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官宣IPO,估值相當於拼多多與京東的市值總和

螞蟻官宣IPO,估值相當於拼多多與京東的市值總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極點商業,作者 | 劉珊珊,編輯 | 朱珠

“靴子”終於落地。7月20日,作為全球估值最值錢的科技“獨角獸”,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此前名稱螞蟻金服)發佈公告稱,已經啓動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股票交易所“A+H”同時上市的計劃。“我們欣喜地看到,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的舉措,為新經濟公司能更好地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包括國際資本支持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參與其中。”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説。

今年初以來,有多次傳聞指出螞蟻集團將在今年進行 IPO。官方公告最終印證了之前的傳言,整個資本圈、科技圈瞬間沸騰刷屏,猜測螞蟻這個全球最大獨角獸的到來,會如何創下A股最大的IPO紀錄。

據悉,螞蟻集團IPO估值至少2000億美元,躋身A股前四,港股前六。以此計算,這恰好等於目前拼多多(988億美元)與京東(966億美元)市值的總和。那麼,它憑什麼估值2000億美元?又是靠什麼賺錢?

此外,根據阿里巴巴年報,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集團33%的股權。目前馬雲持股螞蟻集團8.8%,依然對螞蟻集團擁有50%以上的表決權。如果按照估值計算,馬雲持有螞蟻金服市值為174億美元。當然,一旦螞蟻集團上市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屬於馬雲的個人財富自然會水漲船高,穩居國內首富位置。

01 IPO前的戰略更名

目前螞蟻方面並未公佈具體上市時間。螞蟻集團方面回覆“極點商業”稱,目前暫無更多消息,以官方公佈的為準。

過去四五年來,關於螞蟻金服到底何時上市,各種消息翻來覆去。不過,螞蟻集團官方對外界談及上市時,態度都頗為謹慎。

2014年,螞蟻金服品牌正式成立。第二年便完成A輪融資,估值達到300億美元,成為中國甚至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互聯網企業。

早在2015年1月,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螞蟻金融計劃2016年IPO。後來,這被證明是假消息。

2016年4月底,成立3年的螞蟻金服完成45億美元B輪融資,拿下全球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頭銜,估值達到600億美元。

當時螞蟻金服旗下已有支付寶、餘額寶、招財寶、螞蟻聚寶、網商銀行、螞蟻花唄、芝麻信用、螞蟻金融雲、螞蟻達客等諸多業務板塊,市場開始沸沸揚揚傳言螞蟻金服上市消息。

在當年馬來西亞出席世界電子貿易平台項目啓動儀式上,馬雲不得不回應:螞蟻金服在短期內暫無上市計劃,也沒有考慮會在哪裏上市,至於上市,會在兩年之後考慮。

科創板成立後,又有傳聞稱稱螞蟻金服將在科創板上市,但是螞蟻金服再度闢謠。

2018年6月,螞蟻金服宣佈完成新一輪140億美元融資,增加了多名投資者,再度刷新全球最大單筆私募融資記錄。估值高達1500億美元,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

2019年9月,阿里巴巴以人民幣875億元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份。與此同時,螞蟻金服註冊資本從157.61億元人民幣變更為235.24億元人民幣,增加了49%。張勇、蔡崇信和胡曉明新增為螞蟻金服董事。

緊接着,12月19日螞蟻金服宣佈了新的人事調整:總裁胡曉明出任CEO,井賢棟繼續擔任螞蟻金服董事長,主要精力負責全球化業務。

增資、董事改選,以及與阿里的股權關係明晰、高層人事調整,本都在情理之中,但業內人士仍然認為,這可能是為上市做準備,掃清障礙。

今年5月份,螞蟻金服將公司名字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螞蟻集團。此次更名,除了”去金融變科技”,還在註冊名稱中去掉了區域性的標籤“浙江”。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螞蟻“國際化”的核心戰略。

在更名為科技公司的同時,螞蟻集團在科技領域也進行了佈局——6月8日,螞蟻集團宣佈將其自研分佈式數據庫業務OceanBase進行獨立運作,成立由螞蟻100%控股的數據庫公司,並由胡曉明擔任董事長。

此前,螞蟻金服究竟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一度是行業內的著名爭論。去金融變科技,一方面,“科技”一直是螞蟻企業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佈局,如同馬雲、彭蕾、井賢棟早在2017年就開始的説法,他們把金融科技(FinTech)改成了科技金融(TechFin),來強調螞蟻金服姓“科”而不姓“金”。

另一方面,相比金融概念,在股市上科技概念更“吃香”。有證券分析師就表示,金融股估值一般以市淨率為基準。今年以來,金融板塊的市淨率已下降了0.9倍至1.3倍之間。而轉型科技公司,估值PE會拉昇到30倍以上,成長性和盈利能力都更被看好。

果不其然,正式確認“姓科”後,螞蟻集團的上市進程很快就有了實質性的推動——從戰略更名到官宣IPO,不過40天時間。

其實,為了順利IPO,螞蟻集團並非行業中戰略性“更名”的首家。此前,亦有多家行業頭部公司明確將“科技”作為公司標籤,而京東金融在戰略升級為“京東數科”後,也宣佈即將在科創板上市。

02 馬雲當年留下的一着妙手

這些年來,除了猜測何時上市,外界對螞蟻金服另外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是:它和阿里巴巴是什麼關係?

天眼查顯示,阿里巴巴持股螞蟻集團33%的股權,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集團約50%股權,而君瀚屬於馬雲及阿里系、螞蟻系員工,君澳屬於阿里巴巴合夥的部分成員。由此推斷,阿里及阿里系成員大約持股螞蟻集團83%股權。

從股權穿透的結果來看,馬雲最終受益股份約1.22%,現任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最終受益股份2.8008%,而前任CEO彭蕾的最終受益股份最多,佔比達到9.8894%。

不過,在去年9月之前,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雖然在外界眼中是“一家人”,但並沒有從屬關係。

眾所周知,螞蟻金服起步於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彼時100%由外資控股,由阿里實際控制,自誕生後一路狂奔,飛速成長。支付寶對阿里的潛在價值,也在電商業務的發展中得到了印證——在與eBay的生死競爭中,支付寶便是阿里能夠最終獲勝的一大利器。

可以説,支付寶奠定了螞蟻金服如今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科技領域的龍頭位置。但隨着監管部門對第三方支付越來越重視,以及雅虎作為投資人公然越界干預阿里巴巴日常經營的行為,外資身份卻成為了支付寶的發展障礙。

為順利獲得監管部門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馬雲提議將支付寶剝離出來。但外資股東軟銀、雅虎卻不同意。最終,馬雲決定獨自推進下去,股權轉讓分兩次進行。2009年,支付寶股權進行了第一次轉讓,支付寶原股東轉讓了70%的股權至浙江阿里巴巴,作價1.66億元人民幣。當時,這家公司由馬雲和阿里創始人之一謝世煌分別出資5.688億元和1.42億元,佔股80%、20%。

2010年6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出台。同年8月,雙方進行第二次轉讓,當浙江阿里巴巴出資1.65億將估值支付剩餘30%股權收入囊中,前後共花費3.3億元。

2014年,阿里巴巴重組了螞蟻金服與支付寶的關係,並確認了股權和資產購買協議,支付寶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團繳納支付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費,總額是税前利潤的49.99%;且當支付寶IPO時,一次性向阿里巴巴集團支付上市總市值的37.5%。

螞蟻金服回到阿里懷抱已是4年後,阿里集團重新間接持有股份。2019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公司已收到螞蟻金服33%的股份,根據協議,成為“一家人”後,阿里將不再分享其利潤,並將相應知識產權轉讓給螞蟻金服。回頭看去,螞蟻金服堪稱當年馬雲在和投資人矛盾公開後留下的一着妙手,也正是因為馬雲將支付寶從阿里集團拆分出來,才讓螞蟻集團成為全球估值最大的科技獨角獸,具備了成為第二個阿里巴巴的可能。

03 值2000億美元估值嗎?

那麼,螞蟻集團值2000萬美元估值嗎?畢竟,按照這個估值,它不但等於目前拼多多加京東市值的總和,還將超過美團,成為阿里、騰訊之後的第三大科技公司。

根據阿里財報信息計算,螞蟻2015年到2019年的税前利潤分別為42.54億元、29.06億元、131.90億元、122.6億元。從利潤來看,一直保持可觀的增長態勢。

利潤並不能完全體現螞蟻集團的潛力。《螞蟻金服》作者、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由曦就表示:“我認為這個估值合理,假如用銀行來類比,應該類似於中國最大的銀行,對比市值可以發現,工商銀行約為1.83萬億元、招商銀行也超過9000億元,但這些銀行的客户活躍度、年輕化以及場景的延展,與支付寶的黏性、頻率還是有一定差距。再增加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維度,比如美團點評,目前市值大約為1.11萬億港元,但螞蟻不僅有本地生活等服務,還有很多金融方面的佈局。”

相關資料顯示,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超級明星企業,不想成為“大象”的螞蟻,仍然成了巨無霸。業務涉及支付、銀行、消費信貸、保險、基金、徵信、評級、金融雲、數據庫等。

它通過支付、數字金融和科技這三大業務板塊,打通了從客户引流到商業變現的盈利模式,一年前估值就已經達到1500億美元,支付寶用户規模突破了10億,螞蟻森林有用户5億,餘額寶用户數量6億。

而分析螞蟻集團的發展,可以清晰看出三個不同階段:在2004年到2010年,通過顛覆時代的產品——支付寶,不斷拓展內涵和外延,成為了阿里電商帝國的基石;而在2014年到2017年,以支付寶、餘額寶為核心,打造了支付、理財、消費信貸、小微信貸、保險等為一體的一站式金融產品圈。

這讓螞蟻集團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者財富管理平台。據螞蟻集團2018年融資文件,其管理資產達2.2萬億元人民幣(合3450億美元)。資產來源主要是自餘額寶,2017年底餘額寶管理資產規模為1.58萬億。

而在2017年,在將支付+金融業務規模做到極致之後,螞蟻集團再度邁出了最為關鍵的轉型:技術研發與科技輸出。即聚焦於“BASIC”基礎技術,通過Blockchain (區塊鏈)、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聯網)和Cloud computing(雲計算),確立了技術性公司戰略。

螞蟻官宣IPO,估值相當於拼多多與京東的市值總和

戰略路徑的變化背後,是螞蟻集團收入結構不斷的優化與變化。目前,螞蟻集團收入主體分別是支付連接、技術服務和金融服務——2015年時,螞蟻金服約64%的收入來自於支付連接,23%的收入來自於金融服務,14%來自於技術服務。到2017年,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連接收入佔比下降至54%,金融服務收入佔比縮水至11%。根據預測,到2021年時,螞蟻金服的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成為第一大收入項。

雖然説,螞蟻集團顛覆了金融服務形式,如支付寶帶來無現金社會、餘額寶擊敗貨幣市場基金、花唄改變了消費信貸格局,但很顯然,螞蟻集團的未來並不在支付與金融,而是在科技業務——螞蟻集團多位高管就曾多次對外宣佈,將定位於Techfin,而非Fintech,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

據瞭解,在員工構成上,螞蟻集團技術人員目前佔比逾63%。而在區塊鏈領域,螞蟻集團的專利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持續領先。

事實上,螞蟻集團能夠發展成如此規模,技術確實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無論是它在本地生活、城市服務等在內的數字生活服務,還是以ToB為主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都是其區別於傳統金融機構的最大特點——今年3月10日,支付寶就宣佈升級打造全球最大開放數字生活平台,幫助中國的服務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並立下目標在未來三年,攜手5萬服務商幫4000萬服務業商家完成數字化升級。

值得關注的還有全球化。隨着螞蟻金服各項業務的發展,在其內部已經逐漸形成了“普惠金融”、“科技”、“全球化”三大板塊——相關資料顯示,支付寶已經和全球25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為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買家和賣家打通了線上支付渠道;同時,支付寶的跨境支付服務已覆蓋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即時退税服務覆蓋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支持27種不同貨幣。螞蟻還曾一度表示,希望未來10年能夠服務20億用户,其中60%來自海外。

可以説,正是上述表現和未來巨大發展空間,讓螞蟻集團有了2000億美元的估值。

可以預見,螞蟻集團在科創板及港交所同步上市,將受到兩大交易所最隆重的歡迎——對於科創板和港交所來説,螞蟻金服是一個已經盈利、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新經濟科技龍頭企業,是稀少的優質標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在大陸A股市場和香港港股市場,同時上市的公司,這家公司的總市值,等於A股股票市值加上H股的股票市值——現在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數量不少,比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南方航空、東方航空、萬科、中國中車、中國建築等公司,很多央企都在大陸和香港實現兩地的上市。

對於螞蟻集團來説,A+H兩地上市的方案無疑可以為其提供靈活的融資選擇,同時兩地上市也將增強螞蟻對於資本市場波動的抗風險能力,也可以拉昇阿里的市值。

對於A股股民而言,螞蟻集團的上市,也意味着終於有機會參與頭部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投資。畢竟,A股市場此前從沒有存在過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巨頭或大型的獨角獸公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74 字。

轉載請註明: 螞蟻官宣IPO,估值相當於拼多多與京東的市值總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