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行長劉珺:中美之間不應存在不可彌合的矛盾
中新社上海10月29日電 (記者 許婧)歐美同學會第二屆中美經貿論壇29日在上海舉行。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珺在演講中指出,疫情背景下中美關係依然在迷霧中尋找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回顧中美關係的發展歷史進程,需要再思考近年來中美貿易爭端的關鍵起因,釐清強制技術轉讓、政府幹預等概念。
“中美之間不應存在不可彌合的矛盾。”劉珺分析,目前形成的貿易格局完全是全球產業分工的正常結果。過去很長時間裏,在既定分工下,中國為了所謂的貿易順差付出了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以及當期消費延遲的代價。技術轉讓與否更多是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而中國市場的需求虹吸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砝碼。
談及政府幹預,劉珺説,純粹的市場經濟從絕對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今年以來拜登政府積極推動重建更美好未來的計劃,出台兩萬億美元基建計劃,這都説明美國本身也在有意識地運用宏觀調控政策以應對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不足和失靈。同樣,中國的產業政策完全是協調政府與市場運行機制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具包而已。
劉珺認為,在新技術、新經濟發展的客觀事實下,中美脱鈎論無法成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也有着全球最為豐富的應用場景,任何一項新技術缺少中國的足夠參與和有效吸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財富效應,科技螺旋上升將無法實現,最終損害的必然是技術領先企業,而這些技術的領先企業大多數都在美國。
同時,傳統安全概念並不應再成為構建大國關係的桎梏。對於大國來説國際秩序的安全穩定才是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其中,國與國的合作不可或缺。
劉珺強調,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中美2019年的排放量佔全球約44%,合作是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好選擇,既符合全球共同利益,更是雙方不可推卸的責任。
展望未來,劉珺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中美雙方合作的空間更加廣闊,特別是在能源應對氣變、綠色金融等領域,有望實現更大的突破。
劉珺説,中美雙方應深化能源領域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可圍繞温室氣體排放、脱碳和綠色技術研發、高碳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層次的合作,攜手應對氣候危機。
此外,加強綠色金融合作,綠色金融與數字化並轡而行,共同構成綠色經濟的重要驅動力,未來雙方金融業應攜手推動綠色金融創新發展,推動形成可測量的標準體系,多層次的交易流通市場,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多元化的參與主體以及數字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劉珺説,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在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下,中美應攜手共同轉變,並且這個範式躍遷一定是綠色的,“因為綠色是可持續的,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