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兵
69歲獨居老人,動用3000多萬元的槓桿資金炒股,沒想到一朝爆倉,反倒欠融資券商1000多萬元。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則判決書顯示,廣州一名69歲老太加槓桿炒股,中信建投證券為其授信6600萬元的兩融額度。在股票跌破平倉線後,這位老人未能在約定時間內追加擔保物或償還債務,最終,數千萬的股票被強平後,被法院判決需清償中信建投證券逾1000萬元的債務。
此事一出,引發社會廣泛熱議。
融資融券交易,不同於普通股票的買賣,該交易具有一定的槓桿效應,所以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而這位老人就是加了槓桿,最後爆了倉,欠了債。對於此事,不少網友質疑聲更多是集中在:這麼大歲數的老人怎麼能辦到如此高的兩融額度,券商的合規是否到位?未來券商兩融業務應該如何監管?
一般來説,投資者在進行兩融業務之前,證券公司會有一定的風險提示,比如政策風險、市場風險、違約風險、系統風險等風險。而特殊人羣在辦理兩融業務也有相應規定:融資融券投資者的年齡適當為70週歲以下(不含),70歲以上客户則需按照相關高齡客户開立兩融賬户的操作指引進行。並且,投資者在從事融資融券交易期間,也需按照與證券公司簽訂的合同維持相應的擔保比例或清償債務,否則將面臨擔保物被證券公司強制平倉的風險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還會出現如此令人震驚的兩融糾紛,是值得深思的。儘管近年來我國投資者教育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69歲老人炒股倒欠券商千萬一事,折射出投資者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見效慢的工作,需要以更精準有效和創新的方式,來提升投教質量,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
炒股圈有句俗話:低手死於追漲殺跌,老手死於抄底,高手死於加槓桿。作為投資者,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炒股,切勿抱有僥倖心理,否則將得不償失,損失慘重。尤其是很多老年人,學習能力遠不如年輕的時候,大多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和金融風險防範意識,貿然進行金融交易,很容易“交學費”。
雖然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無法確定廣州這名加槓桿炒股的69歲老太,是否獲得過券商充分的風險提醒,但從其炒股結果來看,爆倉成為她難以承受之痛。從媒體報道的其他理財、炒股老人的遭遇來看,他們大多難以充分了解類似兩融交易的風險程度,也難以區分合法投資與金融詐騙的區別,也就很容易被“割韭菜”。
甚至,隨着市場信息的複雜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金融詐騙犯罪的被害人,導致血本無歸、晚景淒涼。很多老人遭遇的金融詐騙行為,往往會使用一些手段,比如隱瞞風險、誇大收益預期,或發放各種紅包、禮品,或提供銷售人員一對一貼心服務,或在初期及時支付較高的回報,使得被害老年人容易喪失警惕,一步步落入陷阱。這值得引起足夠的重視。
縱觀整個金融投資市場,從曾經的P2P倒閉潮到理財詐騙,再到如今的兩融交易爆倉,很多老年人在理財上吃大虧提醒我們,投資者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投資者教育可以説是防範金融市場風險的基礎,也是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基石,尤其是當投資者是老年人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而迫切。
責編: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