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有本質上的不同
應該很多人都並不清楚,其實,就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來看,蒙古高原的形成應該跟印度一歐亞板塊的碰撞密切相關。簡單點説,也就是蒙古高原大概率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副產品”,只不過蒙古高原隆升的時間就沒有作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更早。
原本就有4000米以上平均海拔的青藏高原,再加上位於高原南巔邊緣、多座山峯海拔超過735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這道天然屏障導致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其阻擋。但是,華南地區也因此而免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
我們大可不必提出什麼把喜馬拉雅山炸個口子的荒誕想法,因為太平洋暖流也足以幫助華南地區獲得足夠的降水量。然而,蒙古高原的名字裏雖然也有“高原”二字,但它的平均海拔卻只有1580米,這個高度已經比青藏高原的海拔低了一半以上,而且也不存在喜馬拉雅山脈那樣的高海拔山體。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西伯利亞寒流入侵的時候總是對我國的北方地區帶來重大影響。那麼,倘若我們在蒙古高原上建起一座400米高、3000公里長的牆,西起甘肅省酒泉市、東至黑龍江省伊春,這會讓東北和華北的氣候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要在蒙古高原上建立超高超長牆體,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多高?
相信只要是關注氣象信息的人,都不會對西伯利亞這個詞感到陌生,而與其相關的關鍵詞一般總是與遙遠、寒冷有關。僅僅是我們這些被西伯利亞寒流波及的地方都會冷得打哆嗦,又何況那些生活在寒流中心的人。
之所以會有人提出在蒙古高原上修建超高牆體,其實本質上就是為了阻擋西伯利亞寒流。首先,要修建3000公里長、400米高的超長牆體,對人力和資源的消耗可想而知。但是,如此高的牆體如何保證不會垮塌?要知道,400米不是一個幾層樓的高度,而是幾百層的高度,不管是風的大小,還是雨水的沖刷,都會對其穩定性造成巨大影響。
即便是上海中心大廈也就六百多米,但人家的地基修築就耗費了很大的功夫,而且還要藉助阻尼器和流體外觀造型來減緩風力。也就是説,即便有人真的實現了在蒙古高原上建造這樣的牆體,但也很難保證它的使用時間有多久,固然西伯利亞寒流會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它同時也帶來了降雨。
而且,要對寒流進行阻擋,400米的高度依然無法和青藏高原數千米的高海拔相比,再加上流體可以跨越普通障礙物,修築一面牆甚至根本無法減緩寒流的入侵,又怎麼可能跟山脈阻擋寒流的有效性相提並論!簡而言之,山脈這樣純天然的隔離屏障,如果我們通過人為造牆就能實現相同的作用,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豈不是變成了笑話?
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可能同源,但卻擁有不同的氣候特徵!
被稱為第三極、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原本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亞洲內陸高原,也是我國最大的高原。這裏的氣候特徵總體上來看日照偏多、輻射較強、但積温少導致氣温比較低;每天的温差都比較大,夜裏多雨且乾濕分明;夏季冰雹多,冬季大風多。
由於高原上的温度和本身的高度、以及維度的變化有關,所以,高原上的年平均温度也存在明顯的差距,並由東南20℃左右的平均氣温,向西北逐漸遞減到-6℃以下。同時,位於南翼的部分則是亞熱帶和熱帶北緣山地森林氣候,不僅降水量可以達到1000到4000毫米,這裏最熱的月份平均温度可以達到18到25℃。
而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的蒙古高原就不同了,這裏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左右,最熱的月份平均温度能達到16℃,最冷的月份温度卻低至-31℃。蒙古高原全年最冷的時期是一月,有時候甚至可以突破-40℃,這裏的冬季寒冷而漫長,當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都是冬季時間。
簡單來説,風大和天氣變化快就是蒙古高原氣候最大的特徵,在這裏形成降水的水汽大多都來自於北冰洋,並呈現出了由北往南、逐步減少的趨勢。當然,由於這裏的温度低,所以水的蒸發量就相對笑了很多,這也讓當地的氣候在感知上還是比較濕潤,因而將其在氣候上的分區定性為半濕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