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全國碳市場系統聯調測試已啓動 機構和個人暫不參與交易 來源:上海證券報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時間日益臨近。上海證券報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獲悉,目前,從上海到湖北武漢,各參與方正加緊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為全國碳市場上線全力衝刺。
全國碳交易系統聯調測試已啓動
上海證券報記者5月23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全國碳市場系統聯調測試已於近日開啓,以便讓企業儘快熟悉碳交易流程,保障全國碳市場如期順利啓動。
大唐湘潭發電公司作為首批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企業,已順利完成全國碳市場交易聯調測試工作。根據該公司披露,5月14日,該公司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確定了結算銀行賬户,並完成了結算賬户與全國碳市場註冊登記系統賬户的綁定。5月17日,該公司完成了參與測試的首批資金轉賬,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確認資金到位。
除了啓動測試,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上週還先後赴湖北和上海,調研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建設工作和全國碳市場交易系統建設工作。
在湖北,李高一行赴武漢光谷金融港實地考察了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主數據中心。他表示,要高水平、高質量完成“中碳登”的相關工作,確保全國碳市場順利啓動。
在上海,李高考察了全國碳交易真實資金測試現場,還赴上海科技網雲計算中心實地考察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主機房。李高強調了信息安全在全國碳市場的建設發展中的重要性,對計算中心所做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按照國家安排,現在基本確定在6月底之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要上線啓動。”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賴曉明近日在2021碳中和與綠色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交易系統已經基本建設完成,相關規則制度也已經完備。上週,上海組織了全國30多家企業進行測試。
上線初期只有電力企業參與交易
根據全國碳市場總體設計,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高能耗行業有8個,包括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民航。
賴曉明説,全國碳市場運行初期,預計首批參與者還是控排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都不會參與。“未來條件成熟以後,預計機構投資者會很快被納入市場。”
也就是説,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2225家發電企業將率先開展交易。
賴曉明強調,碳市場的主要目標是服務於企業減排,用市場化機制讓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減排,核心是要形成一個合理的碳定價。和金融市場相比,碳市場還是屬於小眾市場。
他分析説,全國電力行業配額總量是40億噸左右,如果按照全國7大試點區域今年以來的成交加權平均價計算,未來全國市場碳價可能不到30元/噸,若按此計算,全國碳市場市值近1000億元左右。“這樣一個市值的市場是不大的,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配額並不會進入市場流通,因為企業要靠它來履約。”
專家呼籲儘快納入其他行業
展望未來全國碳市場發展,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認為,根據全國碳市場總體設計,上述8大行業中的20個主要子行業中,近7500家企業都將納入,碳市場控制的碳排放總量約為67億噸,約佔全國72%的碳排放量,中國碳市場能夠在碳達峯和碳中和行動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賴曉明認為,全國碳市場要形成一個合理碳價,市場必須要有一定的流動性。他建議從三方面推動今後的碳市場建設:一是儘量多地納入控排企業,這是增加市場容量的一個前提條件;二是儘量多地納入市場參與主體。如果金融機構也能夠參與碳市場,對市場流動性會有極大貢獻;三是儘量多地增加交易品種,建議條件成熟時推出碳衍生品,將期貨納入到整個碳市場,形成從場外到場內、從非標到標準的多層次碳市場。
“這樣市場規模才能上去,價格才能真正有效,對企業的控排成本,對新能源和節能投資、技術的導入都會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引導信號。”賴曉明説。
“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將試點企業從電力行業擴展到多個行業。比如水泥和電解鋁都屬於成熟行業,應爭取今年年底前把這兩個行業都納入進來。”張希良説,“十四五”期間爭取做到對8大行業的全覆蓋。
張希良建議,我國應立足減排承諾、排放結構、市場化條件等國情,分階段完善全國碳市場設計,充分發揮碳市場主體作用,開展碳市場與碳税兩種政策工具協同實施的研究,處理好碳市場的本質屬性和金融屬性的關係。
張希良還説,從現行政策看,國家仍然非常鼓勵地方碳市場進行持續創新,也就是説,即使全國碳市場建立起來了,地方試點也不會被關掉,仍有望繼續運行,並通過降低門檻,覆蓋更多行業等舉措,與全國碳市場錯開試點,並最終形成鏈接或整合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