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莞昭幫扶增民生福祉,精準扶貧更有“温度”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綜合

  ■鎮雄縣裕和社區文明實踐超市 首席記者 鄭琳東 攝

  致富難、居住難、就醫難、教育難等是貧困地區最直接、最緊迫、最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自2016年東莞對口幫扶昭通市開始,東莞各界齊心協力,一大批資金、幹部、人才源源不斷地流入昭通六個縣(區)。

  在東莞力量的強力幫扶下,昭通市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五個縣(區)完成脱貧攻堅任務,兩市間也因此建立了深度協作機制,當地貧困羣眾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就醫不再難、就讀不再難,一大批昭通青壯年到東莞就業增收,開啓了新時代的致富之路。

  就業為先

  以民生就業帶動脱貧增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脱貧致富最直接、最快的渠道。自201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始,東莞便緊緊抓住就業脱貧這個牛鼻子,推動解決這個民生問題,並與昭通建立了穩定的勞務協作互動機制。

  6月21日下午,在鎮雄縣一家廣告公司裏,19歲的雷達正忙着印刷一批已經設計好的宣傳單,別看他今年才從東莞的職業學校畢業,但做起事來卻十分老練,他要儘快把這批成品送到客户手中。與此同時,在相距1400多公里外的茶山鎮,今年即將畢業的申建華也正在檢查公司的一批醫療器械,這是他實習期間的第一份工作,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

  雖然雷達和申建華在未來會有各自的發展軌跡,但他們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卻有過“交點”。他們都是從鎮雄農村走出去的學生,由於在東莞學到技術,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也改變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雷達、申建華只是東莞與鎮雄開展職業教育協作工作以來,培養的眾多技術型人才代表。從2017年起,該縣每年都會輸送幾百名學生到東莞“取經學藝”,數據顯示,至今已有2139名鎮雄學生就讀於東莞各家職業學校,其中建檔立卡户佔98%。而職業教育協作促貧困户就業脱貧,也僅是東莞和昭通勞務協作中的一項舉措。

  自2016年以來,東莞與昭通攜手探索形成了“四精準四協同”勞務協作經驗,共實現幫助20.78萬人次貧困羣眾轉移就業,免費招收4161名昭通籍學生到東莞就讀職業院校並推薦就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雙方進一步加大勞務協作力度,全面參與摸查昭通勞動力在莞就業信息和企業用工需求。從東莞市5000家用工企業中摸排出OPPO、vivo等57家企業,製作了《東莞市重點招聘企業用工需求彙總表》,提供20餘萬個就業崗位,由東莞所在企業和昭通所在村進行雙向宣傳發動。

  據統計,推動東莞對口昭通六個縣(區)貧困勞動力26760人到廣東就業,其中通過全流程服務的專車、專列、專機輸送方式,組織“點對點”集中輸送勞動力15687人(卡户5010人)返粵返崗,另外轉移貧困勞動力161120人到東部其他地區就業,新增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19901人。

  易地搬遷

  羣眾“搬得出、穩得住”

  6月18日上午9時,家住鎮雄縣大地易地搬遷點裕和社區的苗族小夥陶傑穿着傳統服裝,拿着一個特別的樂器,準時來到社區活動廣場上。這是陶傑從村裏搬到縣城新家後,第一次組織夥伴們向社區鄰居表演苗族舞蹈。這次表演,他和夥伴們都非常認真。

  “這是我們的新家、新鄰居,我們想通過這次表演讓鄰居們認識我們。”陶傑説,和他一起搬到新家的同村人有30多人,以往,他們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一家人都靠着幾畝田地過活,日子過得非常緊巴。從小陶傑就非常向往城市裏的生活,也希望能在城裏務工生活,改變一家人貧困的狀況。

  “父親年齡大了,若我出來務工,家裏的田地誰來種?”陶傑説。2019年,正當陶傑為此糾結時,鎮雄縣委縣政府和東莞攜手建設的大地易地搬遷安置點建成了,陶傑一家人不僅告別土磚房,住進了嶄新的房子,而且他還從土地上“解綁”。如今,陶傑一直在安置點附近務工,雖然月收入僅有3000元左右,但他卻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今年底,安置點馬路對面的產業園就要建成使用了,屆時我可以到裏面的企業上班,學習技術,提升能力,相信收入也會越來越高。”陶傑説。

  實際上,就像陶傑的經歷和感受一樣,易地搬遷這個扶貧民生舉措,解決的不僅僅是住房問題,更是解放貧困地區勞動力的一個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助力下,昭通30多萬貧困人口徹底搬出了大山,進城入鎮、集中安置、一步到位,實現人口分佈重構、產業結構重組、生態環境重塑。

  成風化人

  文明之風吹進千家萬户

  6月22日下午,在鎮雄縣易地搬遷點裕和社區文明實踐超市內,東莞市民政局、東莞慈善會及東莞企業捐贈的傢俱、牀等各類物品擺在超市一角,等待着社區羣眾來領取;旁邊的牆上,則標註了這些物品的積分價值:調和油50分、小袋大米55分、6L電飯煲208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捐贈物不會直接送到建檔立卡貧困户和易地搬遷羣眾手中,而要社區羣眾憑藉一定的勞動付出,換取足夠的積分後來免費領取。

  那麼,如何獲取積分呢?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積分獲取渠道共有攻堅脱貧、人文環境、鄉風文明、教育發展及其他等五大類,包括參加技能培訓並接受政府介紹的崗位、外出務工6個月以上實現穩定收入、自主創業實現穩定收入、積極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和環境整治等22個項目。

  今年年初,裕和社區文明實踐超市在鎮雄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建設完成並對外開放,其目的在於改變社區的不良風氣,帶動居民養成文明之風。原來,這一社區的4000多名居民來自18個鄉鎮的99個自然村,離開熟悉的田地後一時適應不了社區生活,導致許多居民沒把社區文明規章當成一回事。

  文明實踐超市開張後,社區居民的文明風氣有了改善。“積分規則的激勵,最大的意義就是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讓居民們自主營造積極向上的文明氛圍。”裕和社區黨支部書記成濤告訴記者,超市雖小,但背後的體系卻潛移默化地撬動了居民們迎接新生活的積極性。

  在鎮雄縣,目前已有246個文明實踐超市在各村(社區)建設完成,其中東莞協作資金480.89萬元,覆蓋84個超市。當地羣眾通過參與脱貧攻堅行動獲取積分,並兑換愛心物品,有效地引導羣眾養成文明之風,匯聚成脱貧攻堅的強大精神力量。

  基礎設施完善

  燈亮了路通了,羣眾生活方便了

  在銀廠村村口沿着一條水泥路往前走去,一盞盞嶄新的路燈挺立兩旁。改善民生,讓老百姓受益,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2016年以來,東莞市清溪鎮及有關部門,幫助對口地區銀廠村重點建設、完善了一批路燈、道路、文化活動場所等民生項目,極大提升了銀廠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以前的銀廠村水土流失嚴重,每逢下雨天,泥土被雨水沖刷到道路上,給村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同時日常飲用的水源也因泥土造成污染,村民生活處處受阻。”銀廠村黨委書記文鵬説。如今,銀廠村卻有了新變化。一條水泥路沿着村子蜿蜒而去,村子修建起了村組路41.64公里、產業路5.76公里、飲水池32個,安裝管道130.7公里,道路兩邊還能看到新安裝的太陽能路燈50盞,村級文化活動場所1個,成為村民主要的休閒娛樂場所。

  除了道路建設外,在當地政府、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等多方援助下,銀廠村的危房改造、教育培訓等方面也得到較大提升。截至目前,銀廠村共實施危房改造262户,易地搬遷貧困户74户,拆除危舊房220户共20900平方米。建成坪子小學、長槽小學、賈家壩小學、銀廠壩小學等4所學校,幫助村內407名孩子入校上學。

  在多方努力下,銀廠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道路通了,路燈亮了,村民的生活更方便了。”實際上,這只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東莞對昭通市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2016年至2019年,東莞市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8.0342億元,累計實施項目679個,建成易地扶貧搬遷示範安置點6個、村級衞生室432個、改造農村危房2259户、實施學校設施建設項目34個。

  記者 王子璽 馮燦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