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李方博正在操縱無人機勘查水面。圖片由受訪對象提供
新華社合肥7月16日電(記者代羣、汪海月、馬姝瑞、程迪、吳鍾昊)烏雲沉沉,翻湧的江水已淹過廠房一樓,一艘艘衝鋒舟在水面上疾馳搜救,半空中一架無人機盤旋勘查,宛如“鷹眼”,為衝鋒舟保駕護航。
“無人機能夠迅速深入危險地帶,及時發現是否有人員被困,併為衝鋒舟勘查路線,提高救援效率。”27歲的武警安徽省總隊蕪湖支隊無人機操作手李方博操縱着無人機説道。
6月以來,中國南方出現持續強降雨,累計雨量大、覆蓋範圍廣,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汛形勢十分嚴峻。面對汛情,中國正運用新科技手段、不斷升級的水利工程以及可靠的保障體系來構築防洪抗洪的“銅牆鐵壁”。
7月8日,江西鄱陽縣鄱陽鎮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後,中國安能搶險隊員利用GPS測量儀測量決口處水位高程,可大幅提高測量效率。徐迎華攝 新華社記者程迪通聯
水位、水勢、堤壩現狀……在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三湖聯圩管理局內,堤防智能巡檢系統正實時顯示堤防沿線視頻監控畫面。
“平台通過GPS功能,自動記錄管轄段水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管理員會將畫面配以文字描述及時上傳。”新幹縣三湖聯圩管理局工管股股長徐幹明介紹,7月以來,當地堤防智能巡檢系統分別發出預警信息60多條次,為安全度汛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我們基層工作人員來説,如今的防汛手段相當於‘鳥槍換大炮’。”新幹縣荷浦鄉水文站站長塗鵬説,從前每逢雨季,管理員只能憑經驗判斷水情、堤壩、涵管等情況。“如今可以依靠新技術手段更為精準地研判汛情,指導各村開展防汛工作。”
7月13日,江西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決口封堵中,中國安能搶險隊員利用動力舟橋運送搶險裝備。徐迎華攝 新華社記者程迪通聯
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近年來在中小河流預警預報上得到應用,提升了中國洪水預報的能力。
6月30日,水利部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中心劉志雨副主任在水利部舉辦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如今,水利部收齊全國12萬個報汛站的雨水情信息僅需10到15分鐘,一次洪水作業預報的時間也僅需要幾十分鐘。
除了先進的科技手段作為抗洪“錦囊”,近年來中國重大水利基礎設施的提標升級則是這場“抗洪持久戰”堅實的依託和底氣。
73歲的安徽無為市泉塘鎮郭巨山村村民童達寶自1991年開始參加過多次抗洪,20多年來,他親眼目睹了守護家園的堤防變得越來越“靠得住”。
“20世紀90年代,説是堤防,其實就是很窄的土路,下雨天都是泥巴,汽車上來會打滑,運送物資很不方便。現在大堤比原來寬了一倍以上,也更高更結實。”面對洶湧的江水,老人鎮定地説道。
在做好防禦的同時,中國也在通過更科學的調度和更人性化的服務,建立可靠的保障體系,讓受災羣眾能更加安心地度過“特殊時期”。
7月13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五省(市)緊急撥付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6億元。
針對多地防汛救援物資短缺,入汛以來,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已累計調撥帳篷、摺疊牀、被子、毛毯和毛巾被等9.3萬件中央救災物資。
7月7日,水位剛超過保證水位向堤壩逼近時,安徽無為市姚溝鎮就開始提前轉移第一批住在江心洲和低窪上的羣眾。姚溝鎮副鎮長趙勇軍介紹説,目前全鎮需要轉移的2200餘人中已經轉移了1841人,其餘的青壯年則就地參加防汛。
高效來自於早有準備。“天氣預報説得很準,今年雨特別大,我們提前一個月就對村民摸了底,轉移指令一下全體行動,一個人都沒落下。”趙勇軍説。
安置點之一姚溝鎮第一小學是200多名轉移羣眾的“新家”。在這裏,生活日用品配備到位、一日三餐盒飯保證營養、醫療人員隨時提供量血壓等醫療服務。
25歲的吳瓊秋懷着6個月的身孕,十幾天前她和婆婆一起帶着2歲半的女兒來到了這裏。“丈夫外出打工了,工作人員將我們一家老小安置在這裏,一開始有所擔心,但很快適應。大家對我們都特別照顧,還給我的女兒送來牛奶、水果。”吳瓊秋笑着説。
為了讓村民身安心也安,安置點裏安排了健康講座,為村民提供心理諮詢,經常播放電影、廬劇,還組織志願者教爺爺奶奶們跳廣場舞。
“時代不一樣了,如今各級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條件,即使臨時過渡,也能住得安全舒適、過得放心開心。”姚溝鎮黨委副書記姚榮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