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發展新能源汽車,要充分利用跨國要素的流動與重組

張國華:發展新能源汽車,要充分利用跨國要素的流動與重組

圖片來源:新京報官網

1月7日,新京報汽車新聞部聯合千龍智庫共同發佈《2020年度新能源車品牌價值傳播報告》,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系統性的梳理,重點呈現過去一年裏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傳播影響力以及存在的行業問題。

目前,汽車行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以及網聯化的“新四化”方向發展,趨勢明顯。這將直接帶動汽車行業的產業與價值重構。同時,國家與地方利好政策頻繁出台,更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浪潮,為未來15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與機遇之下,我國新能源汽車該怎樣抓住新的市場機遇,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又該如何與國際品牌進行合作或競爭?為此,新京報採訪了中國城市中心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

通過三大舉措,實現新能源車2025年銷售目標

新京報: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佔總銷量比例不低於20%,當前這一比例約為5%,這意味着未來幾年該領域要實現快速增長,你認為該從哪些方面着手進行以完成設定的目標?

張國華:《規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要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當前新能源汽車佔比能達到5%,這意味着未來每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必須達到30%以上,因此需要通過一系列手段推動。

首先是要加強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的推廣應用。這主要是依託示範創建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在公交、出租、物流配送以及港口碼頭、樞紐場站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同時,未來要進一步引導電動化轉型,在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務領域先行試點燃油車禁售,再鼓勵部分大氣污染重點治理區域和新能源汽車普及率較高的城市優先試點燃油車禁售,甚至可以明確網約車中新能源汽車比例要求。

其次是研究完善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物流配送車等領域技術支持政策,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完善運營財政補助政策,穩定政策預期,給市場參與者明確的政策信號,避免市場的盲目性,引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等方式來贏得市場。

三是支持加快新能源充電設施的建設。這裏特別建議要通過多種方式,尤其是市場化的手段,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綜合客運樞紐等交通設施建設配套必要的充電設施,消除新能源汽車車主遠途旅行的充電憂慮。

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既要利用跨國要素又要突破核心技術

新京報:《規劃》同時要求我國新能源汽車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這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意味着什麼?又該如何與國際品牌“相處”?

張國華: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最迅速、競爭最激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資金鍊、產業鏈和技術鏈的樣本意義,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如果沒有跨國的要素流動和要素的重組,沒有國內外雙循環新經濟發展格局的相互促進,新能源汽車之路可以説是很難走通,更不用説要實現高速發展了。

雖然中國市場是全球汽車業最大的利潤池,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贏家絕對離不開中國市場,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製造本地化的趨勢下,我們要看到在中國市場上強勁的需求與國際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在相互拉動、相互促進、相互競爭。

目前,中美歐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各有優勢、各擅勝場。美國的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在創新能力、整車生產規模、綜合實力和品牌上優勢突出;中國則擁有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市場,在電池技術研發和生產上,已經佔據了全球前十強的絕大多數;歐洲正在趕超中美電動車的領先地位。

綜合來看,中國企業應該從“競”的角度去發力,提升自身新能源汽車技術實力和市場表現,持續提升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技術。

目前我國在電池技術方面全球領先,尤其是續航能力和電耗水平進步顯著,所以要更進一步發揮在電池技術領域強大、成熟的產業鏈能力,充分利用中國製造產業鏈完善、成本控制等技術優勢,搶佔國際市場。

同時,中國企業依然要與外界保持合作,加強技術研發,破解電機控制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

以都市圈為核心載體,部署新能源充電網絡體系

新京報:新能源汽車將受益於“十四五”規劃期間的新基礎設施建設,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該如何據此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張國華:充換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的一個重要支撐。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網絡。

不過,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規模相比,充電設施建設可以説仍然是滯後的,需要加大建設力度。特別是要優化結構佈局,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

同時,要依託“互聯網+”、智慧能源推動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統一結算,來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提升用户的充電體驗,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在部署新能源充電網絡等基礎設施時,要重點區域先行,在使用頻率最高、應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優先佈局。以都市圈作為核心載體,在國內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區域,例如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地區,建設及更新充換電網絡體系,與能源互聯網相融合,提高投資效率,促進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並且,針對高頻使用場景,對公交專用、出租專用、環衞物流專用、城市公交、城際快充等優先建設。加強社區智慧化管理服務,打造智慧平台鼓勵用電波谷時段充電,實現電網容量的有效應用,削峯填谷降低電網負荷。

加強產業協同、共同創新,實現良性發展

新京報:經濟與消費模式在不斷升級變化,新能源汽車行業如何適應新形勢,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內容?

張國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目的就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滿足人民羣眾出行的升級需要。新能源汽車創新行業生態,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內容,這可以從三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聚焦用户當前最為關切的新能源里程焦慮、充電焦慮、安全焦慮,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和安全水平。

其次要加大跨界技術融合,努力打造具有顛覆性的出行新物種,有效解決用户場景化的出行痛點,提升用户的產品體驗。

最後要加強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的融合創新,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鏈和數據業務鏈,打通新能源購車、保險、租賃、保養、維修、二手車、殘值回收等全業務鏈,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的服務方案,增強用户的服務價值體驗。

新京報:電動化是目前行業的發展共識,也是我國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為此,企業該如何佈局,拓寬成長空間?

張國華:隨着社會發展和用户需求變化,現在汽車產業的價值鏈、生態服務都在發生變化,並且由於汽車的“新四化”趨勢,與通信、半導體、互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這些僅僅依靠單個公司遠遠不夠,需要加強產業協同、共同創新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同時,由於汽車涉及的高科技領域越來越多,像是涉及半導體、自動駕駛、電池等技術,涉及大量的核心技術。這些都需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對電池、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等方面進行超前部署,才能夠支撐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此外,要豐富應用場景和服務模式,加強在私家車、出租車、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築物流等領域推廣應用,聚焦倉儲、港口、機場、礦山等重點場景,開展無人駕駛試點應用,推動渣土車、環衞車、電動叉車、工程機械車等專用車輛電動化。

並進一步以銷售為中心,以客户、司機為中心,建立多樣金融解決方案。創新服務類型,豐富能源補給方式,宜充則充,宜換則換。從電動車中提取相應的運營數據,幫助政府監管平台等提高運營效率,在“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下,積極發揮作用。

新京報記者:鄭偉斌 編輯:王春蕊 校對: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0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國華:發展新能源汽車,要充分利用跨國要素的流動與重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