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直接衝擊實體經濟,造成全球經濟社會層面上的巨大災難。雖然我國在疫情防控和經濟重啓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面,但是正如第一季度經濟數據所顯示,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秩序的外生衝擊百年一遇,已經出台的一系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較於複雜局面下的疫後經濟重建目標及較長期將面臨的下行壓力,顯得力度偏弱且碎片化,政策目標明確度不高。1929年大蕭條因政策力度不夠而遷延日久,就是歷史給予人們的教訓。經濟疲軟的慣性會使得後期經濟下行的壓力更大,問題更難解決。當前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以更強的推動力,出台力度更大的經濟復甦和重建方案,使得經濟重獲活力。
近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多次組織教授們就疫後中國經濟重啓建言獻策,根據疫情影響性質以及中國經濟核心邏輯的變化,提出了一攬子政策建議:
加大關鍵領域的有效投資可以為疫情下經濟復甦注入動能,包括:
(一)擴大在公共醫療衞生體系的投資,規模1萬億
疫情期間,暴露出我國在公共醫療衞生體系存在的短板弱項。2018年,我國醫療支出佔GDP比重為6.4%,同年度美國這個比例為17.2%,日本10.7%。我國在該領域投資總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我們建議為公共衞生體系等基礎建設投資提供資本金1萬億,促進社會公共保障能力提升的同時也為疫後經濟復甦提供動力。
(二)老舊小區、住房租賃、保障性住房及中心城市/都市圈基礎建設投資,規模6600億
老舊小區、租賃住房、保障性住房以及中心城市/都市圈等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龐大,可帶動較為可觀的投資。據我們統計,全國各地需要改造的小區達到17萬個,涉及建築面積40億平米。據目前各試點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投入資金情況來看,平均每個社區改造所需資金約850萬元,每平米所需改造資金280元。平均兩種計算方法可得老舊小區改造將拉動投資約1.3萬億,若分五年推進,每年可新增投資2600億。
現在每年有1300萬的新市民,2.9億的農民工,他們的居住問題需要大量的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投資來解決這個問題。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是切實關乎民生的投資方向,不僅有助於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推動形成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也可加快建設房地產長效機制,落實“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
我們建議在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方面增加投資4000億元,可以考慮由財政或是住房公積金提供資本金,設立“開發建設引導基金”,加上市場機構的參與和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 直接參與保障型租賃住房建設,或者收購政府、國有企業經營性資產,將資產更新為保障型租賃住房。培育成熟之後通過公募REITs退出,形成“開發→培育→退出→開發”的投融資閉環。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間的投資對疫情下經濟的復甦能形成極大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機制設計保證資金安全。
通過中心城市/都市圈建設,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礎服務均等化,增大城市集聚效應和城市所能容納的最優人口規模,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將更多的人納入“市場”,通過集聚實現人均收入增長,實現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的差異互補發展,最終縮小發展差距。這部分投資預算已經有規劃,不納入我們統計範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宏觀政策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劉俏、徐憲平、周黎安、陳玉宇、張崢、顏色、唐遙、張琳、高茜芸、張佳慧
新京報編輯 孫勇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