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印度特約特派記者 吳 倩 胡博峯 ●辛 斌
由於缺少芯片,美國福特汽車宣佈,將從1月18日至2月19日關閉其在德國薩爾路易斯的工廠,本週還將閒置位於美國本土肯塔基州的一家工廠。車用芯片缺貨現象已蔓延到整個汽車行業,戴姆勒、大眾、本田等相繼宣佈減產。不僅是汽車行業,從筆記本、手機到攝像機等電子產品的製造商都在敲響警鐘,警惕全球芯片短缺。
“一場危機後的另一場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18日稱,目前芯片短缺正席捲整個汽車行業。奧迪首席執行官杜斯曼表示,這是“一場危機後的另一場危機”。他説,由於計算機芯片嚴重短缺,該公司將推遲部分高端汽車的生產,該公司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已讓逾1萬名員工休假。
路透社17日稱,供應短缺已經造成福特汽車、斯巴魯和豐田汽車削減了在美國的產能。其他受到影響的汽車公司包括大眾、日產、菲亞特克萊斯勒、本田和雷諾等。缺芯狀況讓業界猝不及防,且不會立即改善,汽車行業缺芯困境可能持續6個月之久。截至1月13日,全球汽車行業的銷量已經減少20.2萬輛。
除汽車行業外,日本的松下、雅馬哈等電子產品生產商也警告稱,“未來可能面臨芯片短缺的問題”,他們正在減緩音頻設備和攝像機的生產。路透社稱,深圳一家硬件採購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唐尼·張説,整個電子業都在遭遇零部件短缺。荷蘭汽車芯片供應商恩智浦半導體已告知客户,由於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和芯片“嚴重短缺”,必須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
印度也遭受芯片危機。據印度《經濟時報》18日報道,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位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工廠已從14日起暫時停工,預計23日才能恢復正常運營。報道説,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大量民眾被迫居家辦公生活,手機、遊戲機、平板電腦等小家電“大行其道”,導致更多的半導體芯片流入上述商品生產領域,反而使汽車行業在復工復產後捉襟見肘——這些半導體芯片在汽車胎壓監測、感應雨刷、自動啓停等功能中是必不可少的配件。
英國《金融時報》稱,去年由於新冠疫情,汽車需求大幅下滑,促使汽車供應商削減電腦芯片的訂單。但隨着購車者變得更加樂觀,2020年最後3個月的汽車需求出人意料地飆升。這讓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措手不及。隨着新款遊戲機和智能手機上市,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被迫與消費電子行業激增的芯片需求展開競爭。路透社稱,“特朗普政府與中國大打科技戰”加劇全球範圍內半導體芯片供應緊張的局面。受美國對中芯國際禁令影響,有汽車製造商尋求轉從台積電購買芯片,但後者的產能已被“超額預訂”,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三星等企業開啓“投資大戰”
《華爾街日報》報道説,電子元件分銷商Fusion Worldwide的商品經理艾爾西·尼奧18日表示,整個行業的交貨時間已經從新冠前的8到10周,上升到6個月。有分析師和行業高管表示,許多情況下,短缺最嚴重的不是使用尖端技術的半導體,而是使用老舊和更便宜工藝製造的產品,這些生產線對製造商來説並不那麼有利可圖。韓國二手半導體制造設備經紀公司首席執行官布魯斯表示,大多數使用老一代硅片的合同芯片製造商在今年年底前都已被預訂一空。他表示芯片短缺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底。
芯片供應短缺加劇目前半導體行業的競爭。韓國《韓民族日報》18日稱,全球半導體代工企業在爭霸中點燃一場“投資大戰”。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台積電今年推出高達280億美元的設備投資計劃,正在追趕它的全球第二大代工企業三星電子,今年的非存儲器半導體項目設備投資額將達到12萬億韓元(約合108億美元)。業界認為,台積電之所以斥巨資投入設備,是因為蘋果、高通等在5納米以下超微工藝方面訂單量大幅增加。半導體業界分析稱,台積電今年決定進行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投資,是為了應對最近劇增的代工需求,同時在5納米以下尖端工藝與三星展開的技術競爭中取得明顯優勢。
“中國半導體自立有活路”
被美國限制的中國企業正在探求發展方向。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道,上個月迴歸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的蔣尚義在首個公開活動上強調,中芯國際在先進工藝和先進封裝方面要並行發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7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華為用時一年半收購了20家與半導體相關的公司,其中有50%都是在近5個月內完成交易。
“中國半導體自立有活路。”《日本經濟新聞》18日稱,從短期來看,美國出口管制的效果存在疑問,而從中長期來看,日美歐的半導體技術優勢能否通過貿易管理來維持則更加不明朗。原因是,維持“摩爾法則”(1塊半導體芯片可容納的晶體管元件數量在1年半到2年裏就會增加一倍)的技術主角正在從根本上發生改變。技術的代際更替將動搖領先者的優勢,存在給中國那樣的追趕者帶來趕超機會的可能性。
另據日經中文網18日報道,涉足半導體材料的日本Ferrotec控股公司社長賀賢漢稱,該公司已從中國籌集約5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他表示,雖然美國對中芯國際和華為實施制裁,但中國大陸方面的開發速度加快,技術實力可能反而不斷加強。5年後,即使與領先的美國、韓國和中國台灣企業相比,也將達到非常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