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説】獨家採訪張翔,帶你解讀汽車財報裏的“秘密”
編者按:隨着上市公司半年報收官,整車上市企業的半年業績表現也逐一展現在大家眼前。面對疫情、原材料漲價、芯片短缺等重重困難,各家營收、淨利潤相較去年相比又怎樣的變化呢?變化背後又折射出哪些問題與思考?
今天,我們首先請到了汽車行業分析師、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聽他來講講汽車財報裏的“秘密”。
1、如何解讀“蔚小理”的年中財報?
張翔:整體來看,“蔚小理”的財報數據表現不錯,營收均呈現同比增長態勢,淨虧損幅度也有所收窄,可以稱得上是造車新勢力中的標兵。唯一差強人意的是理想汽車,淨虧損出現了擴大態勢,我們從銷量表現來看,幾家車企銷量都在穩步增長,盈利能力也在逐步增強,為什麼理想汽車表現較差呢?我覺得這種情況是暫時的。
理想汽車首先它的利潤率就不是很高,它目前的市場策略,是利用非常高的性價比去跟奔馳、寶馬等搶奪市場,今年推出的新款理想ONE,他的價格相較老款有所增長,配置也更加豐富,這都是盈利能力增長的表現。未來在市場上打響品牌以後,理想汽車也會通過逐步增加配置、更新芯片等來提高價格和盈利能力,所以總體而言,虧損幅度擴大應該只是暫時的表現。
2、如何看待比亞迪、長城汽車股價不斷創出新高?
張翔:長城、比亞迪的經營狀況不錯,從營業收入來看,它們的同比增長率都要高於其他大多數車企,長城是72%,比亞迪是50%,已經跑贏了上汽、東風等等集團,這説明兩家公司今年上半年財報表現比較健康,銷量大幅度增長,淨利潤方面,長城同比增長甚至超過200%,跟其他車企相比,盈利能力很強。
至於比亞迪,淨利潤出現同比負增長,跟它的研發投入相關,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接近30億元,從淨利潤表現來看,研發投入儘管暫時沒有收回成本,但未來依然可期。另外,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超過了燃油汽車,説明轉型速度很快。所以整理來看,兩家車企財報表現較為健康,發展也很迅速,股價創出新高也在情理之中。
3、車企財報中,大多提到了原材料漲價和芯片短缺對行業的打擊,您認為這兩個不利影響能否儘快過去?
張翔:關於原材料漲價和芯片短缺的問題不會很快過去,缺芯預計到2022年上半年會有所緩解。現階段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太快,它們對於芯片數量和技術的要求太高,所以,上游的半導體廠家未能跟上需求,特別是今年我們看到,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調整了兩三次,從最開始2020年12月份的130萬輛調整到200萬輛,再到今年6月份的預測是240萬輛,這個增速確實非常快。
另外就是疫情影響,天災人禍,包括日本瑞薩電子發生火災,燒燬了整個汽車芯片工廠;像英飛凌、德州電器生產設備停電,導致工廠停止運轉;還有歐洲意法半導體因疫情導致工人罷工,生產也受到影響,因此整個半導體行業預計要到2022年上半年才可緩解芯片短缺的問題。
關於原材料的問題,特別是電池原材料,中國市場正在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我們的新能源電池中的鋰礦,包括鈷等稀有金屬目前都依賴於進口,隨着銷量快速增長,以後進口的訂單量也在加大,未來,國家將通過幾個方式,一是中國的鋰電池供應商去收購國外礦產資源的股份,增強議價能力;二是積極消化市場上芯片中介公司的庫存;三是停掉低端車的生產,將芯片轉移到高端車上,另外去掉一些相關功能,來實現新車交付;四是降低產量;最後就是開發新類型的電池,比如固態電池,包括一些燃料電池,用新的技術路線,減少對鋰電池的依賴,從而緩解原材料漲價的問題。
4、如何看待現階段新能源車很難賺到錢的問題?
張翔:新能源汽車目前的補貼正在逐年退坡,直接導致一個問題,就是車企的盈利能力下降。另外,現在的燃油汽車也在不斷改進技術,比如增加智能化功能、降低油耗等,也令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加劇,因此很多車企雖然處在虧損狀態,但是依然在繼續生產,像比亞迪淨利潤大幅下降,甚至新能源汽車板塊出現虧損等。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新能源汽車始終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車企們普遍的商業模式還是通過融資解決問題,虧損是一時的,未來的市場還是需要通過投資搶得先機,從而在未來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也是很多新能源車企目前的狀態。
至於合資車企,很多企業目前都是按兵不動,因為生產新能源汽車不盈利,合資車企又把利潤看的很重,因此不願生產不賺錢的車型。包括剛剛舉辦的成都車展上,很多合資車企都止步不前,例如福特,它的新能源汽車都是油改電車型,再就是推出一些小眾的例如野馬等新能源汽車,它不願意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暢銷的新能源汽車。
5、恆大汽車作為跨界造車的一員,今年上半年虧損48億元,且虧損幅度仍在進一步擴大,甚至到了出售股權的地步,您認為這對於其他跨界者有何啓示?
張翔:恆大這個案例比較特殊,它的公司體量比較大,資金也比較多,當然,負債也比較多,包袱也比較重。它造車的手法就是通過大手筆的收購,包括車企、電機公司、經銷商等,而收購對象都是一些不良資產,短時間內很難發揮出效益來。另外,恆大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盲目投資,截至目前恆大汽車燒錢已經燒了500多億元,如果放在一般的普通車企上,比如別的一些造車新勢力,新車早就下線、上市了,甚至體驗店都建起來了。
另外,恆大的攤子鋪得太大,比如今年的上海車展,一次性展出9款新車,資源有限,沒辦法發力。大部分造車新勢力,例如特斯拉,都是一款車型成功推出後,再造第二款車。再有,一般的造車新勢力都是啓用代工模式,或者在車型設計好之後去建工廠。恆大則反其道而行之,新車還沒設計好、還沒定型,就在上海、廣州建了兩家工廠,違反了一般規律。從現在的層面來看,恆大更多的是資本層面的運作,希望通過出售業務來解決房地產的問題。
再直接一點説,許家印並沒有真心、或者説全心全意去造車,他從2017年進入汽車行業,到現在已經過去四年時間,同時期的零跑汽車,現在已經進入造車新勢力五強榜單,所以恆大的問題就是造車時間太長,新車遲遲沒有下線,現在這個資本故事也講不下去了。
對於其他跨界者而言,恆大帶來的啓示是,造車一定要心無旁騖、全心全意,不能將造車當成融資、割韭菜,或者炒作房地產的手段。現在國家也在加強監管力度,造車絕不能抱有投機心理,要有完善的計劃、足夠的資金支持,這些條件不滿足的話,還是不要進入造車行業。現在的造車門檻來説,物理的進入門檻低了,但是要生存下去,發展的門檻其實很高。
至於恆大汽車,一般的企業現在已經無法接受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他手上收購的不良資產負債很高,現在恐怕只能依靠政府來救,民間資本救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