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長期遭受列強的入侵,而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是最屈辱的時期。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國家還是普通民眾,均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然而卻能一直堅持血戰到底,奮勇抵抗着日寇的入侵,在日本的野蠻侵略面前從不做絲毫的屈服。
自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之後,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平津失守後,經過三個月淞瀘會戰的苦戰後,上海也失陷了,接着是南京淪陷,日本在六週內對我軍民實施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萬軍民被日軍所屠戮。
戰時首都從南京遷往武漢,之後又再次遷徙至重慶,此後直到抗戰結束,重慶一直都是中國戰時首都。 山城重慶,自古以來就在此地多次發生戰爭,由於有着天然的防禦屏障,也曾經在歷史上成功的抵禦諸多強敵入侵。
南宋末期蒙古軍隊的大汗蒙哥,就對重慶發起過強大的攻勢而始終未能攻克,儘管當時的蒙古軍隊縱橫歐亞大陸,有着絕對的優勢和超強的戰力,面對重慶的頑強抵抗也是一籌莫展。最後,蒙哥還在戰場上被流失所擊中,後因傷重不治病亡!蒙古王公貴族們在其死後,陷入權力爭鬥,而令南宋獲得喘息之機。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不惜動用其海、陸軍中的轟炸機羣,對重慶進行長達六年半的大轟炸,重慶軍民死在日軍轟炸下的超過五萬多人。但日軍連重慶的第一道屏障石牌都未能攻破,從1938年起,日軍對重慶發動多次進攻,但在重慶軍民的奮勇抗戰下,連外圍的第一道防禦屏障,石牌都未被日軍所攻破。
據相關統計,日本對重慶轟炸共進行了200餘次,出動的飛機架次達到9000架次,投擲的炸彈不計其數。重慶是座抗戰的中國英雄城,雖然遭受了慘重損失,但是日本人始終未能攻佔重慶半寸。另外,在抗戰全面爆發後,四川每年向前方輸送大量的青壯軍人,共有350萬川軍壯士出川抗戰,佔全國抗戰時期實際徵兵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還強!
抗戰中從四川徵召的士兵中,有許多是補充到中央軍等主力軍隊中,川中健兒的足跡遍佈全國抗日戰場,幾乎在對日大會戰中,都活躍着川軍將士的身影。當民族與國家處於危亡之際,他們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忍辱負重,以手中的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寇進行殊死決戰、慷慨赴死。“八年抗戰,川軍之功,殊不可沒!”。
毛主席當年也曾揮毫寫下輓聯,以哀悼在台兒莊戰役中殉國的王銘章師長:“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根據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費盡心力也未能攻破的一箇中國英雄城,直到日本戰敗投降也未能佔領一寸,這就是當年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為何日軍始終未能攻佔重慶一寸土地?原因很簡單,因為有着堅強不屈的無數中國軍人,包括川軍無數將士共赴國難、英勇奮戰、流血犧牲 。
(投降後的裕仁)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召開內閣會議,內容圍繞《波茨坦公告》展開。
會議仍舊在皇宮防空洞中舉行,天皇裕仁來到會議室。
會議室裏一片低氣壓,討論投降的話題,大家萬分不情願。
外相東鄉茂德先挑開話題:“沉默解決不了問題,接受《波茨坦公告》,我覺得還是要提條件。”
(裕仁開會)
會議最終討論出日本投降的四個條件:
一、維護國體。
二、日本自己懲處戰犯。
三、日本自己解除武裝。
四、盟軍不得佔領日本國土。
(二戰日軍向美軍投降)
這些條件妥妥的拿給美國瞧。
三天後,美國予以回覆:“裕仁天皇最惦記的皇權、國體問題,由日本國民的意志決定”。
天皇的私心就是保留皇位,此刻收到回覆,算是心放肚裏了。
開始起草終戰詔書,日本修修改改磨磨唧唧的花費三天。
(原子彈試爆蘑菇雲。配圖)
美國等的極不耐煩,向京都投傳單以示警告:“再不投降,就把天皇的私心公佈於眾”。
裕仁提保皇位一事,是和美國私下秘密協商,拿不上台面的投降談判條件。
受威脅的裕仁不敢再拖延時間,立即通告盟國: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就這樣,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屢遭失敗、徹底崩潰下誕生了《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4日,裕仁正式向盟軍投降。
(開羅會議,中英美商議反攻日本)
公告內容,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雖沒參與,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蔣介石同意。
聲明中、美、英三國,在戰勝納粹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
8月28日,美國飛機降落日本東京,大批盟軍在日本海岸登陸,實現對日本的佔領。
9月2日,日本東京灣,美國的“密蘇里號”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
(日本投降代表重光葵)
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依次簽字。
至此,日本帝國主義歷時15年的侵略戰爭,徹底謝幕。
二戰,以全世界人民的勝利結束。
(聽日本投降廣播)
(2017-08-15)
[導讀]在日本,人們稱在位的天皇為“今上天皇”,去世後再改稱他的年號。事實上,真實的日本天皇究竟起源何時尚無定論。然而,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時,天皇製為何還能在戰後得以保留,天皇未被追究戰爭責任,本就是導致現今一些日本人歪曲理解歷史的深層原因。
1945年8月15日東京時間中午12時,日本軍民都奉命聚集到收音機旁列隊,以頌揚“萬世一系”的天皇為主題的國歌《君之代》首先響起。在“吾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至千千代”的國歌播送完畢後,一個尖尖的男聲從收音機中傳來──這就是普通日本人首次聽到的被稱為“仙鶴之聲”的“御音”。這個以“朕”自稱的人用文言體的形式廣播詔書內容,通篇又都回避了“戰敗”“投降”字樣,只説“飭帝國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不過此刻的日本軍民大致也聽出來了,這是説本國已戰敗並向敵國屈服。
軍民們頓時抽泣聲、號啕聲、以頭撲地的聲音隨處響起。後來,天皇裕仁這篇廣播詔書被日本人稱為“終戰詔書”,中國有些書籍將其稱為“宣佈無條件投降”。確實,此刻日本天皇事實上表示了降服,不過同時又申明是以“維護國體”為前提。瞭解此情的人自然不禁會問:“這真是無條件投降嗎?投降後美國為什麼又不追究天皇裕仁的戰爭罪行呢?”
美日秘密談判,“無條件投降”成為焦點
日本自20世紀30年代發起侵華戰爭後,曾瘋狂不可一世,侵佔半個中國後又在1940年9月同德國、意大利結盟形成軸心國,共同為禍世界,這也促使中蘇美英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偷襲珍珠港的方式對美國不宣而戰,被激怒的美國馬上對日宣戰,兩國以太平洋為戰場展開了全面交鋒。
當日本上層研究對美國開戰前,首相近衞文麿和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都感到信心不足,因為這時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只及美國的十分之一。不過多數軍政要人主張孤注一擲,以僥倖心理希望能突襲獲勝,然後逼迫美國講和。
襲擊珍珠港成功的消息傳來,山本五十六面對於部下的歡呼慶賀卻一臉愁容,並嘆息説:“我們只是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在東京城內,為自己國家的偷襲成功而歡呼乃至沸騰時,兩個月前剛辭去首相一職的近衞文麿也在虎之門華族會館以黯淡的表情向身邊的人説:“真是幹了件愚蠢的事。這就註定日本必將戰敗!”
果然,1942年夏天,美軍在中途島和瓜島擊敗日軍扭轉了太平洋戰局,同年年末,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反攻包圍德軍精鋭而扭轉了歐洲戰局,法西斯軸心國至此明顯敗局已定,是允許德、日、意三國求和還是將其法西斯政權徹底消滅,便成為擺在盟國面前的新問題。
飽嘗最邪惡的法西斯野蠻進攻的各國在面對戰爭勝利的前景時,都感到對德國、日本這樣侵略策源地必須徹底剷除,不能與之談條件媾和,以免讓其得到喘息後捲土重來。1943年1月,羅斯福來到北非療養勝地卡薩布蘭卡同丘吉爾、戴高樂會談,正式宣佈“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須無條件投降,這才意味着能保障未來世界的和平”。
同年11月,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也同意了這一要求,蔣介石也在開羅會議上贊同美英的要求。按照反法西斯“四強”共同達成的意見,在意大利已經投降後,德國、日本想議和之路也被堵死,只有放下武器,接受剷除戰爭機器、懲辦戰犯和消除侵略土壤的處置。
面對盟國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希特勒決心頑固到底,德國軍官團的部分人便想將他暗殺以達成媾和,結果因“七二〇”爆炸失敗導致了納粹血洗了求和派。1945年5月德國投降時,首都柏林已被蘇軍攻陷,元首兼頭號戰犯希特勒自殺,國土絕大部分還被盟國佔領,繼任領導人鄧尼茨的司令部所在地守軍也向英軍投降,真是徹底的“無條件”。
日本上層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大敗後,就已經感到打敗美國沒有可能,於是努力尋求講和,美國卻不加理睬。1943年以後,以天皇為首的日本上層知道軍事上敗局已定,一面要求部屬以“玉碎”的瘋狂儘量給盟軍多造成傷亡,另一面也積極尋求進行秘密談判。美國為減少損失並摸清對手的底細,派出杜勒斯為首的談判代表到中立國瑞士,同日本代表藤村義良海軍中佐經常在昏暗的酒店角落或無人的樹林間密談媾和條件,日方密使則直接向天皇的弟弟高松宮彙報,再由他告知皇兄。
1945年春天,儘管日本的本土還未攻入盟軍一兵一卒,前首相近衞文麿等人鑑於德國的例子,向天皇建議應儘快犧牲軍部一班人來結束戰爭,以保存元氣。天皇又要求設法讓還未參加對日作戰的蘇聯出來調停,並説明“無條件投降為實現和平的唯一障礙”,這句話的意思便是可以有條件投降。
羅斯福總統此前比較傾向於剷除日本“官軍財抱合”的侵略勢力,不贊成採取通融。1945年4月他突然去世,以副國務卿、原駐日大使格魯為首的“日本幫”(一批官員)馬上積極鼓吹可保留天皇和財團為美國服務,繼任總統杜魯門則稱讚格魯的觀點是“真知灼見”。此時,歐洲戰爭結束已事實形成兩個陣營,美國從未來控制亞太的戰略需求出發,便想適當保留日本的力量以對抗蘇聯。
德國投降次日,即1945年5月9日,在海軍省軍令部就職的“御弟”高松宮大佐將瑞士秘密使團藤村義良海軍中佐的來電報告皇兄,説美國態度已有鬆動。當時,日美駐瑞士的代表,藤村義良説明最大障礙是“無條件投降”,美國戰略情報局駐歐洲負責人杜勒斯則表示在“無條件投降”的名義下,可以保留天皇制。
接到美國提出的有鬆動態度的投降條件,日本新任首相鈴木貫大郎等人的態度是傾向於接受,天皇卻仍寄希望於蘇聯出面調停,想去掉“投降”字樣改為“體面和平”。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公開發表了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裏面沒有談到天皇制的問題。據戰後美方當事者回憶,杜魯門曾提議在《公告》中寫上可“保留天皇制”的字句,只是因他人認為這是示弱而放棄。
此時日本最高層對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雖在報紙上發表了公告的刪節本,卻聲稱不予答覆。據後來有人考證,日本政府所講的“不予答覆”帶有日後再考慮的意思,可是在外務省官員用英文表述時翻譯成了“不予理睬”的意思,這又激怒了美國最高層。
美國總統及其身邊的高官認為,日本已到了垂死的地步,對已經留有寬大餘地的《波茨坦公告》還聲稱“不予理睬”,這完全是傲慢的拒絕。7月中旬,美國又成功試驗了原子彈,而且有兩枚是可以使用的,同時知道蘇聯馬上要參戰,便決定儘快使用核武器,不僅可以打擊日本也要向蘇聯顯示自己的超強實力。
1945年8月6日,美軍向廣島投擲了第一枚原子彈。這時日本天皇和首相還因等待蘇聯對調停“體面”和平做出的答覆,仍然未做出反應。8月9日上午,蘇聯對日宣戰的消息傳到東京,日本當局最後的希望破滅,在當夜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天皇否決了陸軍方面要求繼續作戰的要求,於10日清晨做出“聖斷”,決定向盟國表示可接受《波茨坦公告》,不過卻在最後加上一項要求──“附以一項諒解:上述宣言並不包含任何要求有損天皇陛下為至高統治者之皇權”。
日本的態度很明確,投降的前提是“不改變天皇統治大權”,這其實正是美國方面在5月間傳達的條件。戰後,日本進步史學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戰爭責任》一書中曾這樣概括説:“日本投降實際上是以天皇為首的上層在人民不知情的情況下同美國進行的一場交易。”此話一語中的!
既然是“交易”,自然要討價還價,就不會是“無條件”。看一下美國同日本秘密談判的過程也會知道,投降的條件就在於保留天皇制。
日本究竟是何時宣佈了投降?
對日本投降的時間,國際上也有不同的説法,有的稱是1945年8月10日,有的稱是8月14日,有的稱是8月15日,還有稱是9月2日。這些説法,各有自己的根據,出現差異就在於日本投降並不是馬上實現,其間經歷了一個逐步表明態度的過程。
稱1945年8月10日這一天日本投降的,根據是當天日本天皇在御前會議上做出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聖斷”,並通過中立國瑞士通知了美國。不過嚴格而論,這時日本的條件還沒有得到美國是否接受的答覆,也就沒有表明是否接受投降。
第二天即8月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通過瑞士告訴日本:“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從盟國最高統帥之命令。”這句話的意思,等於表示同意天皇和原來的政府繼續統治國家,只是要求行使這一權力時要聽從盟國的命令,意思就是在日本天皇頭上再加上一個“太上皇”。
8月12日,得到美國通過瑞士渠道發回的同意答覆,天皇表示滿意。8月14日,日本通過中立國正式通知了盟國接受《波茨坦公告》。從國際法規的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陳堅繪製的巨幅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九分》。生動詳實地描繪了日本正式向中國投降時的歷史場景角度看,8月14日應該説是日本正式接受投降日。
至於許多人認為8月15日是投降日,是因為這一天日本天皇正式在電台廣播,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按照戰後日本的解釋,天皇於8月15日在電台廣播的《終戰詔書》,算是戰爭的結束,而且還是挽救了本國國民的一大恩德。因此在戰後幾十年間,日本每年只紀念“八一五”。
天皇裕仁的“八一五”詔書究竟講了些什麼?若細看一下這篇詔書,完全是顛倒黑白,把自己當初下令開戰説成是“求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是“解放東亞”。這一“詔書”對中國仍持輕蔑態度,根本不承認“九一八”以來的14年中日戰爭,也不承認“七七事變”以來的8年中日戰爭,只説“向美英兩國宣戰”導致“交戰以來已閲四載”。這篇以“朕”自稱者用文言體的廣播中,又迴避了“戰敗”“投降”字樣,只説因“戰局未能好轉”而“終戰”,並要國民“忍其所難忍”,從文字看好像是一份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停止戰鬥的“文告”。
當然,聽到天皇的廣播,日本軍民都知道國家已經戰敗,不過並沒有立即接到投降的命令,在戰場的作戰也並沒有停止。這一廣播發出兩天以後,日本關東軍才奉命同蘇軍停止戰鬥,並進行“停戰談判”,蘇聯馬上答覆根本沒有談判可言,只能馬上放下武器,並以軍隊強力開進迫使日軍繳械。在天皇廣播四天後,即8月19日,日本大本營才要求海外部隊“莊嚴地放下武器”。戰後日本有一些看似可笑的用語,戰敗只稱“終戰”,投降被稱為“為保全國體停止戰鬥”,對美軍佔領軍稱為“進駐軍”。
這樣説固然是為了保持面子,同時也隱含着內心的不認輸,更談不上認罪。 戰後幾十年來,世界上許多人受日本解釋的影響,把天皇這篇詔書的內容性質概括為“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這種説法其實是不準確的。8月14日這天,日本已經通過外交渠道通知盟國接受投降條件,8月15日,天皇裕仁這篇講話只是向自己國民的解釋,中心是諱言投降,頌揚侵略,輕蔑中國,大念忍經。
日本政府後來宣傳這一詔書挽救了國家,並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的大功放到裕仁頭上,真是可惡可笑。後來,右翼勢力一直鼓吹為侵略翻案,正是堅持這篇詔書的精神,可見其留下了重大的歷史隱患。
日本同意投降後,又拖拖拉拉沒有馬上籤訂文字協定,直至美軍開進東京後,9月2日,日本大本營的代表才在東京灣上籤訂投降書,算是真正實施了投降。中國和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把9月2日定為日本投降日,“九三”作為勝利紀念日,這是準確的界定。
“日本投降”概念被美國偷換成“日軍投降”
日本投降的過程儘管並不順暢,卻畢竟標誌着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這無疑是一大喜慶。不過隨之出現了諸多反常之事,如美、蔣利用侵華日軍當“守備隊”、日本未改變原有政府、最重要的戰犯未受追究、拆除可供軍事所用的重工業、對受害國賠償等,更被美國一筆勾銷,這與德國無條件投降真有天壤之別。
那麼為什麼日本投降時還能討價還價呢?這是因為它不像德國在投降時那樣,本土已經被盟軍完全佔領,其本土還沒有攻入盟軍一兵一卒,海外還有350萬軍隊。這時日本能投降,確實減少了盟國的犧牲和物質損失。
以中國戰場而論,日本大本營和“支那派遣軍”制訂了決戰計劃,準備放棄廣州、武漢時進行徹底破壞,在上海等地進行巷戰,不惜將城市夷為平地,並在北平、天津和山東進行毀滅性決戰,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不許投降。若真照此實行,中國的精華地區和無數人的生命將為侵華日軍殉葬。
按美國在1945年夏天制訂的計劃,因原有的兩枚原子彈已投出,需再用幾個月時間生產出七八枚,方能在東京灣登陸。美軍還認為即使進行核攻擊,也會付出數十萬軍人傷亡的代價來征服日本。出於這一原因,當時盟國許多人的最大願望是早些結束戰爭,不再關注對戰犯的全面追究。
從8月31日起,有20萬美軍陸續進駐日本。許多官兵因在島嶼戰中看到日軍瘋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踏上這片“菊花和軍刀”交織的國度都心驚膽戰,時時擔心會有自殺式攻擊。然而他們見到日本人時都鞠躬相迎,按“聖斷”行事,全無抵抗。含着麥稈煙斗下飛機的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見此情景,更感嘆天皇有威望,聲稱若是廢除他便需增加一倍佔領軍。
9月2日,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場細心的記者發現,由美方準備的文件中並沒有“日本無條件投降”字樣,只有日本武裝力量繳械投降的規定。軍隊投降與國家投降,這兩者區別很大。
按照“卡薩布蘭卡講話”和《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投降的內容除了軍隊解除武裝,還有永久剷除軍國主義,將戰犯交付審判,消除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政治障礙,不準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裝的工業。若只講軍隊投降,那麼原有的軍國主義政府和戰爭罪犯都可不追究,其可維持戰爭的工業基礎也可不觸動。
對美國的這一態度,盟國雖有不同意見,然而實力是最大的發言權。當時只是美軍有能力佔領日本,太平洋力量很小的蘇聯海軍連進攻千島羣島(其南部便是日本的“北方領土”)都感到吃力,英國無力顧及遠東,中國則根本無海軍,於是,美國就此壟斷了戰後對日的處置權。
1945年秋,美國佔領日本後,雖對其政治經濟結構進行了有限的“民主改造”,解散了戰爭結束時還有700萬人的日軍(因其中近一半在海外,大都由美國運輸艦遣返),不過日本原有政府繼續保留。德國戰後的領導人在東西兩側都由原來的反納粹人士擔任,日本戰後幾屆首相卻是過去對戰爭有重大責任的高官,如50年代擔任首相的岸信介就是甲級戰犯。
日本的國家元首,仍是天皇裕仁,只是將處理具體政務權交給內閣。瞭解這一情況的人便會明白,為什麼戰後日本政府一貫不承認戰爭罪行,為什麼要一再美化過去的侵略行為了!
將東條英機説成“‘二戰’三元兇之一”實屬大謬
當美國佔領日本後,出於世界人民包括本國公眾對發動侵略者要給予追究的壓力,日本同意對戰犯進行審判。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由來自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菲律賓、加拿大、新西蘭、印度這十國的十名法官組成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麥克阿瑟任命的澳大利亞人韋伯為首席法官。這一審判法庭反映了反法西斯盟國的共同意願,美國在其中有最大影響,是因為美軍單獨佔領了日本,並看押着所有甲級戰犯。
當時追究日本戰犯對於美國來説是一件難事,因為既要履行對日本當權者的約定,又要對受害者有所交代,於是,美方便將偷襲珍珠港時擔任首相的東條英機列為第一號戰犯。有輿論稱東條英機為“東方的希特勒”,列為“戰爭三元兇”之一,真正主宰日本的皇室和財閥則被描繪成任光頭軍人擺佈的傀儡。
瞭解日本情況的人都知道,戰爭結束前,日本實行的是天皇制軍國主義,天皇身兼陸海兩軍的統帥(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首相、陸相、海相都無統軍權,大的軍事行動都出於“聖斷”。東條英機只是戰時十幾任首相之一,作為侵略罪犯固然罪大惡極,其地位卻只是一個天皇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臣僕,與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作用如何能相比?
當東條英機得知自己要受審時,便想自殺,最後一任陸相下村定大將登門告誡説:“只有你能上法庭替陛下擔當責任。”東條不聽勸阻開槍自殺,卻未打中心臟,結果被美國軍醫救活。在東京審判中,東條英機仍叫囂“大東亞戰爭是解放亞洲的正義戰爭”,不過他也説了實話:“戰時也沒有任何人能違抗天皇的意旨。”
在東京審判中,經中國法官據理力爭,最後表決時以一票的微弱優勢,得以判處東條、松井、板垣、土肥原等七名甲級戰犯以絞刑,使這夥昭和軍閥頭目受到懲罰,不過這種追究明顯是不徹底的。日本皇室成員無一人被追究,包括下達在南京“殺掉全部俘虜”命令而開始大屠殺罪魁、時任上海派遣軍司令的皇叔朝香宮。東京審判結束時,首席法官韋伯便公開申明:“天皇是有戰爭責任的,法庭在這方面掌握了不可辯駁的證據,不對他起訴是出於盟國的利益。”
美國為促使日本早降,承諾保留天皇制,這與保護裕仁又是兩個概念。戰後日本不少人包括原重臣木户都建議裕仁退位,找一個沒有戰爭責任的皇族繼任,這與保留天皇制並不矛盾,而對戰後日本形象大有益處。美國同意的“維護國體”,實際是包庇戰犯裕仁。還有一些戰犯如“細菌戰之父”石井四郎等,也因向美軍提供人體試驗資料而受到保護。當時日本共產黨和各進步團體發起廢除天皇制並追究其本人罪行的運動,美國佔領軍卻支持當權的右翼。
日本多數民眾受傳統的神道傳統束縛,也認可了長期被尊為“人神合一”的天皇繼續為元首。至50年代以後,追究最大戰爭責任者的呼聲逐漸平息,同日本建交的國家也不能不承認這一現實,然而歷史卻是不容歪曲。
戰後處理日本的另一重大問題是戰爭賠償,受害最大的中國於1946年初步估算損失在300億美元以上。由於1946年日本的國內總產值不過40億美元,盟國曾議定賠償額100億美元左右,以拆除機器和勞務方式支付,中國要求獲得其中一半。進入1948年後,美國見國民黨政權面臨崩潰,將亞洲政策的重點轉為扶植日本,便宣佈免除日本賠償責任,接着英國和國民黨當局也被迫放棄索賠,從此各受害國想得到實質性賠償就不可能了。
直至60年代,日本對韓國和東南亞幾國因建交需要,才給予了微不足道的象徵性賠款。戰後日本當權者對美國的這些庇護和幫助,一直感激涕零,因此長期將自己綁在美國亞太軍事體系的戰車上。
中國對日抗戰取得了驅逐其侵略勢力的偉大勝利,不過在處理戰後日本的問題上卻難以達到自己的正義要求,關鍵在於實力超強的美國壟斷了對日本的處置權。經過抗戰的中國雖地位有所提高,國力衰弱的局面卻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對外事務上必然有諸多遺憾和無奈。周恩來曾有過一句名言,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但是對付帝國主義不能不講實力。回顧抗戰史和戰後的對日處置,可以使人們更深切地感到“發展是硬道理”,中國只有極大地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伸張國際正義,也才能真正驕傲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此情可待”:永銘歷史!
網友“靜夜憑闌”:自然法則,本就是弱肉強食!你只有強大了,才能立足,不要抱怨,沒人同情弱者!!!
(2017-08-15)
1945年8月8日蘇聯參戰後的第二天,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陸相阿南惟幾、海相米內光政、外相東鄉茂德、首相鈴木貫太郎及天皇裕仁等,討論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問題。
會議一開始便陷入了難堪的沉默。
對投降,大家都心知肚明,卻都不願意開口。
(日本畫作《終戰御前會議》,裕仁在防空洞中決定投降)
海相米內首先打破了沉默:“不説話也解決不了問題,接受波茨坦公告僅僅是無條件的一口吞下,但我建議還是提出希望的條件。”
接着,他提出了日本投降的4個條件:
1.保留國體;
2.由日本大本營承擔解除武裝和遣散部隊的責任;
3.非佔領;
4.授權日本政府對戰犯進行懲處。
(裕仁簽署的《終戰詔書》末頁)
這些條件通過秘密渠道送給了美國。
11日,美國國務卿伯倫斯回覆,重申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妥協。然後就天皇最關心的統治權和國體問題,答覆説,由聯合國最高司令根據日本人民的意志決定。
這相當於給裕仁吃了個定心丸。4個條件最後妥協變成一個條件。
12日,裕仁把決定接受公告的決定告知皇族。朝香親王問他:如果將來國體得不到保留,戰爭是否還要繼續?
裕仁毫不猶豫地答:“當然。”
(裕仁1930年當天皇時的照片,29歲陸軍最高元帥)
接下來,起草終戰詔書。他們反覆修改,字斟句酌,竟花了3天時間。
美國等不及了,8月14日派B29飛往京都投下傳單,警告再不投降,將把日本提出的保留皇位的談和要求,立即公佈於眾,讓天皇的私心昭示於人。
這無益於第三顆“原子彈”,當晚,裕仁迅速通告盟國: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中午,裕仁宣讀詔書的錄音,通告全國。
(日本投降時的日本報紙消息)
艱難複雜的日本投降過程,明顯是一個有條件談判的過程,為啥一直被我們稱作無條件投降呢?
這是因為對無條件投降的定義不同。
無條件投降是盟國波茨坦公告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提出的最終目標,表現為“兩個不”:
不談判。對投降的時間地點等事宜,只能由戰勝國單方面提出,戰敗國迫降接受。
不承認戰敗國的領導人的任何政治權利。
(1945年9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展示日本簽署的投降書)
裕仁提出的保留皇位一事,一直是非正式渠道的秘密協商,拿不到桌面上進行約定,所以無條件投降就一直叫了下來。而美國也為其守口如瓶,直到裕仁死去,成為歷史。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木易”:還好二戰時,蘇聯也被德國拖垮了,不然中國大片國土落入蘇聯手裏,想拿回來就難了,蘇俄才是中國最危險的敵人,從古至今一向如此
網友“獨醉獨眠”:我還認為天皇是私生子的事暴露了呢
網友“U152250306”:日本這個狗渣碎
網友“曉得”:怎麼是美國打敗日本鬼子的。在中國都知道是毛主席領導全中國人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鬼子的。蔣介石從峨眉山下來摘桃子。
網友“中野建”:消滅小日本。
網友“U135705312”:不是説被中國的小米加步槍打的投降了嗎?
網友“683465649”:中國不打到日本的本土,徹底打敗日本,日本鬼子是不可能服輸的,還會再來,而且會變本加厲。
網友“古風裏”:麻痹的當時就不該讓他們投降給他們扔個20,顆原子彈
網友“偏頭”:如果張作林在也能打跑小日本
網友“138******76”:中白再戰必須實行全光
(2017-08-13)
謝謝大家點擊進來閲讀我的文章,關注我,給大家每天帶來最熱的軍事新聞!
日本是一個十分有野心的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曾不顧一切的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無數無辜的生命都葬送在他們手中。在二戰中,日本就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其中在侵略中國時,日本還提出了三個月就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但終究還是邪不勝正,在各國人民的奮起抵抗下,日本被打的節節敗退,最終,在兩顆原子彈爆炸不久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很多人都認為投放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最終導致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其實不然。兩個原子彈並未讓日本放棄抵抗,反而讓日本醖釀出了一個神秘的計劃。制定好計劃後的日本仍決定繼續作戰,但幾天後,蘇聯的一個舉動卻讓日本徹底絕望,只好放棄抵抗,無條件投降。
在抗日戰爭結束前夕,日本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同時美軍也已經攻佔了沖繩島,美國隨時可以登島對日本進行轟炸。7月26日,美、中、蘇三國聯合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讓日本馬上停止抵抗,無條件投降。但無法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日本決定繼續作戰,拒不投降。同時,日本還制定了所謂的“本土決戰”,決定拼死對抗登島的美軍。
美國方面擔心強行登島必然會遭到日軍的拼死掙扎,本國部隊會因此損失慘重,最後美國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1945年8月6日,美國派出了B-29轟炸機向廣島投放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伴隨着一朵蘑菇雲的升起,廣島基本成為了一片廢墟。但見識到原子彈威力的日本仍覺得自己還有百萬軍隊,還有機會,並不打算投降,還制定了一個神秘的遷都計劃,妄圖東山再起。
當時的日本雖然節節敗退,但中國的東三省仍在日本人手裏。日本在東三省駐紮了數十萬精鋭的關東軍,牢牢控制着東北地區。日本軍方制定的神秘計劃就需要充分利用到東三省,這個計劃就是“本土計劃”的備案:若日本在“本土決戰”中失敗,則日本天皇和日本內閣就會一併遷入東三省,並以東三省為基地,繼續維持作戰,以戰養戰,最後在東山再起。
日本的小算盤打的很好,但現實卻讓日本絕望。8月9日,見日本仍然拒不投降的美國又派出轟炸機對日本的長崎投下了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而也在同一天,蘇聯派出了一百萬十多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駐紮在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突襲。曾號稱是“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蘇軍的猛烈炮火中,數萬日軍被擊斃,幾十萬日軍被俘虜。
日本在吃了兩顆原子彈,並且東北關東軍被蘇聯殲滅後,終於認清了情況,決定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在停留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艦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標誌着給世界各國帶來災難的二戰最終以正義一方的勝利而結束。
看了這篇文章,大家有什麼想説的都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