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規格發佈抗疫白皮書:4次直面質疑,透露公衞改革方向
一份3.7萬字的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這份白皮書記錄了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分享了中國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的有效做法,並介紹中國人民歷經疫情磨難的感受和體會。
6月7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亮相國新辦新聞發佈會。
6月7日上午10時,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佈會。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白皮書包括前言、正文和結束語。正文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中國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防控和救治兩個戰場協同作戰、凝聚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共同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
南都記者關注到,在這場發佈會上,與會嘉賓4次直面爭議話題,多次直接以“我不認同”和“我不同意”進行回應。
國家衞健委主任馬曉偉也在發佈會上透露了公共衞生體系的改革方向,涵蓋完善公共衞生事業投入機制、完善疾控中心定位、推進防治結合、強化監測預警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
國新辦主任和副主任首次同台出席疫情相關發佈會
作為疫情暴發以來的首場“白皮書”發佈會,也延續了此前“豪華”的嘉賓陣容,出席會議的五名嘉賓全部為副部級以上。其中,3名嘉賓為正部級,是疫情相關發佈會中最多的一次。
這五名嘉賓中,國家衞健委主任馬曉偉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曾在武漢抗疫一線工作。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曾多次調研、部署疫情相關的科研攻關工作。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曾在各種場合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抗疫經驗。中宣部副部長、國新辦主任徐麟領導下的國新辦,多次召開新聞發佈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南都記者關注到,這種高級別陣容的發佈會,在疫情初期就已多次出現。例如,國新辦在1月26日舉辦的第二場疫情聯防聯控工作發佈會上,4位嘉賓均是副部級以上;在2月3日的發佈會上6位嘉賓有5位是副部級以上官員。
據統計,從1月22日到5月5日期間,超過120位嘉賓出席國新辦疫情相關新聞發佈會,其中副部級以上參會人數超過45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舉行的發佈會由國新辦副主任郭衞民主持,嘉賓中包括中宣部副部長、國新辦主任徐麟。這不僅是徐麟首次參加國新辦組織的疫情相關發佈會,也是國新辦主任和副主任首次同台出現在這類發佈會上。
5位與會嘉賓也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回答了記者提問。例如,親臨武漢一線的馬曉偉回顧了中國政府發現新冠病毒、共享信息、應對疫情、對外援助的全過程。
王辰在回答關於何時摘口罩的提問時表示:口罩的問題,不好一概而論,應根據不同的場所、場合和情況而定。“但總體來説,在中國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戰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況下,摘口罩的場合和適宜的人羣是越來越多了。”
此外,王志剛表態,中國疫苗完成研製和臨牀試驗後,可以達到應用的時候,將把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
4次直面質疑,稱還原事實不是“打嘴仗”
據南都記者統計,這場發佈會4次直接回應來自外界的質疑。其中,中宣部副部長、國新辦主任徐麟回應2次,國家衞健委主任馬曉偉和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分別回應1次。
南都記者關注到,在回答對一些爭議觀點的看法時,發佈會嘉賓多次直接以“我不認同”和“我不同意”回應。
例如,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回答關於“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受到疫情的消極影響”的提問時稱,“我不認同這種説法,因為這種説法不符合事實。”
他強調,經過這場疫情,中國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關係非但沒有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改善,朋友更“鐵”了,朋友圈更大了,“這是事實。”
對於“中國政府延誤一週才公佈病毒的基因數據”的質疑,馬曉偉回擊:“我不同意這家外媒的這種説法,因為這種説法嚴重的違背事實。”
馬曉偉稱,疫情初期對疾病存在着大量的未知,有一個認識不斷深化過程。疫情發生後,中國8天確定病原體,16天研發成功檢測試劑盒,第一時間向世界衞生組織和有關國家通報疫情,第一時間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開展疫情的國際防控。
“時間經緯非常清楚,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所作的工作,中國科學家所作的工作,能夠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他説。
此外,徐麟在回應“中國官方媒體發佈不實信息來提升中國的形象並攻擊西方”的説法時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道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
徐麟説,中國媒體無意打所謂的“信息戰”。但是,面對對中國的造謠誣衊和攻擊抹黑,中國媒體必須也必然會作出回應。當然,這種回應不是“打嘴仗”,而是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是還原事實和真相、傳播公理和法理、維護道義和良知。
值得一提的是, 在回應“中國在抗擊疫情中更多的強調了黨和政府的作用和體制的優勢,而相對忽視了民眾的作用”的質疑時,徐麟在發佈會現場講述了兩名90後的抗疫故事。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也是14億中國人在抗疫中的真實寫照,他們孝親愛國、樸實善良、勤勞勇敢、寬厚包容,是抗疫的偉大戰士。”徐麟説。
透露公共衞生體系改革方向
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層面多次透露出公共衞生體系改革的信號。上個月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中國要進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
此次發佈的白皮書進一步提示,中國將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
南都記者注意到,這場發佈會的第二個提問就與此有關。國家衞健委主任馬曉偉透露,中國將從五大方向推動公共衞生體系改革,涵蓋完善公共衞生事業投入機制、完善各級疾控中心定位、推進防治結合、強化監測預警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
就受到關注的疾控中心改革,馬曉偉強調,國家、省、市、縣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要進一步加強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控和應急處置的能力,明確各級疾控中心的定位,理順體制關係,形成上下聯動的協作機制。
其中,國家疾控中心要解決科研研發、實驗室檢測、業務指導和病原學分析等“一錘定音”的能力;省級疾控中心要加強區域防控工作的指導、監督、質量評估和人才培養方面作用;市和縣級疾控中心要進一步加強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地區性傳染病疾病譜的日常監管和監測。
此外,馬曉偉強調,縣級疾控中心和社區醫療機構要夯實基礎,加強社區的管理和防控,在基層築牢防病的基礎。
談及“創新醫防結合機制”時,馬曉偉坦言,中國長期存在防治結合不夠緊密的問題,一些工作應該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他表示,要打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的人員、信息、資源,將防治結合真正落地。
對於受到關注的傳染病監測與預警系統,馬曉偉表示,要加強和改進已有的網絡直報系統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行政報告系統。例如,建立具有輿情監測,醫務人員報告,科研發現報告的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
“建立智慧化的預警多元觸發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分級分類組建衞生應急隊伍,提高重大公共衞生事件發現、報告、預警和響應的能力。”他介紹。
此外,對於疾控體系人才流失的問題,馬曉偉稱,要在人才培養和待遇方面有進一步提高。
例如,着重培養病原學檢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疫情形勢研判和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同時,在健全公共衞生、人才培養、准入、使用、待遇、考評和激勵機制方面要有新的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