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將會是一個自由公平、更加高效也更高質量的大市場。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佈。圖/新華社
新京報社論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佈。意見明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國內由於疫情影響經濟增長也面臨下行壓力之時,這一意見的發佈隨即引發了全面關注。特別是“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一提法,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從意見陳述的幾大板塊來看,其核心表達依舊圍繞着如何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來展開。比如,意見就明確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並舉、完善制度……可以説,這是在為我國經濟下一步重返增長路徑清除“路障”,而並非要“重回計劃經濟時代”。
我們略微拉長視野就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份文件的出台其實是具有政策連貫性和穩定性的。近年來,我國在深化市場化改革方面出台了多份重要文件,既有聚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部署,也有構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重大安排。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正是聚焦在要素和資源的分配和流通層面。
市場的規模同樣決定着產業分工的深度,分工越是深入則意味着產業鏈的專業程度越高,進而有利於技術革命的出現。技術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從蒸汽機時代開始,到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每一輪經濟增長最大的紅利來源正是技術的更新迭代。
而回顧歷史,一些發達國家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基本建成了國內統一大市場,也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儲備了下一輪技術革命的能量。
從眼下來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如果仔細拆解就會發現,發展不平衡、要素和資源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市場分割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其實在我們的市場體系中長期存在。
而過去我們陸續推動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一體化,本質上也是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打下路基。這些區域一體化的實踐經驗,也已經充分證明,只有讓要素和資源流動起來,經濟才能活躍起來。
在過去近十年來,中國市場一直被稱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們從經濟主體意義上理解的大市場,並不能夠直接等同於大規模市場,尤其是長期存在的制度規則不統一、要素資源流動不暢、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突出問題,影響了市場功能的發揮。
如今,在全球化面臨多重不確定性之際,進一步打通內循環的重要性已經被不斷強調,此次意見也對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等,都明確了要求。
不僅如此,產權保護、市場門檻、公平競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這些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層面的表述,也被置於此次意見的顯著位置,這其實也是進一步在給市場吃“定心丸”。
從這個意義上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不是個別人擔心的“重回計劃經濟”,相反,我們建成的必將是一個自由公平、更加高效也更高質量的大市場。而這也是我們未來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因素中的最大確定性所在。
編輯|馬小龍
校對|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