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9月18日,哈藥股份的一份澄清公告讓其因投資GNC“失敗”而受到關注。生物醫藥企業投資“踩雷”,哈藥股份不是第一家。今年以來,天目藥業因頻繁股權轉讓影響業績,股票被披星戴帽;譽衡藥業數十起併購後,控股股東譽衡集團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
投資GNC 哈藥股份上半年虧損超3億
9月18日一早,哈藥集團對外澄清美國知名保健品廠商GNC申請重整一事,並表示,即便控股股東哈藥集團參與GNC重整事宜並最終完成交易,公司在短期內不存在將GNC業務併入公司的計劃等。
哈藥股份投資GNC始於2018年。在業界看來,這項投資更多是陷入營收連年下降的哈藥股份的自救措施。
作為國內醫藥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哈藥股份已經連續六年出現營收下降的局面,2013年-2018年,哈藥股份營收分別為180.92億元、165.09億元、158.56億元、141.27億元、120.18億元、108.14億元,僅在2019年實現9.35%的上漲。淨利潤方面,2016年,哈藥股份在達到7.88億元的高峯後便開始下滑,2017年-2019年的淨利潤分別為4.07億元、3.46億元、5581.21萬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別為48.36%、14.95%、83.88%。
8月26日,哈藥股份發佈公告,因GNC進入美國破產法第11章重整程序,公司作為優先股股東,償還次序位列普通股債權人之後,無法得到優先償還,對GNC可轉換優先股的應收股利計提減值準備1.71億元。GNC重整一事,無疑讓哈藥股份的業績面臨重創。今年上半年,哈藥股份在營收同比下降12.81%的同時,虧損3.33億元。這意味着,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就幾乎虧掉2018年一整年的淨利潤(3.46億元)。
天目藥業七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
生物醫藥企業投資“踩雷”,不只有哈藥股份一家。
作為全國第一家中藥製劑上市企業,天目藥業於1993年上市,在七次重組均以失敗告終。今年6月,天目藥業股票簡稱變更為*ST目藥,並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頻繁的股權轉讓被認為是天目藥業經營業績不佳和多次重組失敗的重要原因。2011年,有“併購教父”之稱的宋曉明通過併購基金長城國匯介入天目藥業,於2012年4月成為天目藥業董事、實際控制人。之後,長城國匯陷入內鬥,經過多輪股權受讓,湖南邵東金眾礦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宗昌取代宋曉明成為長城國匯實際控制人,並通過長城國匯旗下的4家基金實際控制天目藥業。
此後,宋曉明與楊宗昌與天目藥業的股權之爭不斷。
在這一系列動作背後,天目藥業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2009年,這家老牌中藥製劑公司開始虧損,此後的8年中,公司僅在2014年和2016年,淨利潤實現正數,其餘年份均為負值,在2017年盈利後,2018年再次虧損。由於接連虧損,天目藥業在2011年至2013年遭到退市風險警示,直到2014年有了些許盈利才得以摘帽。在2019年實現超5000萬的淨利潤後,公司今年上半年再次虧損超240萬元。
譽衡藥業數十起併購後虧損26億多
另一家上市企業譽衡藥業則被控股股東譽衡集團所“連累”。譽衡藥業在業界素有“併購機器”之稱,自2010年6月上市以來,譽衡藥業已經先後完成十多起併購,發起超20次併購,交易金額超百億元,且形成鉅額商譽值。2013年-2015年,譽衡藥業淨利潤分別為2.27億元、4.44億元、6.65億元,同比分別實現37.6%、95.7%、49.8%的增幅。2017年開始,譽衡藥業業績開始回落,當年淨利潤為3.1億元,同比下降56.8%。2018年譽衡藥業淨利潤同比下滑59%,只有1.26億元,雖然公司此後開始“甩賣”子公司,但公司2019年以虧損26.62億元收場。
重重隱患在2018年集中爆發,譽衡藥業控股股東譽衡集團及一致行動人股權屢屢被司法凍結/輪候凍結、債務危機不斷等。直到今年7月,譽衡集團的債權人以譽衡集團無法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為由,向法院申請對譽衡集團進行破產重整,法院受理了此案。
此事還牽涉到另一家上市公司信邦製藥,公司原控股股東西藏譽曦為譽衡集團一致行動人,因後者申請破產重整,西藏譽曦持有的信邦製藥全部股份亦被質押並被司法凍結。直到9月8日,金域實業通過認購信邦製藥非公開發行股票3.6億股,成為後者控股股東,信邦製藥才暫時得以喘息。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