不願意學,現在這門手工藝或許就從我手裏失去傳承了。”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 鍾宏連 通訊員 王珏、陳浩高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月落沙冷”:手工製作
網友“笑祝顏開”:婆婆的手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