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降薪風波下的銀行:今年已有1741家網點停業,從業者正加速逃離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文/向陽 劉喵喵

編輯/水笙

連續數月的降薪傳言,讓銀行人心慌了。向來頂着“高薪”光環的金融業,以及被稱為捧着“金飯碗”的銀行人,可能又一次迎來降薪潮。

過去幾年,銀行業的變化很難不讓從業者感到擔憂。王輝2017年進入銀行工作,這一年春節,他們的網點開了三個櫃枱,大年初一,每個櫃枱的工作人員一上午就收到100多萬元。

隔了一年,情況便不一樣了,櫃枱從三個縮減成兩個,每個人一天收到的存款也不足100萬。

銀行人深有感觸的是,黃金時代已經去而不復返,迎接他們的是複雜的經濟環境和外部國際環境,而疫情也可能讓銀行的危機一觸即發。

這一次的降薪風波,起源於一張截圖和兩份文件。

8月5日,一張關於金融業降薪的聊天記錄截圖流傳於社交媒體,截圖顯示,應政策要求影響,國內金融業要全體降薪。其中,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降薪20%和30%。

同時,財政部《國有金融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施細則》的一份通知流出,其中提到國有金融企業員工工資核算方式發生變化,這被外界解讀為銀行要壓縮人力成本。

中信銀行的文件也進一步佐證,一份《關於開展中信集團2020年度開源節流、降本增效專項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全集團要在2020年度開源增效50億元,節流降本100億元。

隨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四大銀行回應降薪傳聞,均表示沒有降薪的計劃和安排。

據連線Insight瞭解,確實有部分銀行出現降薪現象,網點也在縮減中。據財聯社報道,2020年以來,已經有1741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其中六大行中有603家。

某國有銀行分行高管陳宏提到,網點的縮減大多出現在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或農業商業銀行上,可能是為未來經濟增速放緩提前做準備。

多位從業者提到,暫時沒有收到降薪的通知,但今年以來,績效工資的漲幅同比去年有所下降。這是薪資制度變化後出現的起伏現象,員工績效工資與銀行效益掛鈎,在今年銀行營收和利潤增速放慢的情況下,績效工資增幅也隨之下降。

更讓銀行人擔心的是2020年下半年。在經濟大環境下,銀行業還需讓利實體經濟,進一步壓縮利潤。疫情給銀行業帶來的滯後影響也將進一步顯現。考驗才剛剛開始。

1 、黃金飯碗不再

在人們的印象中,銀行業已經成為夕陽產業,降薪、裁員、網點關停,年輕人不滿足於現狀、紛紛離開,這讓人不禁回想起曾經的黃金時代。

銀行業的輝煌,是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2003年至2013年的銀行黃金時代,國民儲蓄率、存款增速曾一度接近30%。銀行網點和員工人數經歷了快速的擴張。期間,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和農行五大國有銀行先後上市。

王輝常聽前輩講起銀行黃金十年的歷史,那時候銀行人工資普遍較高,經濟一直處於高速增長期,而銀行也沒有面臨移動互聯網誕生的支付寶等渠道的衝擊。

這樣的成長、擴張和增速都不再有了。手機銀行、電子匯兑、網銀支付快速發展普及,分了銀行一杯羹,衝擊其存貸業務,“躺賺”的時代已經過去。

這也直接反映在銀行的淨利潤上,根據銀監會數據,2003年到2013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率增速一度高達49%,但到了2015年,商業銀行淨利潤為15926億元,增速僅為2.43%,逐漸陷入低增長期。

剛進入銀行業時,王輝覺得這是一份高大上的工作,但現實的差距不小。

想要進入國企或是事業單位都需要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和成千上百人爭奪一個崗位。而王輝在面試中感受到,銀行對專業學歷沒有很高的限制,面試環節是10進3的比例,要拿下這個“金飯碗”門檻並不高。

除了銀行,王輝也面試過汽車等行業的不少大企業,最終選擇了銀行,還因為銀行的工作不用頻繁出差、東奔西跑。但實際情況卻是,無論是銀行櫃員,還是王輝所處的客户經理崗位,都需要一年更換一次網點。

工作了一段時間,王輝發覺,這份體面的工作,就只有體面而已,沒有其它了。

外界的想象中,這是一份西裝革履、朝九晚五的工作,王輝覺得沒那麼光鮮,也沒那麼輕鬆,他説,“銀行一般是5點就關門了,但關門之後還要繼續工作,整理錢和各種票務,紙質回單還要送回省裏,我們經常是工作到晚上七八點。”而最開始入職時,他每個月拿到的工資只有兩千五。

工資與工作內容、強度的不匹配,是很多銀行人想要逃離的原因。

金融業向來貼着“高薪”的標籤,但內部分化十分明顯,銀行業薪資明顯低於券商,而從銀行業內部看,其高管薪資則呈現了股份制銀行高於城商行、農商行,兩者又高於國有銀行的情況。

據《財經》報道,根據部分A股上市銀行披露的2019年年報計算,浙商銀行、平安銀行以月薪5萬居首;招商銀行的月薪為4.47萬元(含派遣人員),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月薪接近4萬元;城商行中的鄭州銀行、青島銀行分別為3.56萬元、3.43萬元;國有大行基本墊底,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以2.23萬元、2.38萬元居後兩位。

整體來説,銀行並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金飯碗”,而活在基層的普通員工們,薪資往往低於人均工資。每當有人均薪資統計結果發佈,他們都感覺“被代表”。

隨着銀行業人員的飽和,網點的縮減,想要進入這個行業甚至變得更難了。今年以來,王輝所在的銀行分行沒有新人加入,他認為新增員工是在逐年下滑。

圍牆裏的人也同樣存在困擾,王輝發現,銀行業整個就是僧多粥少的情況,上升機會沒有那麼多,重要的崗位競爭壓力更大。

在微博上有一個名為“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的話題,不少從業者想要離開這個行業。

銀行業不再是“金飯碗”,也算不上“鐵飯碗”,更多的從業者萌生了退意。

2、降薪風波

比辭職更早到來的是降薪。

在疫情籠罩下的2020年上半年,各個行業、原本火熱的市場逐漸冰凍,銀行業是其中少有的保持增速的行業,但現在,一場降薪風波正在展開。

幾天前,一張關於金融業降薪的聊天記錄截圖流傳於社交媒體,引來了一波對銀行降薪的討論。

截圖顯示,應政策要求影響,國內金融業要全體降薪。其中,中信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降薪20%和30%。之後財新報道,這一輪降薪安排中,多家金融央企或將調整,每年整體薪資降幅達5%,逐年遞減,爭取在三到五年整體薪資降幅在20%到30%。

事發後,引發不少銀行從業者在社交媒體上討論。有人表示,工資已經低到不能再低,沒有降薪的空間。也有人表示了擔憂,認為相關話題會催化更多年輕人離開這個行業,而銀行業本來就人心惶惶了。

幾乎每隔兩年,銀行業都會迎來一次降薪潮、裁員潮。

一次是在2015年,銀行業剛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期,開始從喧囂歸於平靜,員工數量出現零增長的情況,到了2016年上半年,建行、工行、中行、交行和農行五大國有銀行出現大幅度裁員。據各大銀行的半年報顯示,員工合計減少了2.5萬人,其中工商銀行減員最多,為7635人。

伴隨着減員的還有降薪,2016年上半年,民生銀行的人均薪酬,同比下滑23.2%至14.6萬元。其它15家上市銀行,也各有降薪的情況。

第二次便是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經濟寒冬,各大行業的頭部公司都開始裁員、降薪,更多的中小公司資金鍊斷裂,走向破產倒閉。全國金融業也傳出全體降薪的傳聞。

到了2020年,經濟形勢依然嚴峻。“更多銀行看到了未來經濟增速會放緩。”陳宏認為,降薪是一種未雨綢繆的表現,在人力成本上加以適當的控制,相當於準備過冬的糧食。

除了降薪,不少銀行業縮減了網點數量。

陳宏提到,國有銀行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部分銀行還略微增加了一些矩陣的網點,向農村進行擴張。

目前國內金融體系中銀行可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六大國有銀行,第二層級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第三層級是數量非常龐大的數以千計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

而後兩者的情況便不一樣了,壓力之下他們關停了部分網點。

陳宏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它們前幾年的規模擴張太快,網點的效益又不是很好,不得不選擇把它關掉。”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來自移動端崛起的衝擊,王輝明顯感覺到銀行智能化的趨勢,人工櫃枱慢慢被智能櫃枱取代,客户完成開卡、開通手機銀行等服務,需要的櫃員明顯減少了。

3、制度改革後,薪酬隨銀行效益起起伏伏

在四大國有銀行否認後,銀行業是否集體降薪的討論還未停止。

“這不叫降薪,而是薪酬調整。”王輝説。這也是很多銀行人的共識,薪酬制度改革在行業裏已不是新鮮事,員工工資一直有漲有跌,工資是減少了,但並不一定是因為降薪。

陳宏在銀行工作了十幾年,他回憶,過去的國有銀行更像是事業單位,而銀行員工更像是公務員,但隨着薪酬制度的改革,他們更像是一個普通公司的員工,工資標準不僅是按照工齡和職務,還需要進行績效考核。

陳宏所在的某國有銀行早在2015年左右、上市前後,就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開始更改薪酬制度。銀行從原本的固定工資,變更為固定加績效的工作構成,“隨着時間的推移,績效考核權重在不斷增加,從原本的10%左右,慢慢提高到25%,幾乎是一年一變。”

銀行內部的工資水平開始分化,部分員工成為受益者。陳宏提到,客户經理、市場營銷的薪酬可能會超過一般的銀行管理人員,“績效上不封頂,你的業績做得好,工資翻倍都是可能的。”

身處客户經理崗位的王輝深有體會,“以前大家是吃大鍋飯,不管你幹什麼活,幹多少活,大家拿到的工資都差不多,但這次調整之後,你越努力,賺得也越多。”

銀行人慢慢適應績效薪酬制度,他們的工資會和銀行利潤掛鈎,隨着銀行利潤的起伏而變多或變少。

不幸的是,因為大環境的變化,銀行利潤在不斷下降。

“國有銀行的工資總額,受到了淨利潤增幅影響。”陳宏説,國有銀行都是由財政部統管,財政部會根據銀行效益增長情況,核定一個工資總額。各個銀行再根據內部分配製度進行工資的二次分配。

他明顯感覺到,“去年的各項指標還增長得比較快,但今年整個經濟形勢不是非常好,銀行經營績效下降,工資總額也是會下降的”,績效工資的增幅也就沒有去年那麼大了。

不過,陳宏提到,國有銀行績效工資的增幅雖然下降,但是總額相比去年同期還是有所上升。

但接下來的情況,更讓從業者擔心不已。

2018年下半年開始,經濟下行,金融行業如履薄冰,2020年的疫情和國際環境更是雪上加霜,不少銀行出現了淨利潤增速減緩的情況。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利潤罕見地同比下降了9.4%,累計實現淨利潤1.0萬億元。

而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銀行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今年6月17日,國務院部署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向企業合理讓利,助力穩住經濟基本盤;要求加快降費政策落地見效,給市場主體減負,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

“這並不是今年以來才有的政策,”陳宏提到,從去年開始,國務院提出做普惠金融,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讓利,而今年以來,在“讓利1.5萬億元”的背景下,銀監會、保監會對每家銀行都會有一些具體考核的指標,讓利幅度更大了。

銀行存在的風險因素比以往更多了,而疫情給部分實體企業、金融體系帶來的滯後影響才開始顯現,下半年銀行將會面臨真正的考驗期,這次傳出降薪只是一個開始。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陳宏、王輝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