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市場擇時策略的價值不一定是為了跑贏大盤,而是為了降低風險或避免資產跌幅過大。
市場擇時(market timing)這種投資策略到底是好還是壞?在經過對長期市場宏觀數據進行冷靜分析後,我認為這種策略不應該以好壞來判斷,實際上,選擇時機是投資者當前必須要做的。
我確信股市正處於熊市中。3月中旬以來,每週我都會在主要的全國性出版物上看到一些專家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傳遞着同一個信息:“不要因為恐慌就賣出,否則你會錯過可觀的收益。”
我對此持反對看法,但並不是為了故意去反對多數人認可的觀點,我的看法是根據數據做出的,數據反駁了一些文章對牛市過於簡單化的描述,例如4月5日《橘郡紀事報》(Orange County Register)的一篇文章稱,“從198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化回報率為11.28%。在這32年時間裏,如果你在10個表現最好的交易日裏離場,那麼你的年回報率會降至8.85%;如果你在這11680天中股市表現最好的50天裏離場,你的年回報率會降至3.40%。留在股市能夠獲得更好的長期回報。”
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這或許是事實,但具有誤導性,因為這只是事物的一面。我們可以從Ned Davis Research的數據來全面看待這個問題。從1979年到2020年4月中旬,標準普爾500總回報指數(S&P 500 Total Return Index)每年上漲11.23%。沒錯,如果你錯過了表現最好的40天,回報率會降至5.21%。但如果你避開了表現最糟糕的40天呢?從來沒人談到過這個問題,因為別人會説你這是在擇時。但你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如果你避開了股市表現最糟糕的40天,你的年回報率會飆升至18.83%。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既錯過了表現最好的40天,也錯過了表現最壞的40天,那麼實際上你會以12.39%的回報率擊敗市場。
為什麼説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市場不是獨立運行的,昨天發生的事情會影響今天發生的事情,這一點通過數據得到了證實。股市表現最好的日子和最壞的日子往往都是緊接着彼此出現的。
在對1979年以來表現最好和最壞的40個交易日進行分析時,我發現其中88%(即80個交易日中的71個)的交易日裏標準普爾500指數都低於其200日移動均線,就像現在一樣。這80個交易日中有15個交易日出現在過去兩個月,其中表現最好的是8天,表現最壞的是7天。
200日移動均線常被金融專業人士和他們的機器算法用來判斷股市趨勢。雖然這個指標不盡完美,但許多分析師認為,當股市低於200日移動均線時,股市就算處於熊市,高於200日移動均線則算處於牛市。這個指標也用於許多簡單的市場擇時系統。
採取市場擇時策略的價值不一定是為了擊敗市場,而是為了降低風險或避免資產跌幅過大。許多投資者並不需要通過擊敗市場來實現他們的財務目標,而且如果把所有資金都用於投資,大多數投資者都無法應對這樣做所固有的下跌可能性。只有那些願意挺過股市下跌時期的人才能全面參與股票回報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他們損失60%的資金。簡單的數學計算表明,不招致損失比創造利潤更重要,因為50%的損失需要100%的增長才能僅僅達到盈虧平衡。
“買入並持有”(buy and hold)策略是多數華爾街專業人士傳達的主要信息。“市場時機是無法預測的。”我不明白為什麼“市場擇時”這個策略會有這麼糟糕的名聲,受情緒驅動的散户投資者在選擇時機方面是出了名的糟糕倒是可以理解。恢復投資組合的平衡也屬於市場擇時,風險管理是市場擇時的另一種政治正確的説法,它們其實都説的是一回事。
時機的選擇絕對非常重要,但不容易做到。我認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離不開研究、努力和知識,但這是值得努力去做的。傳奇投資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在他的新書《掌握市場週期》(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中寫道,“對週期的準確判斷再加上有效的投資方法和傑出人士的參與,是我的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和大多數華爾街人士不同的是,如果錯過“最好的”40天中的大部分交易日,我一點兒都不會遺憾,因為這也意味着我避開了“最壞的”40天中的大部分交易日。為了晚上好好睡一覺和獲得卓越的回報,我想這比“買入並持有”要好得多,也不用一直尋思股市到底會跌到多低。遵循馬克斯的建議是個不錯的選擇,投資者不僅可以採取市場擇時策略,而且必須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