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大鋰業巨頭業績大幅改善 行業景氣度飆升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財經

4月14日晚間,天齊鋰業(002466)發佈2020年業績快報,去年淨利潤將繼續虧損約18億元,但相較2019年大幅減虧42億元;同時,天齊鋰業還發布了2021年一季度業績預告,淨利潤繼續虧損,但同樣是大幅減虧。另一巨頭贛鋒鋰業(002460)也於4月14日晚披露了業績預告,2021年第一季度,該上市公司淨利潤預計為4.5億元至5.1億元,同比增長57倍至65倍。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進入2021年後,碳酸鋰產品價格繼續上漲,區間漲幅超過40%,這或許是天齊鋰業業績有所改變的主要原因。4月14日,天齊鋰業、融捷股份(002192)、科利達(002850)等鋰電板塊個股漲停,天齊鋰業更得到4家機構逾3億元搶籌。

4機構搶籌天齊鋰業

據業績快報,2020年天齊鋰業完成營業收入32.39億元,同比下降33.08%;淨利潤則為虧損18.01億元,同比增長69%,2019年全年虧損額為59.83億元;基本每股收益為-1.22元。

針對上述業績情況,天齊鋰業稱,營業收入下滑主要原因系鋰化工品的價格在2020年前三季度持續走低,疊加海外新冠疫情擴大因素導致出口份額降低。雖然鋰化工品市場在2020年第四季度有所反彈,但綜合來看,天齊鋰業2020年度產品銷售均價和銷量較2019年度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若從盈利能力方面來看,天齊鋰業2020年淨利潤雖繼續處於虧損狀態,但虧損額較2019年同期已減虧41.82億元。天齊鋰業表示,減虧主要原因系2019年度計提了大額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合計53.53億元。而受重要的聯營公司SQM股票價格、Libor利率波動等因素影響,2020年度,天齊鋰業持有的SQM 2.1%B股領式期權業務與套期保值業務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較2019年度下降約8.9億元。

不過,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受2020年度匯率變動導致匯兑收益,以及因使用2019年12月配股募集資金償還銀團部分借款本金、Libor利率下調導致利息費用下降等原因,2020年度天齊鋰業財務費用較2019年度減少約7億元。

在4月14日的交易中,A股主要的鋰電板塊個股紛紛飄紅,天齊鋰業、融捷股份、科利達等9只個股實現漲停,贛鋒鋰業(002460)、盛新鋰能(002240)全天漲幅逾9個百分點,寧德時代(300750)、億緯鋰能(300014)等個股漲幅也超過6%。

據盤後龍虎榜數據顯示,天齊鋰業共計成交9187.37萬股,成交總金額達到33.08億元。

其中,1家機構專用席位高居天齊鋰業買入榜首位置,全天大肆搶籌1.73億元,另有3家機構席位合計買入1.64億元;此外,財通證券杭州解放東路營業部也參與掃貨6918.63萬元。相比之下,賣方陣營則惜售明顯,賣一位華泰證券上海普陀區江寧路營業部,雖賣出5527萬元,但該遊資營業部卻又反手買入2224萬元;賣五也有類似情況,1家機構專用席位賣出2484萬元,同時也買入了2475萬元。

碳酸鋰年內漲幅超40%

在4月14日晚間,天齊鋰業還一併披露了2021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今年1~3月,天齊鋰業淨利潤將虧損1.9億元~2.8億元,同樣有望實現大幅減虧,2020年同期虧損額超過5億元。

天齊鋰業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澳元兑美元匯率下降幅度較大,上年同期財務費用匯兑損失金額較大;而在2021年一季度中,澳元兑美元匯率相對平穩,因此財務費用中匯兑損失金額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但需要指出的是,受SQM股票價格、Libor利率波動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天齊鋰業持有的SQM 2.1%B股領式期權業務與套期保值業務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約2.4億。

作為另一大鋰業龍頭,贛鋒鋰業也於4月14日晚披露了業績預告,2021年第一季度,該上市公司淨利潤預計為4.5億元至5.1億元,同比增長5709.38%至6483.96%,上年同期為盈利774.61萬元。報告期內,贛鋒鋰業產品產銷量同比增長,且產品的銷售均價同比上漲。

對此,有接近天齊鋰業的人士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匯兑損益和非經營性的公允價值變動,加之還要為此前收購SQM部分股權時的借款支付高額利息,這些原因造成了天齊鋰業在今年一季度的虧損。若拋開這類因素,天齊鋰業主營業務經營業績或許和贛鋒鋰業相差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進入2021年以來,碳酸鋰價格持續不斷上漲,區間漲幅超過40%。根據生意社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1月份的63000元/噸,已上漲至4月份的90000元/噸;在工業級碳酸鋰方面,產品價格從59000元/噸附近,業已拉昇至86000元/噸左右。

實際上,碳酸鋰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啓的,鋰行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天齊鋰業此前認為,目前鋰價上漲的節奏和趨勢不是單純的炒作,也不單是靠政策扶持推動起來的,而是由全球對電動汽車和5G應用的需求推動的,是確確實實的市場行為,是電動汽車商業化、技術革新、適用性、充電便利性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滿足達到一定高度之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