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股份科創板之路撲朔迷離
提交申請28天后,重塑股份迎來了第一輪問詢。
3月30日,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塑股份”)科創板IPO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問詢”。
重塑股份是氫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商,主營業務包括氫燃料電池系統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燃料電池工程應用開發服務。雖然成立不足6年,但是已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下稱“《目錄》”)的產品數量排名第二,市場佔有率更是高達26%。
然而,即便如此,截至目前,重塑股份仍未實現盈利。
(文丨本報記者 董梓童)
因“保密”而放棄的被收購
在氫燃料電池領域,重塑股份榜上有名。
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旗下共有52款搭載重塑股份氫燃料電池的車型進入《目錄》,數量僅次於首個登陸科創板的氫燃料電池企業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華通”),位列第二。
另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2019年及2020前9月,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分別為1275輛、1527輛、2737輛及579輛,同期重塑股份燃料電池系統銷量分別為107套、39套、1162套及286套,市佔率分別為8.39%、2.55%、42.46%和49.4%,總體呈上升趨勢。
即便受到市場青睞,但其並未實現盈利。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營收分別為2.28億元、1.56億元、6.94億元和1.6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290.99萬元、-9864.38萬元、-2.44億元和-1.58億元,持續虧損。
對於公司盈利能力不佳,重塑股份董秘辦表示,目前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整體處於產業化初期,燃料電池系統相關產品的規模效應尚未完全顯現。同時,公司研發費用支出和管理費用金額也較大。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規模較小,如果民營企業僅佈局氫燃料電池這一單一業務,盈利難度很大。
記者發現,在籌劃本次上市之前,重塑股份曾想“賣身”。2019年7月,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洋電機”)公告稱,為進一步提高公司氫燃料電池業務的技術實力,擬以2.62億元收購重塑股份14.586%股權,淨資產增值率高達633.09%。
在深交所下達兩次問詢函後,大洋機電於同年8月宣佈放棄收購併表示,重塑股份出於自身業務發展和保護其全體股東權益的考慮,無法將原材料價格、成本、費用、客户及往來的具體情況等予以公開披露,導致公司回覆無法滿足相應的信息披露要求,最終決定終止交易。
一年後,2020年9月,曾為了“保密”而放棄被收購的重塑股份開始接受上市輔導,並於今年3月2日申報科創板。
商業合理性待考
重塑股份放棄被收購的真實緣由不得而知,但自披露招股説明書後,其前五大客户和供應商問題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前五大客户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23億元、1.29億元、6.05億元和15.37億元,佔營收的97.68%、89.57%、87.18%及93.46%,客户集中度高。
而一直在前五大客户中位列前茅的廣東國鴻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鴻重塑”)是重塑股份的重要參股公司。2016年10月,重塑股份與關聯方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國鴻重塑,兩者股權佔比分別為49%和51%。重塑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裁林琦亦為國鴻重塑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和總經理。
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對國鴻重塑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597.6萬元、7004.95萬元、5424.85萬元和4859.26萬元,佔營收的42.05%、45.04%、7.82%和29.56%。
同時,國鴻重塑還是重塑股份的前五大供應商。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向國鴻重塑的採購金額分別為939.9萬元、1.27億元、1.65億元和4634.42萬元,佔採購總額的4.94%、47.3%、41.31%、18.09%。
據悉,2017年初,重塑股份與國鴻重塑簽訂了《專有技術授權許可協議》及補充協議,授權國鴻重塑非獨佔地使用公司Caven系列燃料電池系統集成技術。同年6月,國鴻重塑完成了年產5000套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生產線的建設,負責燃料電池系統的集成生產。Caven系列燃料電池系統是重塑股份目前已批量生產並對外銷售的唯一產品。
重塑股份董秘辦向記者表示,此後公司直接向國鴻重塑銷售燃料電池系統分總成,經國鴻重塑集成後,由國鴻重塑直接對外銷售燃料電池系統。2018年起,公司調整了與國鴻重塑的商業合作模式,採用委託加工的模式,委託國鴻重塑集成燃料電池系統,再由公司直接對外銷售。
“在近年來的IPO公司中,供應商兼大客户的情形並不少見。”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記者,“事實上,這一現象對公司的負面影響很大,一旦主要供應商和大客户發生重大經營變動,打擊將是毀滅性的,其商業合理性和安全性值得進一步探究。”
在IPO案例中,北京賽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德精密材料(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曾因第一大客户同為第一大供應商而被多次問詢,商業合理性、是否存在依賴、業務是否可持續、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是審核關注焦點。
資金壓力日益凸顯
本次IPO,重塑股份擬募集資金20.17億元,其中5.98億元用於建設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建設項目,6.69億元用於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研發項目,剩餘7.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補充流動資金是所有募投項目中數額最大的,佔比高達37%。
宋清輝認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迅猛之勢有目共睹,然而隨着政策不斷調整,新能源企業受到的融資待遇冷熱不均,融資難問題日益突出,“錢荒”是新能源企業頻繁衝刺A股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支持政策對技術門檻的要求越來越高,且補貼逐步退坡。2020年9月,財政部等五部門下發《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補貼政策也從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轉為以“以獎代補”方式對示範城市給予獎勵。
同時,隨着市場的不斷髮展,產業競爭也愈發激烈。入選《目錄》的氫燃料電池企業數量從2017年的10家增至2020年9月的61家。
從財務數據上看,資金壓力也是重塑股份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別為-9927.67萬元、-1.26億元、-3.65億元和-3.14億元,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持續為負。“主要是因為公司持續投入研發以及應收賬款回款週期較長等所致。”重塑股份稱。
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應收賬款餘額分別為1.68億元、7.66億元和7.03億元,應收賬款餘額佔營收的73.77%、117.25%、110.43%和427.71%。
一邊是持續收緊的現金流,一邊是不斷增長的研發投入。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研發投入分別為2775.94萬元、9167.79萬元、1.52億元和1.47億元,佔營收的12.16%、58.95%、21.96%和89.41%。
而截至2020年9月底,重塑股份的貨幣資金為8.77億元,負債合計10.13億元。
記者還注意到,重塑股份的存貨價值也不斷增加。2017—2019年及2020年前9月,重塑股份存貨價值分別為5033.82萬元、2.24億元、1.33億元和2.59億元。
“上市對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一部分核心競爭力較弱的企業,上市融資恐怕難達預期。且在上市過程中,企業需要注意產能過剩、公司鉅額存貨帶來的跌價損失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IPO進程受阻。”宋清輝説。
從目前情況看,重塑股份衝擊科創之路迷霧重重。在科創板審核趨嚴的背景下,重塑股份能否成功上市,本報將持續關注。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編輯 | 李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