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內新基金規模超2.3萬億 公募管理總規模達18萬億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財經

  原標題:歷史新高! 年內新基金規模超2.3萬億 公募管理總規模達18萬億

  每經記者 黃小聰

  2020年對於不少行業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其中也包括了基金行業。截至9月底,今年新成立的基金規模突破2.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隨着新基金髮行一路高歌猛進,整個公募行業所管理的資產規模也在近期達到18萬億元,同樣創出歷史新高。

  可以説,在中國資本市場迎來30週年之際,公募基金行業也迎來屬於自己新的高光時刻。

  新發基金規模超2.3萬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前三季度新成立的基金數量為1130只,規模約為2.34萬億元,為公募基金誕生以來的歷史新高。

  其實在2019年,公募行業新發基金的規模就已經突破了此前的最高位,進入2020年,這種趨勢不僅得到延續,而且新發規模增長速度更快。

  以2.34萬億元的規模,對比去年全年1.42萬億元的規模,增幅近1萬億元,而今年還有一個季度的時間,按照目前的發行速度,今年相比去年,增長幅度或超70%。

  分類來看,混合型基金的增長速度尤其迅猛,截至9月底,混合型基金的新成立規模達到1.19萬億元,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遠高於2015年的8471億元。

  股票型基金雖然還未達到創歷史之最,但是也突破了3000億元,達到3090億元,在過去20多年的公募發展中,僅次於2015年的3540億元,在今年剩餘的3個月時間中,很有可能也會實現歷史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基金髮行的成績還是在控首發規模的情況下取得的,如果算上首發認購的規模,則更是增幅驚人。

  相比較而言,貨幣基金在今年新發行的份額為零。即使從存量的貨幣基金來看,今年以來的增長也並不多,去年底的貨幣基金規模約為7.12萬億元,今年8月底的規模約為7.35萬億元,增長約2300億元。

  而公募基金整體的管理規模從去年底的14.8萬億元增長至今年8月底的17.8萬億元,增長約3萬億元,也就是説,貨幣基金的貢獻還不到十分之一,從這個數據也可以發現,資金更多的是往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流動。

  雖然市場上有關於基民“贖舊買新”的説法,不過根據東吳證券的研究發現,存量公募基金1~8月的淨贖回率均值為1.4%,過去10年均值為1.3%,存量市場贖回處於正常水平。

   公募管理總規模達18萬億元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44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85家內資基金公司、12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合計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為17.8萬億元。

  這個數據突破了今年4月底剛創下的17.78萬億元的歷史新高。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已經突破18萬億元。

  回看公募基金20多年的發展歷程,過往有幾個年份都出現規模迅猛增長,第一次是2005年至2007年,Wind數據顯示,在這個期間,公募行業的管理規模從4691億元增長至3.28萬億元,不僅首次突破了萬億,而且短短兩年時間增長近6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階段,“渠道之王”銀行開始涉足公募行業,誕生了首批銀行系的基金公司,這些銀行系基金公司,逐步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不僅在公募領域,而且在養老金等領域,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工銀瑞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5年,工銀瑞信作為首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經國務院批准試點成立,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公司治理科學、業務資質全面、產品體系豐富、投資業績良好、風險控制嚴格的資管總規模近1.3萬億元的全能型資產管理公司。

  銀河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工銀瑞信的公募有效管理規模、股票基金管理規模、指數業務規模均居銀行系基金公司第一。此外,工銀瑞信自成立15年來旗下基金已累計為持有人創造了1424億元利潤,位居行業前列,利潤總額持續位列銀行系公司第一。

  業績方面,近年來,隨着投研體系不斷完善,工銀瑞信投研能力和投資業績得到持續提升。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過去3年、2年、1年工銀瑞信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加權業績表現均位居全行業前20%,其中最近一年已躋身行業前10%,打造了工銀文體產業、工銀新金融、工銀前沿醫療、工銀戰略轉型、工銀美麗城鎮、工銀信息產業、工銀養老產業、工銀戰略新興產業、工銀中小盤成長等眾多績優五星級主動權益類基金。

  而在養老金等領域,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工銀瑞信養老金投資管理規模連續9個季度保持同業第一,達到4290億元,較年初增長17%,同業第一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截至2019年末,最近3年和5年以及2019年當年的年金投資業績,工銀瑞信均位居同業第一,社保業務也已連續5年獲得社保理事會基本面評價最高檔(A檔)。

   逆勢前行 不斷獲得認可

  2007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公募行業的管理規模一直徘徊在2萬億~4萬億元,直至2014年之後,隨着第二輪牛市到來,公募行業的管理規模從2014年底的約4.5萬億元增長至2015年底的8.4萬億元。

  與第一輪牛市不同的是,雖然市場在2015年之後出現明顯調整,但是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卻逐年攀升。

  從2016年底的約9.2萬億元,到2017年底的11.6萬億元,再到2018年底的13萬億元,公募行業的管理規模在逆勢中不斷前行。

  而隨着這兩年基金賺錢效應的明顯回升,公募行業的規模增長更是勢如破竹,連續突破多個萬億關口,如今18萬億元的規模,相比於2016年底的管理規模,增長近一倍。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公募基金這兩年獲投資者認可,有幾方面原因,一是賺錢效應,公募基金這幾年整體業績不錯,“炒股不如買基”越來越得到認可;二是資管新規的影響,其實也是利好公募,當資管產品淨值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公募基金以其高透明度、高合規要求,越來越受到關注;三是資產的選擇,以前可能選擇非標等一些產品也能獲得比較好的收益,但隨着剛兑打破,投資者的風險可接受程度在提升,再加上貨幣基金等收益較低,投資者也開始願意去嘗試一些權益類基金。

  另一方面,不管從政策角度還是從市場角度來看,權益類基金都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近期,在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提到了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豐富風險管理工具。探索建立對機構投資者的長週期考核機制,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則表示:“隨着經濟逐步恢復運轉,債市迎來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反彈至3%附近,但仍然處於歷史較低位置。從中長期的視角放眼股市,我們的經濟基本面領先全球穩步恢復,內部的經濟、產業、股市制度等均處在歷史上較好的位置,未來繼續享受金融開放的紅利,A股正在經歷歷史上第一次‘長牛’。相比於債券而言,股票資產具備更高的性價比,因此建議投資者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適當降低債券型基金的配置力度。”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