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把握好宏觀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
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記者班娟娟)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了2020年全年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這是歷史上我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如何看待2020年中國經濟“成績單”?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經濟走勢如何?怎樣精準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圍繞上述問題,《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
王一鳴指出,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和一些國家遏制打壓全面升級的三重挑戰,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
2020年中國經濟年報顯示,經濟增速方面,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方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6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7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達到17%。此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繼續縮小。
具體來看,2020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1%,分別比上年同期高0.7個和1.1個百分點。就業形勢好於預期。全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物價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低於3.5%的預期目標。國際收支總體改善。年末外匯儲備餘額3216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086億美元。
此外,決勝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總之,我國經濟恢復好於預期,為‘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創造條件,為‘十四五’邁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第一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我國經濟佔全球經濟份額大幅提升,增大了戰略迴旋空間和國際競爭的主動權。”王一鳴説。
展望2021年,王一鳴指出,從國際上看,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目前全球疫情仍在發展,歐美髮達國家疫情出現二次反彈,在去年三季度經濟回升後,四季度經濟重新陷入收縮,新興市場國家淪為新的重災區,經濟前景進一步惡化。全球產出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經濟復甦可能更加漫長曲折。主要經濟體為應對疫情衝擊,推出了空前規模的財政貨幣政策,債務水平突破歷史高位,潛在風險不容小覷。
環顧國內,王一鳴表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還不牢固。國內疫情防控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存在結構性差異,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復甦仍面臨諸多挑戰。消費恢復仍然滯後。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消費增速比投資低6.8個百分點。另外,就業和中小企業仍面臨較多困難。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受疫情衝擊更為嚴重,餐飲、旅遊、交通、娛樂等服務行業吸納就業能力仍沒有完全恢復。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仍面臨壓力。部分發達國家採取的超寬鬆、近零利率、非常規紓困政策恐將持續一段時間,並繼續與我國保持較大利差水平,短期資本流入和匯率升值壓力上升。
王一鳴認為,由於2020年的基數較低,2021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8%甚至更高,並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上半年可能出現宏觀指標大幅轉好,而微觀主體仍面臨一定困難的局面。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開啓之年。王一鳴認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尤為重要。考慮到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不平衡,一些延後的風險逐步暴露,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把握好經濟恢復常態後宏觀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政策操作上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他看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在提質增效和增強可持續性基礎上,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完善制度性減税降費政策,分類調整階段性税費減免緩政策,加大對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和調節收入分配的支持力度。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既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又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在促進經濟恢復和防範風險之間做好跨週期平衡。對中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可適度接續,延期還本付息等紓困政策應有過渡性安排,適當延長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實施期限。
還要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與此同時,把穩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就業形勢監測、預警和應對預案,針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羣,完善就業政策工具,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