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李喬宇
對於醫藥行業,尤其是中藥行業上市公司而言,2019年是充滿着挑戰的一年。在這一年裏,包括《藥品管理法》修訂、醫保目錄調整、“4 7”帶量採購、醫保控費在內的多項政策落地施行,醫藥行業加速調整。
如是背景下,多箇中藥行業上市公司承壓出現業績下行,中藥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同仁堂亦“難以免俗”。就是在這一年裏,同仁堂打斷了它保持了12年的業績增長紀錄,持續上行的故事宣告暫停。
那麼,2019年,對於同仁堂而言意味着短暫的調整,還是長期業績變臉的開始?
等待產能釋放
一方面來看,中藥行業當下面臨的挑戰或為同仁堂業績放緩的原因之一。隨着醫保控費、處方藥監管、西醫不能開中藥等綜合政策因素影響,中藥行業面臨調整,多個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承壓。
另一方面來看,產能的調整亦對同仁堂業績上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具體來看,據同仁堂方面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19年,同仁堂結合工業佈局的調整,通州分廠逐步向大興分廠遷移,通過多方多次的調研,確定了最終的搬遷方案,並逐步開始實施。
“在這個過程中大興分廠頂住了生產壓力。”據同仁堂方面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通州分廠剩餘13個品種、年均產量約5000萬丸左右。其餘蜜丸品種除安宮牛黃丸外,均轉至大興分廠生產,年均產量約5億丸左右。
據西部證券發佈研報指出,2019年,儘管公司發展有所放緩,但“母公司營收與淨利潤符合預期”,“長期來看品種與品牌力仍較強,對應下游話語權穩中有升”,故上調至“買入”評級。
此外,2019年度,公司內部管理和運營質量亦有所優化。公告顯示,2019年公司銷售毛利率為46.76%,銷售淨利率為11.76%,基本與近五年持平;公司銷售費用26.22億元,同比下降11.19%;2019年公司應收賬款與存貨週轉天數基本穩定,資產負債率持平在29%左右;2019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量22.74億元,同比提升17.95%。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12年的業績增長紀錄沒能繼續保持,但同仁堂堅持分紅回饋投資者的長跑仍在持續。同仁堂方面表示,2019年度可供股東分配利潤為49.68億元,公司擬以2019年末總股本13.71億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6元(含税)。
擦亮金字招牌
同仁堂也想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
疫情正在激活同仁堂的歷史產品資源儲備。舉例來看,根據中醫治療方案,同仁堂對公司現有中成藥進行論證分析,啓動“睡眠品種”時疫清瘟丸的試產工作。“該藥物可在臨牀治療初期用於緩解外感時疫瘟引起的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四肢倦怠、喉痛咽乾等症狀”。同仁堂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彼時,同仁堂也一度在疫情期間面臨着多個不確定性因素,春節假期延長,多地延遲復工。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承擔此項生產任務的同仁堂股份公司大興分廠從各班組抽調經驗豐富的職工組成試產小分隊,學習新工藝、查看處方用藥、測算蜜水分,憑藉多年經驗,邊摸索邊調整。
“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投入市場前的審批及檢查工作。”同仁堂方面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時疫清瘟丸2月24日開始試產,僅用時4天就完成了三批共15萬丸從研配到制丸三個工序的試生產工作,2月底,三批時疫清瘟全部完成扣殼、蘸蠟及送檢工作。
除了時疫清瘟丸,同仁堂生產的安宮牛黃丸、紫雪散、蘇合香丸屬於重點疫情防控用藥,必須全力保障供應。但復工初期,各單位均面臨人員緊缺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同仁堂打破車間、廠區等建制,緊急成立兩支“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全力投入生產,保障疫情用藥。
“老字號”也在接觸新平台。351歲的“老人”同仁堂也在直播的熱潮中當起了“網紅”。截至目前,同仁堂參與阿里健康平台3期直播互動,普及中醫藥理念以及合理辯證使用中成藥,同時與電商銷售有機結合,三期觀看人數超17萬,點贊人數超12萬,留言超萬條。在喜馬拉雅平台3期音頻節目中,同仁堂深入淺出介紹常見病自我判斷及產品信息,累計播放量108.6萬,累計點擊量190萬。
“同仁堂本身具有較好的資源和品牌效應。”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在朱丹蓬看來,同仁堂可以藉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生產效率,確保生產產品的可溯源和唯一性;可以推動領導團隊年輕化、實現產品創新升級、打造更多消費場景,塑造年輕化品牌等等。“如果能夠有民企的勁頭和激勵機制,同仁堂金字招牌肯定會更亮。”朱丹蓬如是説。
在券商眼裏,白馬股還是那隻白馬股。僅在4月,就有多家券商發佈同仁堂研報。西部證券上調同仁堂評級至“買入”評級;光大證券維持“增持”評級;興業證券對其維持“審慎增持”評級。
北京崇文門外熙熙攘攘,坐落於崇文門外的同仁堂院落古樸素淨。院落中的影壁上金色的“仁德”二字尤為引人注目。351年的風雨歷程打磨出了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如今這塊金字招牌正在等待“變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