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下一站,醫藥行業的紅利在哪裏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財經

作者:藥聞社

本文來源太平洋證券

衞生總費用—預計未來增速10%

2017年我國衞生總費用5.16萬億元,增長11.34%,預計未來增速10%。衞生總費用包含:政府衞生支出1.55萬億元(佔30.1%),社會衞生支出2.12萬億元(佔41.1%),個人(現金)衞生支出1.49萬億元(佔28.8%)。

社會衞生支出佔比持續提升,連續3年超過40%,反映出醫保、商業保險對於衞生費用起到主要作用。

2017年我國基本醫保支出1.54萬億元,增長14%,預計實際將撬動3萬億元的衞生支出,起到主導作用,考慮未來基本醫保支出增速10%,我們判斷衞生總費用未來增速10%。

預期藥品增速5-10%,器械、服務增速10%以上

按費用支出領域分類:5.16萬億元衞生總費用中,藥品銷售額21500億,佔比41.7%;醫療器械銷售額4450億元,佔比8.6%;醫療服務及其他25649億元,佔比49.7%。我們預計未來藥品增速在5%-10%,醫療器械增速15%,醫療服務及其他增速10%-15%。

藥品—持續分化,各細分領域景氣度差異大

2017年我國公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三大終端藥品銷售額16118億元,增速7.63%。

如果加入未統計的“民營醫院、私人診所、村衞生室”等,則中國藥品終端總銷售額約21500億元,其中化學藥10500億元,中成藥約7000億元、中藥飲片2200億元、生物藥約1800億元。各品種景氣度差異大,應堅持自下而上思路,優選高景氣度領域。

1)化學藥:

預計增速8-10%。行業內部各品種將呈現出分化態勢,輔助用藥在醫保控費的背景下將持續承壓;

藥審改革後審評提速,仿製藥供給增加,國家集採大幅降價,未來隨着納入品種增加、實施地域擴大和價格聯動,多數存量仿製藥將面臨壓力;創新藥受益於加速納入醫保、不佔藥佔比、定價高更符合醫生利益等因素,預計將加速放量。

2)中成藥:

預計增速5-8%。老字號品牌中藥、OTC屬性產品受益於消費升級、品牌OTC集中度提升等有利因素持續穩健增長,其餘口服制劑受政策利空影響較小。

中藥注射液受到醫保報銷範圍受限、公立醫院嚴格考核藥佔比、輔助用藥監控等不利政策因素影響,持續負增長。

3)中藥飲片:預計增速15%。保留藥品加成,不計入藥佔比更能滿足醫院的利益訴求。

4)生物藥:預計增速15-20%。疫苗、血製品、單抗和生長激素等品種景氣度較高,部分存量規模較大且被列入輔助用藥的老品種持續承壓。

創新藥—對比國際市場,有巨大提升空間

我國化藥和生物藥中,專利藥銷量佔比為9%,銷售額佔比為14%,專利藥銷量、銷售額佔比均低於美國、日本、台灣。

2017年美國專利藥銷量佔比僅為10%,但銷售額佔比卻高達77%。2015年日本專利藥(未包括過專利期藥品)銷量佔比為18%,銷售額佔比為56%。

我國台灣地區專利藥(包括過專利期藥品)銷量佔比約為25%,但銷售額佔比高達75%。

根據麥肯錫和中國藥學會發布的數據,10-12年在中國上市的24個創新藥物,13-16年複合增速為27%,16年在醫院渠道銷售收入44億元,預計國內專利藥銷售額很大一部分是由過專利期原研藥貢獻,實際的創新藥銷售額佔比預計更小。

國內專利藥銷售額佔比低原因如下:1)國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上市品種很少;2)IND/NDA審評速度慢,國外創新藥無法在歐美獲批後快速進入中國市場;3)醫保目錄更新較慢,影響放量速度。而這些因素都在發生根本變化,未來國內專利藥(創新藥)有巨大成長空間。

隨着海外高端人才迴流,以恆瑞醫藥等傳統大型藥企和以百濟神州等新興生物醫藥企業的崛起,中國醫藥創新能力近年來大幅增強。

政策環境上:

臨牀試驗默示許可、接受境外臨牀數據和優先審評等制度的建立大大加快了藥品IND/NDA速度,國內外創新藥上市有望提速。

國家藥品談判將創新藥及時納入醫保,提高了藥品可及性,同治仿製藥受壓,醫生對創新藥處方動力更強,創新藥放量進程加快。

目前中國創新藥(包括過專利的原研藥)佔比15%,預計到2023年,中國專利藥銷售額佔比有望達到30%,到2028年,有望達到50%。

仿製藥—集採襲來,拋棄幻想,迴歸現實

中國仿製藥整體價格,相比國外,是高的,集採的初衷之一是擠出虛高的藥價水分。而國內實際上同品種藥品,價格差異很大,低價藥因為各種原因,實際中消失了。

進入國家集採的品種,宣告迴歸製造業的普通利潤。

“最低價 唯一 一家中標 一年一招”的規則,價格最終會跌到什麼位置——接近成本線!而多少的價格降幅才算接近企業的成本線,我們測算大部分品種降幅要在80%,所以低於這個數的品種明年、後年大概率還得繼續降價。

所以關注每個品種這輪價格降幅多少沒什麼意義,因為有些品種目前競爭還不充分,隨着一年一招,進集採的品種價格遲早要回歸到接近成本線。

而國際仿製藥巨頭的盈利水平如何:毛利率40%-50%,淨利率10%,這幾年還在降。

以本次中標的某一藥品為例,本次降幅約60%,該品種之前毛利率90%,為便於計算,假設之前價格100,90%毛利率對應生產成本10,淨利潤35元(考慮研發投入5-10元,實際淨利潤40元)。

本次降幅60%後,價格變成40,毛利潤還有30以上(因為銷量擴大,單位成本不到10了),即毛利率還有75%以上,仍有降價空間。

我們假設最終降幅在80%,價格變成20,毛利潤10以上,毛利率50%以上,扣除研發投入5元,再扣除一點管理 銷售費用,淨利潤3-5元,淨利率15%~25%。即單位產品淨利潤由當初的35元變成最終的3~5元。

維持前期結論:

國家通過擴大品種數量和試點區域來控制集採進度:規則很嚴苛,考慮到國內藥品存量仍是仿製藥為主,集採進度太快、太猛了藥企也受不了,結合一致性評價進度(口服預估3年及以上,注射劑預估5-10年做完),我們初步判斷5-10年實現仿製藥專利到期後,全國價格大幅下降,類似於美國。

醫療器械—政策利好將助推行業持續15%增長

2017年,我國醫療器械整體市場規模為4450億元,同比增長超20%。細分領域中,醫學影像、體外診斷和低值耗材市場佔比位居前三,分別為16%、14%和13%,其中醫學影像設備、體外診斷、心血管設備植入物和骨科增速較快。

醫療器械在政策層面(國產替代、分級診療、鼓勵創新)迎來諸多利好,預計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

供給端:

2014年CFDA發佈《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針對具有我國發明專利、技術上具有國內首創、國際領先水平,並且具有顯著臨牀應用價值的醫療器械設置特別審批通道。

以NGS診斷試劑盒為例,今年已有世和基因、諾禾致源、燃石醫學和艾德生物4家企業產品獲批上市,特別審批制度的設立有效加快了優質器械上市進程。

需求端:

國內企業在體外診斷、心臟支架、監護儀器、低值耗材等領域已大部分實現進口替代,但是在人工關節、高端影像、分子診斷、化學發光、POCT等領域,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未來國產替代空間最大。

國務院、衞健委、發改委等部門多項文件也明確鼓勵採購國產設備採購,進口替代將加速推進。

目前我國三級醫院年診療人次佔比在20%以上且仍在不斷增加,而數量僅佔全部醫院的7.66%,佔全部醫療機構0.25%(2018年9月數據),分級診療仍然是未來醫改的重點方向。

通過強化二級、一級醫院以及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能力,進而帶動就醫人數提升,設備配置、耗材使用量預計將增加,隨着政策的不斷實施,基層需求將不斷釋放,國產廠家憑藉性價比優勢受益明顯。

醫療器械—重點關注快速增長的細分領域

醫學影像設備包括CT、MRI、超聲和PET等,2017年市場規模約700億元,隨着聯影、東軟、邁瑞等國產廠家崛起,受益於分級診療推廣要求強化基層醫療能力和鼓勵採購國產設備,預計將保持10-15%增長,其中國產設備預計增速15-20%。

體外診斷產品包括免疫、生化、分子和POCT等多個細分領域,2017年市場規模約600億元,預計整體保持15-20%增速。

其中POCT受益於分級診療推進、臨牀科室檢驗需求增加等積極因素,預計保持20-25%增速。

化學發光技術由於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快捷靈敏等優勢,逐步替代傳統免疫診斷技術,預計將帶動免疫診斷增速達到20-25%,進口替代和分級診療推進將使得國內企業增速更快。

分子診斷受益於NIPT、腫瘤基因檢測等滲透率提升,預計保持20-25%增速。生化由於由於臨牀應用已經較為成熟,預計個位數增長。

心血管設備、植入物品種眾多,包括心臟支架、起搏器等多個品種,2017年合計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約2.9億,其中冠心病1100萬、心衰450萬,患者數量仍持續增加。預計心血管設備、植入物品種將保持15%增長。

骨科器械市場規模約270億元,其中骨科植入類醫用耗材市場規模約225億元,近年來增速在20%左右。

隨着老齡化進展帶來的骨科疾病的患病人數增加,預計行業仍將保持18-20%增長。國產耗材報銷比例高於進口植入物也利好行業市場擴容和進口替代,國內企業增速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醫療服務:確定性最強的細分板塊

根據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醫療衞生機構總收入36975億元,其中公立醫療機構仍占主導地位(約70%),但增速依然不及非公立醫療機構。

事實上,自2011年醫保控費和降低藥佔比成為政策主旋律後,公立醫療機構收入增速快速下降,2015年,民營收入增長率超過公立並繼續保持。粗略按照35%的藥佔比來算,醫療服務規模約2.4萬億。

自醫療服務行業逐步向社會資本放開以來,產業資本幾乎涉水到各個細分領域,如醫院、診所、第三方服務,但已經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資週期的較少。

目前眼科、體檢、口腔、第三方檢驗等領域已經形成優質龍頭,關鍵要素在於它們形成了品牌影響力與競爭壁壘,證明了自身複製性強,未來成長最具確定性。細分領域的龍頭機構通過自建加併購、合夥人共建、體外基金培育的方式有序擴張,佈局上下游產業鏈抵禦單一業務的風險。

醫療服務行業近年來保持了15%左右的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核心驅動力在於醫療資源的不均勻與供需不均衡,因此政策及資金向之傾斜,未來在行業規範化、消費升級推動下,加上民營醫療機構靈活的競爭機制,有望維持10-15%的增速,確定性強。

醫療服務:眼科、體檢、口腔走出優質龍頭

眼科行業:

預計未來5年複合增速13-15%。我國眼科市場規模自2010年的292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867億元,行業複合增長率達到17%。

未來5年,眼科市場規模有望持續13%-15%左右的複合增速,預計到2020年眼科市場規模將達到1247億元。

行業維持高增長的原因在於:眼病發病率提升、患者自我診療意識提升、消費升級、高端技術更新換代等。

此外,目前我國眼科醫生地域分佈非常不均,基層醫生數量少,且高端設備匱乏,因此未來基層地區市場放量也將貢獻增量。

口腔行業:

預計未來5年複合增速15%。近年來,口腔行業規模從10年的296億增長至17年的880億,區間複合增速達17%,經歷12-16年前後20%以上的高速增長後,目前處於10%-15%的平穩增速水平。假設保持15%的市場規模增長率,預計到2020年口腔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338億元。

行業進入政策紅利密集區,資本不斷進入,同時結合口腔疾病高患病率的特點,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

由於開診所前期手續繁瑣,加上民營口腔診所的投入和運營成本較高,民營口腔專科醫院及連鎖加速發展,從而獲取了較強議價能力和核心醫生資源—口腔行業複製性強、複製成本低的特點加快了口腔行業的擴張和集中度提升。

體檢行業:

預計未來5年複合增速15%。2017年“健康中國”國家戰略進一步深化實施,促使健康體檢行業的市場需求旺盛,呈現井噴發展的趨勢。

我國居民健康檢查滲透率(檢查人次/全國總人口,假設每人體檢頻次為一年一次)在近幾年提升明顯,然而近年體檢行業規模及體檢人次增長有放緩的趨勢,我們認為歷史數據反映的基本是城市居民的體檢狀況,隨着基數的擴大將進入瓶頸期,因此體檢人次提升空間在基層市場。

目前眼科行業規模已達到1350億,歷史增速超過20%,假設未來5年的行業複合增長率15%,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035億元。

新型疫苗:需求未滿,消費升級

“新型疫苗”時代,醫藥板塊最高景氣。

需求未滿,消費升級下,中國進入“新型疫苗”時代,重磅品種盡顯新型疫苗暴利美學——預計18年EV71收入45億/利潤20億以上、HPV收入36億/代理利潤9億-10億、四聯苗收入11億/4億 淨利潤。

11月11日《疫苗管理法(徵求意見稿)》的發佈打消了市場疑慮,其核心“加強監管 提高企業違法成本”,行業壁壘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強者恆強。

“需求未滿,消費升級”,已上市新型疫苗中長期放量邏輯不變。

智飛三聯苗、康泰四聯苗受益消費升級,逐步替代單苗,中長期仍處放量階段;智飛代理HPV(四價 九價)等品種需求未滿,目前處於快速放量階段,供不應求。

三聯苗18年預期銷量450萬支,峯值銷量約1000萬支,四聯苗18年預期銷量410萬支,加上未來獲批的五聯苗,預期峯值銷量1000萬支,四價HPV疫苗18年預期銷量400-450萬支,19年四價/九價HPV合計900萬支(300萬支九價 600萬支四價),HPV峯值銷量預期1400萬支。

此外,從批簽發數據上看(截止12月3日),三代狂苗141萬支、13價肺炎311萬支、EV712648萬支,較17全年批簽發均有大幅增加。

在研新型疫苗品種進入密集獲批階段。國家政策鼓勵創新下,疫苗企業經過多年研發積累,研發產品進入獲批階段。

以預防用微卡、13價肺炎、三代狂犬等為代表的新型疫苗有望自19年初開始陸續獲批上市,參考手足口病疫苗放量速度和力度,新品種上市3-5年時間有望為相關企業帶來10億級別淨利潤,貢獻巨大業績彈性。

監管趨嚴,壁壘增高,行業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疫苗管理法(徵求意見稿)》加強了疫苗監管和提高了企業違法成本,行業壁壘進一步提高。

目前國內40多家疫苗企業,和國外相比行業集中度較低,且大多小企業品種單一,研發水平較低,而龍頭企業具有明顯的生產、研發、銷售先發優勢,未來有望逐步搶佔市場份額,甚至兼併小企業,而且壁壘提升導致很難再有新進入者,行業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血製品:小拐點,行業供需平衡下,優選採漿量增長空間大的企業

供需改善&價格體系穩定,血製品行業迎向上小拐點。血製品17年之前因供不應求,“量價齊升”,經銷商渠道庫存高漲,17年供需拐點後,疊加兩票制,經銷商開始庫存清理、渠道改革;

生產企業開始終端學術推廣;18Q3開始血製品行業供需重新恢復,價格體系穩定,行業迎來向上小拐點:

需求端10%增長,其中:白蛋白低於10%增長,考慮基層市場空間仍大,加上進口替代,未來仍有50%以上空間;靜丙隨着新適應症開發和醫生教育,未來空間仍大;其他血製品空間大,整體增速有望超過10%;

供給端近10%增長,因近2年新批漿站少,供需平衡下,價格將保持平穩;

血製品企業渠道改革,自建銷售團隊後收入端明顯提速,扣非淨利潤也實現較快增長;兩票制後,血製品企業加大學術推廣力度,部分企業採用類似化藥學術推廣模式,加強臨牀醫生教育,經過2-3年終端市場培育,血製品行業增長有望加速。

血製品:國產白蛋白自17Q4佔比持續提升

PDB樣本醫院數據顯示,進口白蛋白增速自17Q4開始下滑,18Q1-Q3持續負增長,17Q4-18Q3增速分別為1.4%、-3.1%、-9.9%、-15.5%;

而國產白蛋白持續穩健增長,17Q4-18Q2分別為12.5%、7.2%、7.7%、2.8%,國產白蛋白佔比持續提升;

從批簽發數據看,截止18年11月底,國產白蛋白批簽發佔比45.7%(17年42.7%),進口占比53.4%(17年57.3%),國產佔比提高3個百分點。

血製品行業整體供需平衡下,優選採漿量增長空間大的企業。

生長激素:仍處高速增長期,空間仍大

生長激素空間大、增速快,未來三年維持高景氣度。生長激素是治療兒童矮小症的唯一藥物,我國兒童矮小症發病率3%左右,我國矮小症人口約4000萬人,其中4-15歲兒童約有700萬患者,其中病理性患兒約佔1/3,約230萬左右患者兒童可使用生長激素治療。

當前我國的診斷率和治療率低下,目前30萬就診,規範治療不足3萬人,相比國外28%左右治療率,國內有巨大提升空間。

假設存量患者治療率15%,增量滲漏率30%,僅考慮病理性患兒,治療費用4萬元/年,人均治療週期1年計算,存量市場140億,增量市場20億元。

存量市場規模140億=230萬人*15%*4萬元;增量市場20億元=1700萬*3%*1/3*30%*4萬元適用症拓展&渠道下沉,行業有望持續高增長。

相比國外十種以上適應症,目前國內僅獲批4種適應症,未來隨着新增適應症獲批,生長激素市場持續擴容;

此外,目前一線城市治療比例顯著高於二、三線城市,未來終端學術推廣加強,二三線城市將發力,驅動行業持續高速增長。

醫療服務:看好已走出成熟模式的專科診所

醫療服務行業中,我們優先看好專科診所板塊:需求缺口大、政策紅利期(尤其是不受招標、帶量採購影響)、多點執業放開、標準化複製、規模效應明顯、激勵充分吸引人才、重視服務獲取醫院客流、集中度提升。

公立醫療機構的客流正在流向專業民營醫療機構(如下圖)。

目前在此領域形成成熟盈利模式、走出完整投資週期、誕生了龍頭企業的有眼科、體檢、口腔。

龍頭企業規模擴張已到了中期,核心競爭力顯現。多渠道融資渠道和槓桿的合理應用只是輔助工具,成熟的管理架構和人才隊伍才是支撐企業穩健運營和搶佔、深耕市場的核心,既能對整體醫療質量有嚴格的把控,又能保證每年的新增目標不低於預期。

未來專科連鎖龍頭企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主要有三個要素:

1)規範化運營提升質量,抵禦風險能力強,有能力引領民營行業技術和服務革新,如愛爾的技術和美年的新產品;

2)盈利模式立體化,由單一產業向全產業鏈延伸,人工智能、遠程診斷、大數據等加速應用,服務內涵不斷豐富提升粘性和客單價;

3)牢牢掌握核心醫生資源,有完善的培養體系和激勵機制。

零售藥店:處方外流帶來零售格局轉變

龍頭藥店對上游議價能力提升

處方外流趨勢明顯:目前處方藥的銷售終端主要在醫院,但零售藥店佔比2016年已達到10%,預計近兩年處方藥院外交易市場容量約3500億元,院邊店及達到3A評級的藥店優先享受處方外流的紅利。

目前各大藥店都在進行院邊店佈局,且提升了自建店的標準,積極對接醫院處方共享平台,收入結構中處方藥佔比也呈現增長態勢,如一心堂17年處方藥銷售佔比35%,18年預計達到37%。

國家集採背景下,藥企更加重視零售渠道,上市藥房議價能力提升:

藥店受帶量採購影響小,藥店可以通過品類結構調整,替換低價藥,同時在控費降價背景下,藥企更加註重零售渠道佈局。以處方藥企業為例,近兩年,包括阿斯利康、默沙東、賽諾菲等在內的多家領帶頭醫藥廠商都組建了零售團隊,負責零售渠道的維護。

再如,截止17年底,拜耳與一心堂在7省的子公司達成業務合作,合作的連鎖門店約2500家。

帶量採購進一步推動了醫藥分家,因為從醫院渠道轉向零售渠道的藥品,只要還在醫保目錄仍可以醫保支付,慢性病只需首診處方,且目前特慢病試點藥房可以刷統籌賬户。

上市藥房憑藉規模和集採優勢,向藥企及經銷商要利潤,加上對產品結構的調整,來彌補定點藥店與醫保定點醫院執行統一支付價後出現的藥店價格倒掛損失,維持毛利率穩定。

長邏輯:零售藥店正在從高毛利導向向以客户需求為導向轉變,藉助各種新零售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員工,提高其專業服務能力與水準、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其運營效率,最終提高其整體效率。

未來格局演變,零售藥店的五個梯隊:

1)高瓴資本高舉高打,規模飛速過百億,未來穩定期規模預計500-1000億級別。

2)四大上市藥房及全億健康,目前在40-70億之間,國大藥房已過百億,未來穩定期規模預計幾百億-1000億級別。

3)省級區域連鎖藥店龍頭。

4)省會級大城市的大連鎖。

5)其他單體藥店。參考美國前三大藥店佔94%的份額,日本藥妝店TOP10佔67%的份額,以及它們藥店發展歷程,我們認為中國藥店目前處於美國20世紀的規範期,處於日本的推進醫藥分業初期,具備有效整合與高效運營能力的企業將脱穎而出,不受流通行業增速放緩影響,享受估值溢價。

零售藥店:集中度持續提升,併購重組將趨於合理

集中度提升邏輯未變:17年藥品零售市場總額達到4003億(含税),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9%,跟去年比增速略有放緩,但前100位藥品連鎖企業增速提升明顯,17年達到1232億元(佔比31%),增長15%,比去年提升3個點。

17年藥店連鎖率達到50.5%,大型連鎖藥店市佔率增速高於中小型市佔率增速,表明收入逐漸向大型連鎖企業集中的趨勢。

近兩年併購價格居高不下:

藥店行業在政策驅動(包括分級分類)、資本介入、市場規範、飛行檢查等因素影響下,兼併整合速度加快。從上市公司來看,2017到18H1,四大上市藥房共併購藥店61起,涉及203家藥店,總額38.15億元。

從產業資本看,截止18年10月,高濟醫療已經收購了全國範圍內近1.2萬家藥店,覆蓋了21個省市;截止17年底,全億健康已整合超2000家藥店。

併購的加劇帶來收購PS的上升(競爭激烈和優質標的稀缺),目前門店過百家的連鎖報價ps超過1,例如益豐擬收購的上海上紅,ps1.21;老百姓收購的江蘇普澤,ps1.22。

未來併購將趨於合理,價格逐步迴歸本質:

雖然產業資本沒有業績壓力且資金雄厚,但也面臨着整合的難題,包括同一品牌、營銷、集採、信息管理等;

上市藥房在收購價格偏高、採購成本上升、人員租金成本上升的壓力下,也將重點放開自開店與精細化管理上,未來2-3年內,藥店併購會更加趨於理性。

創新及創新CRO/CMO產業鏈

持續看好“創新”核心邏輯。中國藥品市場相繼經歷“藥品短缺”、“普藥過剩”、“專科藥首仿”、“中藥獨家品種”,現在已進入“創新藥”時代。

“企業多年研發投入修煉內功逐步爆發” “政策鼓勵、營造創新體制” “全球創新蓬勃發展,中國與其差距快速縮小”,內因外因共振,創新藥必將引領醫藥進入新時代,尤其在某些生物前沿技術領域,中國與全球最領先的差距也已不到5年。

未來中國創新藥佔比將大幅提升。

美國市場鼓勵創新、同時鼓勵專利到期後的仿製,創新藥以70-80%的收入佔比佔據90%以上的利潤,獲取鉅額利潤,而仿製藥競爭激烈。反觀中國,創新藥僅佔10-20%收入,且以外資為主。

我們判斷:未來中國創新藥佔比將大幅提升,國內研發創新企業將快速崛起,將會出現一批10億美金甚至以上的重磅產品,而仿製藥企業將逐步迴歸到一個合理的利潤率水平。

預計2019年開始國產1類創新藥每年上市超10個,超市場預期的5-10個,2022年超20個;而美國近10年平均每年批准創新藥29.3個。

創新藥放量速度將進一步加速。

1)能否進入國家醫保是新藥實現放量的前提,當前醫保目錄動態調整,創新藥/新藥獲批後可通過談判方式進入醫保,推動醫藥實現快速放量;

2)仿製藥政策壓力下,倒逼企業加速研發創新藥,而醫療終端/醫生更有動力去使用創新藥/新藥(仿製藥國家集採下,無須再向終端/醫生推廣)。

預計未來5-10年,將是國內藥企開始參與全球競爭的新時代,將是創新疊出的新時代,更是縮小與跨國藥企市值的新時代。

彼時看醫藥A股市值,將以美金衡量,將會出現500-1000億美金的恆瑞,一批200億美金的二線白馬,縮小與跨國藥企目前超千億美金及2千億美金市值的差距。

國內政策鼓勵創新,國家/企業/醫生等各方均有動力促進創新藥產業發展,創新及相關產業鏈—CRO/CMO行業將持續高景氣。

醫療器械:國產替代 分級診療 鼓勵創新

醫療器械除了部分高值耗材外,其他子領域短期不受集採政策影響,引發資金配置需求,加上利好政策(國產替代、分級診療、鼓勵創新)頻發,市場關注度快速提升:

國家鼓勵國產設備採購,進口替代加速推進:

在我國醫療器械各細分領域中,醫學影像、體外診斷、低值耗材、心血管器械和骨科器材銷售規模靠前,銷售總和佔比達50%以上;

國內企業在體外診斷、心臟支架、監護儀器、低值耗材等領域已大部分實現進口替代,但是在人工關節、高端影像、分子診斷、化學發光、POCT等領域,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相比仍有相當差距,未來國產替代空間最大。

近些年,國家政策對國產優質設備/耗材的支持和鼓勵力度不斷加大,2015年10月《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了2020年縣級醫院國產中高端醫療器械佔有率達到50%。

2018年10月,《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中要求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要實施階梯配置,嚴格控制公立醫院超常裝備,因此醫院對優質的中高端國產設備和耗材的傾向性也將會更加明顯,從而有力地推動優質國產器械在大型公立醫院對進口品牌的替代。

在此背景下,各地區積極響應,浙江、四川、廣東等多個省區採取限制進口/規定國產設備採購比例等方式支持國產設備的採購。

特殊壟斷性行業—核醫藥優勢和特點

核醫藥迎來多項政策性利好

1、大型醫療設備國產化率提升有效降低了醫院購置設備的經濟負擔,提升了醫療機構配置設備的意願。

國內PETCT市場此前主要被GE、西門子和飛利浦3家佔據,競爭不充分,設備價格高昂(2000萬元以上)。

鋭視康、上海聯影和東軟醫療等國內企業已經實現了PETCT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企業壟斷,聯影生產的PETCT價格約在1200-2000萬之間,為進口產品價格70-90%;深圳貝斯特、北京濱松光子也推出了國產SPECT。

2、審批流程的簡化有助於裝機量的提升。

PETCT自2004年起被納入甲類大型醫療器械進行管理,進行配置購買需逐級上報,由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審批,流程繁瑣冗長,限制了保有量的增長。配置SPECT也需要省級衞生行政部門審批。

2018年4月衞健委發佈了《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2018)》,PETCT被納入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衞生計生委;SPECT在本次調整中被移出乙類目錄,進行配置將不需要審批。

3、《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發佈,PET/CT規劃配置未來3年年均增長29%,大超預期。

之前PET-CT年均增長14%,相應的診斷核藥18F-FDG每年增長20%,18年10月30日國家PET/CT規劃配置未來3年年均增長29%,疊加18年4月PET-CT配置權限由國家衞計委下放到省級衞計委,將大大促進18F-FDG放量增長,預計增速30%及以上。

4、民營資本如平安好醫等也開始進入醫學影像診斷行業,帶來新增設備配置需求。

核醫藥行業展望

核醫藥行業對企業的生產運營和內部管理要求較高,具有較高的壁壘。短半衰期核藥需要利用核藥房就近生產供醫療機構使用,擁有全國性核藥房生產配送網絡的企業將具有渠道先發優勢,龍頭企業優勢明顯,預計未來中國核醫藥行業長期將保持東誠藥業/中國同輻雙寡頭壟斷態勢,不會出現價格競爭,兩家企業均有望長期保持較強的盈利能力。

2017年中國核醫藥市場規模約30億(出廠價收入),可分為治療性用藥和診斷性用藥兩大類。治療性用藥主要包括PET/CT顯像劑18F-FDG、SPECT顯像劑鍀[99mTc]標記注射液等。

設備配置審評程序調整後,壓制行業增長的政策性因素已經解除;設備國產化率提高,民營資本的進入也同樣有助於裝機量提升。

衞健委發佈的《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PET/CT規劃配置710台以內,新增377台,年複合增速29%,PET/CT裝機量進入加速提升期。

07-17年PET/CT年均增長14%,相應的診斷核藥18F-FDG每年增長20%以上,本次PET/CT規劃配置未來3年年均增長29%,將大大促進18F-FDG放量增長,預計18F-FDG增速將提升至30%。鍀[99mTc]標記注射液等增速也有望超過20%。

國內已上市治療性用藥主要包括雲克注射液、碘[131I]口服液和碘[125I]密封籽源等,品種較少。

近年來Xofigo(氯化鐳[223Ra])、Lutathera(lutetiumLu-177dotatate)等重磅治療性創新核藥的上市將打開全球市場天花板。

未來國外其他短半衰期診斷性&治療性核藥如果想進入國內市場銷售,必須藉助國內現有的核醫藥生產和銷售網絡,重磅品種陸續在國內上市將加速核藥市場特別是治療性核藥市場擴容,,國內核藥企業有望持續受益。

特殊壟斷性行業—麻藥

“政策准入極高壁壘”導致行業寡頭壟斷格局。麻醉用藥分為全身麻醉劑、局部麻醉劑、麻醉鎮痛藥和肌松藥等。

其中麻醉鎮痛藥被國家嚴格嚴管:

1)其原料藥(主要品種原料藥1-2家)和製劑(主要品種單方製劑1-3價,含主要品種複方製劑1-7家)為定點生產且限制生產企業數量;

2)流通環節,一級流通商限定國藥股份、上海醫藥、重慶醫藥,各省二級經銷商由各省政府指定;

3)銷售環節,,麻醉藥專業性強,需要投入大量的學術營銷,教育、培養醫生會用、敢用、合理使用麻醉藥,消除醫生對麻醉藥的恐懼,銷售先入為主性更強,市場格局一旦形成,短期內難以改變。

無痛分娩 術外鎮痛,麻醉陣痛市場仍有巨大成長空間。近日國家衞健委發佈《分娩鎮痛試點方案(2018-2020年)》,在具備產科和麻醉科診療科目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或婦產專科醫院試點無痛分娩,以點帶面並逐步在全國推廣。

目前我國自然分娩中無痛分娩比例不足10%,而歐美髮達國家基本全部實現無痛分娩,國內無痛分娩麻醉陣痛藥市場空間巨大:我國自然分娩佔比60%,假設未來全部實現無痛分娩,按照每年1700萬新生兒計算,假設每次麻醉鎮痛用藥100-200元,無痛分娩市場10-20億元。

麻醉鎮痛藥除了應用於手術鎮痛外,還廣泛應用於癌痛、慢性非癌痛等手術之外的鎮痛。

國內醫生和患者過度擔心麻醉藥的成癮性問題,這大大限制了其臨牀應用。然而國外循證醫學的證據證明,慢性重度疼痛的患者,凡是正確使用麻醉藥品,即使用量大、時間長,也很少成癮(成癮性的概率低於萬分之四)。

而且疼痛學專家指出,疼痛本身就是對成癮的抑制因素。隨着政府的不斷引導規範、醫學認識的不斷髮展,國內麻醉藥用藥觀念正在逐步轉變,在癌痛和慢性非癌痛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相比發達國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醫藥商業:處在集中度提升期

參考美國醫藥批發行業發展,不難發現,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的集中度提升期,與80年代的美國高度相似。

1)當時美國行業高度分散,政府通過加強藥品供應鏈監管,例如最小訂單起訂量”與“授權批發企業制度”來促進流通企業間併購整合,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類似於國內通過兩票制促進集中度提升。

2)美國醫藥流通企業整體毛利率與淨利率在這一階段持續降低,進入微利階段,但沒有影響龍頭企業的收入和利潤高增長,主要因為企業業務管理高效,賬期短(美國top3應收賬款週轉20-30天,國內平均90天以上),增值服務項目較多。

3)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醫藥商業將形成全國性商業龍頭和區域性商業龍頭。

隨着國內流通企業資金成本的降低和賬期的穩定至縮短,企業盈利質量將提升。

品牌消費/OTC:具備中長期邏輯

品牌消費/OTC在消費升級、政策以及企業銷售改革的推動下,發生了中長期的變化。

1、品牌OTC“週期減弱,成長增強”&“量價齊升“ “集中度提升”。

行業邏輯1、行業政策變革,渠道淨化:16/17年流通行業政策鉅變(94號文、營改增、兩票制等),淨化了OTC渠道庫存,相關企業輕鬆上陣,同時促使OTC營銷模式改革(從渠道拉動到終端消費驅動),OTC企業週期屬性弱化,成長屬性增強。

另一方面,小型OTC企業各種成本上升,也逐步退出,供給側改革大幕拉起,品牌OTC集中度逐步提升。

16/17年渠道淨化完成後,給未來增長奠定基礎。

行業邏輯2、提價、綜合服務等深度綁定連鎖藥店,滿足藥店對高毛利、品牌化的追求;行業邏輯3:消費者品牌偏好提升。

2、消費升級帶動品牌消費: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帶動了有消費屬性的品牌消費藥械需求提升,有稀缺性(原材料稀缺性、處方稀缺性、品牌稀缺性等)和較強品牌力的產品受益明顯,而原材料價格上漲為品牌藥械提價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2017-2018Q3,以片仔癀、東阿阿膠、佛慈制藥等為代表的品牌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價,其中片仔癀提價並未影響銷量。

3、“兩票制 營改增”對渠道庫存影響逐步消除,企業營銷由“渠道”推動向“終端”需求推動轉變:2016-2017年“兩票制 營改增”政策在各省逐步落地,對流通環節影響巨大,使得生產企業主動/被動進行營銷改革和渠道調整,部分公司渠道庫存較大(如亞寶、康恩貝等),短時間影響了生產企業的業績。

18年前三季度品牌OTC企業(葵花、亞寶、羚鋭)收入、扣非後利潤增速20%-40%,品牌OTC向上拐點已至,且成長性有望持續。

4、企業和渠道的營銷改革帶動終端銷售:產品提價擴大了產業鏈盈利空間,企業通過增加銷售投入(如片仔癀加快設立體驗館)、部分讓利給終端促進其產品推廣(如亞寶、康恩貝)等方式擴大其產品銷售。

5、品牌OTC上市公司目前主管銷售的高管絕大部分是實際控制人親屬,對渠道壓貨等傳統營銷模式動力不足,眼光更長遠。

因此我們認為,在政策、消費升級、企業營銷模式改革、盈利改善等多因素推動下,品牌消費持續向好。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