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市來了|十大券商解盤:市場波動已較大,金融具備業績支撐
A股市場繼續發力上攻,連續8個交易日上漲。
截至7月9日收盤,上證綜指漲1.39%,報3450.59點;深證成指漲2.6%,報13754.74點;創業板指漲3.98%,報2757.65點。同時,兩市成交再次突破1.7萬億元,連續4個交易日突破1.5萬億元。
不過,雖然上證綜指最終仍小幅收漲,但全天波動已較大,加之進入中報披露密集期,A股後市將何去何從呢?
澎湃新聞記者蒐集了10家券商的觀點,大部分券商認為,指數短線仍有向上空間,或難出現大幅調整,不過日內波動放大將成為短期常態。配置方面,近期上漲明顯的金融板塊,具備一定業績支撐,特別是券商板塊,仍是多家機構“心頭好”。同時,從長期投資的角度看,即使市場短期內出現調整,投資者也可以考慮調整持倉結構,無須大幅減倉。
中信建投:金融板塊上漲具備業績支撐
6月下旬,金融板塊開啓大幅上漲,市場風格切換,從後續業績預測來看,此次風格切換具備一定業績支撐。
金融板塊中,銀行業業績在一季度受衝擊較小,進而帶動金融板塊整體業績保持穩健。二季度隨着貨幣政策維持寬鬆,寬信用逐步推進,短期貸款增速大幅提升,銀行資產端增幅明顯,負債端成本小幅承壓,二季度銀行業績仍有望保持穩健。同時,疊加券商和保險業績回暖,預計金融板塊二季度業績環比將出現較大回升,相對來講是疫情後較為穩健的板塊。
整體來看,從絕對業績來看,農林牧漁、醫藥、銀行、券商等行業上半年業績有望保持正增長,從增速環比提升幅度來看,計算機、汽車、機械設備、鋼鐵等行業增速回升明顯。
中原證券:股指短線仍有向上可能
7月9日,A股市場繼續上揚。受到監管層嚴查場外配資等消息的影響,當天早盤兩市股指一度衝高回落,銀行、保險等權重股暫時出現上漲乏力的態勢,券商板塊走勢更是出現明顯分化。但隨着中小創等成長板塊的再度啓動,兩市股指午後上行,尾盤週期行業展開輪漲局面,成長板塊與週期行業提振兩市股指再創本輪反彈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7月9日兩市成交量再度突破1.7萬億元,增量資金大舉入市的特徵依然顯著。
因此,兩市股指短線仍有繼續向上拓展反彈空間的可能。其中,預計滬指短線繼續震盪上揚,創業板市場或挑戰新高。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政策面、資金面的變化情況。
配置方面,建議投資者短線關注券商信託、醫藥製造、有色金屬、航天軍工以及部分存在補漲可能的週期行業的投資機會。中線可繼續關注部分低估值績優藍籌股的投資機會。
粵開證券:市場高漲情緒具備可持續性
7月9日,A股市場延續強勢,滬指和創業板指盤中均創出近期新高,收盤滬指漲幅1.39%,創業板指漲幅3.98%。同時,兩市成交額再度突破1.7萬億。同時,從增量資金、存量資金以及政策方向來看,目前市場高漲的情緒具備可持續性。
此外,通過覆盤過去的牛市,此輪行情與2014年開啓的牛市有相似之處。一是都是在7月份啓動,二是都是券商吹響行情的“衝鋒號”,三是都是成長股先於市場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後續的擾動因素不容忽視。首先,從經濟面看,經濟復甦力度仍需觀察。其次,從上漲空間來看,連續上漲之後,指數上方空間壓縮,隨着阻力位的接近,震盪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配置方面,建議投資者均衡配置藍籌與成長板塊,重點關注金融、消費、科技、軍工及國企改革主題投資方向。
東海證券:目前處於牛市上半場
A股行情仍是轟轟烈烈。技術面看,大盤指數在持續超買的情況下出現震盪,出現大單資金大幅湧出,但因盤中極高的做多人氣,指數沒有明顯調整,再度創出新高。大盤日線的分鐘線指標尚未出現明顯賣點,但超買狀態仍在持續,且指數遠離均線體系,指數仍或不期發生震盪。不過,個股行情風起雲湧,投資者操作中可較多關注個股做多機會,發掘底部蓄勢充分個股補漲機會及板塊輪動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證監會昨日發文稱,持續推進打擊場外配資違法違規行為常態化。目前,A股還處於牛市的上半場,汲取2015年槓桿牛導致流動性缺失帶來的股市崩盤教訓,此時證監會嚴查配資有助於推動牛市的健康發展。
長城證券:市場將迎“健康牛”
當前已經超過2019年春季行情的市場高點。其中,6月30日至7月8日,上證綜指7個交易日的累計漲幅超過14%,市場成交量持續放大,特別是前期漲幅相對較小的低估值板塊,如金融、地產、週期等強勢補漲,作為“牛市”信號之一的券商板塊更是出現漲停潮。
值得關注的是,在行業輪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前期“科技+消費”向低估值行業過渡,在帶動低估值行業上漲抬升市場整體估值後,資金又繼續流向確定性較高的“科技+消費”的行業輪動過程。因此,在這一輪行業轉換中,不認為市場風格會向大市值藍籌大幅度切換,而更傾向於將本次轉換定性為一輪估值差帶來的補漲機會。
展望後市,市場即將進入到中報業績密集披露期,市場主導因素將逐漸迴歸到公司業績上來。獲利資金可能仍會選擇流向前期的優質行業賽道和龍頭公司,“結構性牛市”行情仍將延續。本輪轉換過後,核心資產的估值將再一次拉動市場估值上行,而後往復循環,A股將形成健康而全面的長期上行格局。
萬和證券:短期市場情緒仍將上升
隨着經濟景氣持續回升,短期市場情緒明顯上升。
首先,6月PMI回升至50.9%創4個月以來新高,當前經濟情況整體恢復較好,國內經濟修復不斷強化,企業信心持續增強,基本面的持續改善趨勢增強了市場對三季度經濟恢復的預期。其次,市場流動性寬鬆格局未變,雖然央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開市場操作,但整體來看依然保持寬鬆格局,貨幣政策穩貨幣向寬信用轉變,因此市場流動性未見拐點。再次,外資大幅流入,近期北上資金呈現大規模流入態勢,在全球“資產荒”的背景下,A股的相對低估值和成長性對外資吸引力較大,外資長期看好A股的態度未變。最後,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政策利好不斷催化,包括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及混業經營等傳言、創業板註冊制、允許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等政策,助推大金融板塊行情高漲。此外,國內疫情的不斷消退更進一步推動市場情緒的上升。
展望後市,多重利好疊加下市場快速進入上行通道,但7月即將進入中報披露的密集期,企業盈利將更多的被市場關注。因此,在這輪快速上漲之後市場或將繼續迴歸“業績行情”。不過,短期市場情緒仍將繼續上升,投資者可關注消費、券商、新基建等。
天風證券:券商估值或繼續提升
截至7月8日,統計範圍內的37家上市券商公佈6月業績,實現淨利潤125億元,環比增加133%,可比口徑34家券商單月淨利潤同比增加68%。
6月券商業績環比大幅上漲,主要系市場活躍度提升、股指上漲帶動自營業績改善、股權承銷規模擴大等。其中,自營投資方面,6月主要股指均明顯上漲。經紀業務方面,6月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額7228億元,環比上漲16%。投行業務方面,6月IPO規模環比增加63%、再融資規模環比增加24%、債券承銷規模環比增加2%。
展望後市,加快發展資本市場是金融政策的重點,“增強市場活躍度”、“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或是後續政策的兩大方向。當前市場交易量、兩融餘額等關鍵指標已得到大幅提升,且券商具有“自我加速強化”的特徵,因此看好券商後續估值繼續提升。
華鑫證券:日內波動放大或成短期常態
中長期來看,A股趨勢性行情已經啓動。
不過,就短週期而言,指數日內波動明顯放大,週三早盤滬指一度下跌接近0.5%,個股紛紛緊隨跳水,雖然最終在大金融、週期、軍工齊發力下再創反彈新高,但轉弱的跡象已經出現。此外,北向資金全天淨買入11.53億元,雖實現連續5日淨買入,但淨買入額較前4日大幅收窄,北上資金淨流入大幅縮減也意味對短期行情的謹慎。
展望後市,整體而言受場內情緒影響,指數或難有大幅調整,但日內波動放大,或將是短期常態。
山西證券:不宜過於頻繁追漲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A股市場仍將維持較強的市場信心。
短期和中短期來看,在國內經濟恢復和供需反彈的背景下,市場信心提升,增量資金增加導致市場量能強勁,未來上漲趨勢將延續,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主板表現。長期來看,投資者可繼續把握經濟復甦和宏觀政策主線,關注可選消費、5G、數據中心、充電樁等科技類和新舊基建類概念。特別是券商板塊,有望持續強勢,市場對於該板塊預期和投資者入場熱情形成正反饋效應,短期可持續關注。從目前行業板塊PB來看,券商、銀行等板塊目前估值仍然較低,未來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不過,在具體操作方面,近期市場整體快速上漲,板塊收益率相關性下降,板塊輪動迅速,投資者不宜過於頻繁進行追漲操作,建議配置有基本面和資金面支撐的低估值標的。同時,投資者需持續關注市場短期變化的增量資金、量能因子等指標變化情況。最後,市場上估值過高標的下行風險也不可不防。
光大證券:市場短期面臨調整風險
7月9日,A股市場震盪上行。盤面上看,今日上證綜指雖然全天波動較大,但最終仍小幅收漲,創業板指漲幅靠前,板塊輪動加快。市場交易情緒方面,今日市場成交額及換手率有所回升,個股漲多跌少,全A上漲股票與下跌股票數量分別為3394支和388支,市場交易情緒活躍。
展望後市,近期市場在樂觀情緒的推動下屢創新高,從估值角度看,以最新收盤價計算,當前A股市值/M2位於2011年以來的81.5%歷史分位,相較於該指標在一季度末的36.3%分位水平,當前市場估值已不再明顯低估,甚至存在一定的高估。
短期來看,市場“創造”出的上漲理由被證偽、CPI和房價超預期反彈、寬鬆政策快速退出等三個因素可能會使市場面臨調整風險。不過,今日公佈的CPI數據雖有所反彈,但其反彈幅度低於市場預期,這意味着第二個風險還未出現,投資者仍可享受趨勢外推所帶來的上漲行情。值得關注的是,時間越靠近三季度末,上述三個風險出現的概率越高,投資者需緊盯政策動向,
配置方面,從長期投資的角度看,即使市場短期內出現調整,投資者也無須大幅減倉,而是可以考慮調整持倉結構,增加對有色金屬、石油石化、軍工等部分週期股的配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逯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