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小區“抱團成片”,基層社工“移動辦公”……以理念制度創新變革放大治理效能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綜合

零散的老舊小區將通過“抱團成片”實現服務、管理資源的彙集和高質量供給;基層社工將離開辦公桌,把臨時工位“挪”到居民家門口,走百家門解百家憂;依託掌上移動端的強大治理平台和算力,社工不僅能精準匹配需求和資源,成為“全崗通”,還能根據各自特色研發小程序,管好民宿短租,做好營商服務……今天(26日),徐彙區召開直通基層的千人大會,聚焦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規範化精細化水平出台相關《意見》,通過做實社區服務理念變革,深化智能技術賦能,從而為基層切實減負,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出亮點,為廣大基層幹部搭建幹事解難的“賽馬場”。

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微觀呈現。社區治理的核心在於人,一方面是廣大居民羣眾,另一方面是堅守一線的社區基層幹部。此次《意見》通過聚焦“減負增能”,以問題為導向激發關於人的內生動力,充分參與進“人民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

位於徐家彙街道的樂山街坊,距離繁華的徐家彙商圈核心地段直線距離不超過一公里。這裏有5個居委會,8個老舊小區,居民6458户,人數過萬。房屋老舊,基礎設施落後,空間逼仄,環境髒亂,曾讓這裏成了繁華商圈背後的一處“窪地”,居民意見抱怨多。

聚焦這個“硬骨頭”,徐匯社區治理的減負增能就從這裏起步——首先,摒棄零敲碎打,在樂山推進片區一體化治理,零散雜亂的物業被清退,大片區有了統一品牌物業,降低物業管理成本也確保了統一服務質量。在這個大片區同時得以積聚的,還有黨建聯建資源、社區商業資源、民生服務載體等等。

樓棟口裝起了人臉識別智能裝置,新設的“鄰里匯”加載了政務服務辦理,社區內黨員志願者紛紛發動起來服務居民……“滿意”二字寫在了居民們的臉上。今年1-7月,樂山地區信訪量同比去年下降了72%,12345投訴下降了71.5%,警情下降了62%,而志願者數量增加了174%。

據悉,實現物業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供給、推動社區精細化治理向縱深邁進的“樂山模式”今年將在全區更多街道推廣,在構建片區一體化治理的基礎上實現需求匯合、資源整合、項目聚合、行動融合,精準破解一線難題。

社區公共空間普遍擴容的同時,一項“撤走辦公桌”行動也在各街道居委會推進,這樣一種辦公空間改造的模式,其背後倒逼出的是一種社區服務理念的變革。居委幹部、社區工作者“移動辦公”“首問接待”,推動他們真正走百家門、知百家情,從而解百家憂、暖百家心。

賦能,才是最好的減負。在徐匯,藉助於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這“兩張網”,強化了對居民區幹部、社區工作者的業務賦能和技術賦能,依託“匯治理”平台,社區幹部一手掌握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一手掌握各類政策資源,通過釋放大數據算力,使兩者間精準匹配,實現“政策找人”。此外,為加快轉變社區幹部的治理理念和手勢,徐匯將支持社區貼合各自實際在治理平台上開發各類回應訴求的智能化輕應用場景。比如,天平街道開發出關於民宿短租的治理應用場景,徐家彙街道開發出精準營商服務的應用場景等等。

據透露,徐匯將藉助“區長質量獎”等平台,引導基層圍繞需求聚焦解決問題,推動基層治理不斷創新,出實效、出品牌,努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記者手記:

社區是人民城市的重要基礎,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堅實底盤。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在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中,有着基礎性、決定性作用。

社區一頭連着黨委政府,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通過社區這扇窗,瞭解羣眾滿意度,最能檢驗制定和落實政策的最終成效。另一頭連着人民羣眾,是社情民意的“最先一公里”,感知最靈敏、反應最迅速,民需、民智、民力應該首先在社區匯聚。

這也就不難理解,聚焦社區治理,全市層面舉行直通村居的“萬人大會”並出台《關於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規範化精細化水平的若干意見》。而當下,圍繞減負增能、科技賦能等,部分區縣進一步將任務和責任清單化,以期在依法治理、科學治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釋放治理效能,讓羣眾有最豐富、最直觀的感知。

令人欣喜的是,這樣一種孜孜以求,是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通過創新,通過科技的賦能,通過機制的改革,來實現減負增效、實現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變革,並倒逼出一種“回應需求、讓羣眾受用”以及“幹實事、解難事”的內生動力。

這些源於社區、服務於社區的創新,匯聚了資源服務,也匯聚了人心,提升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滿足多數人的共性需求、結構性的利益訴求、以及少數人的沉默聲音。更讓每一位市民成為社區事務的主人翁,社區發展的建設者,社區精神的共育者,社區治理的評判者,以及治理成果的共享者。

作者:顧一瓊
編輯:佔悦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