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舉措。
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17項具體措施,推動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
明確工作目標,提振民間投資信心
聚焦重點領域,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
健全保障機制,促進民間投資項目落地實施
營造良好環境,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
中國民間投資領域現狀如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針對這些挑戰新出台了哪些新舉措?如何確保這些政策落地?在此時出台這些舉措傳遞了哪些信號?
中國民間投資領域現狀如何?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民間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一些領域民間投資顯現了不少亮點。今年上半年,除房地產開發以外的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4%,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6個百分點;製造業民間投資增長8.4%,比製造業整體投資高出2.4個百分點,特別是清潔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民間投資比較活躍;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5.6%,比基礎設施整體投資高出8.4個百分點,呈現出較強的投資信心和投資動力。
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民間投資還面臨幾方面問題,比如有的企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投資方向不明,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門檻限制等。對此,這次的文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
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 一級巡視員 韓志峯:針對投資方向不明問題,我們將明確一批鼓勵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細分行業,全面梳理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的項目清單,加大項目推介力度,鼓勵民間投資積極參與;針對要素獲取困難問題,將建立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引導有關方面加大融資支持和要素保障;針對存在准入門檻問題,將搭建民間投資問題反映和解決渠道,努力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
多個創新舉措 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這些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其實就包含在促進民間投資的四大方面中,具體有哪些措施?如何保證政策措施和項目的落地?已經做了什麼?下一步還要做什麼?一起來了解。
首先要聚焦重點領域,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文件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交通、水利、清潔能源、新型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現代設施農業等領域。各地要從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中,選取投資回報機制明確、投資收益較好、適合向民間資本推介的項目,形成重大項目清單。
在項目推介上,推出“三個清單一個平台”。
三個清單是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完全使用者付費的特許經營項目等3類項目清單;
一個平台是指搭建一個統一的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台,通過項目推介會和平台等公開發布項目信息,幫助民間資本更好了解和參與項目實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司長 羅國三: 要建立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由發展改革部門篩選出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提供給相關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協調加強重點民間投資項目的融資和要素保障。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佈置各地發展改革委報來總投資約3.2萬億元的2900餘個準備推介給民間資本的投資項目,要求做好推介工作準備。同時,制定了搭建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台具體方案,正在抓緊完善平台相關功能。
在完善融資支持方面,7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與7家銀行建立了投貸聯動試點合作機制,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調整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每年支持20個民間投資增速快、佔比高、活力強、措施實的地級市(區),由地方將專項資金用於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建設。
優化民間投資項目管理流程 建立問題反映機制
在今天的十七條中,還特別強調了優化民間投資項目管理流程。以及建立問題反映機制,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溝通渠道。線上建立民間投資問題反映專欄,線下明確一批定點聯繫的民營企業、定期開展民間投資深度問卷調查,收集民間投資遇到的以罰代管、市場準入隱性壁壘、招投標不公正待遇等重點問題線索,並加快推動解決這些困難問題,形成問題線索“收集―反饋―解決”的閉環管理機制。為民間投資保駕護航。
新舉措有何亮點?此時發佈傳遞何種信號?
今天發佈的促進民間投資的17條舉措中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亮點?在此時發佈這些舉措傳遞哪些信號?相關解讀來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的分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我認為通知有以下三個重要亮點,傳遞出了積極的信號。第一,體現了發改委等部門積極性和主動性。通知全文頻頻出現的全面梳理、搭建平台、篩選提供、協調加強這些動作的發起方都是發改委,體現了部委的主動擔當和積極作為,這必然增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和獲得感。第二,體現了舉措的時效性和精準性。通知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針對民間投資面臨的不敢投、不會投、不能投等問題,提出了17項有針對性具體措施,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政策舉措直達核心,落地見效必然更快更好。第三,體現了政策的長期性。通知不僅立在當下,更是面向長遠。不僅有具體的任務舉措,更有制度性的長期建設,提出了很多健全保障機制、營造良好環境的改革舉措。使各項所有制經濟能夠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等,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