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港口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今年前5個月,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運輸需求下滑,對我國港口業造成較大影響。迎難而上,我國港口企業紛紛調整發展思路,打出“加減乘除法”,在困境中開拓新亮點,沿海港口率先全面復工復產,顯示出我國經濟強大的韌性與潛力。
做“加法”:海上增航線 陸地開班列
6月12日早7點,在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海豐基隆”輪裝載着首批至越南胡志明和歸仁、馬來西亞民都魯的集裝箱開航,標誌着天津港集團今年第二條“一帶一路”集裝箱班輪航線——天津至越南東馬直航快線成功開通。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54.6億噸,同比下降0.8%;集裝箱吞吐量完成9752萬標準箱,同比下降6.8%,天津港、青島港等港口同比實現增長。
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孫超説,今年以來,天津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港口生產,重點開拓東盟市場,新開通“天津至胡志明”等4條航線,服務“一帶一路”。
在拓寬東盟市場、增開新航線的同時,天津港忙着陸地開班列,從廣袤的中國內地組織貨源。
“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隨着復工復產熱潮湧動,不懼危、迎難上,正成為我國港口業的共識。
山東港口致力於開航線、擴艙容、拓中轉,新開通13條外貿集裝箱航線,新增10條集裝箱海鐵聯運線路、5列國際跨境班列,在蘭州、西安、銀川等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開闢5個國際陸港,暢通物流鏈通道。
“新開拓的市場正把訂單補回來。”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霍高原介紹,今年前5個月,山東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76億噸,同比增長5.8%;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11.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有關負責人説,隨着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5月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6億噸,同比增長4.4%,6月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有力推動我國經濟復甦、恢復物流體系和維護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
做“減法”:進口“船邊直提” 出口“抵港直裝”
眼下,一場聚焦作業模式創新,加快貨物通關速度,緩解外貿壓力的改革正在多個港口有序展開。
疫情初期,寧波舟山港進出口重箱免堆期延長至20天,集裝箱業務貨方網上結算賬期延長至30天,實施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實現車船直連,提升了進出口貨物流轉速度。
“船邊直提”“抵港直裝”指的是進口貨物卸船後,直接由運輸車輛從船邊提離;出口貨物進港後,直接安排裝船作業,減去了港區堆存與多次裝卸環節,提升了物流效率。
向內挖潛,通過內部改革,科學施策,提高生產效率,方能趨利避害、轉危為機,成為業內共識。
天津港集團與海關部門共同推進集疏港智慧平台建設,推廣“船邊直提”“抵港直裝”作業模式,集裝箱重點作業線效率、在泊船時效率、船舶直靠率同比提升超10%。
山東港口開闢保税原油混兑調和業務,聯合英國石油公司,啓動外貿原油國際中轉新模式,實現原油外貿運輸穩定增長。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山東港口原油業務持續增長,顯示了實體經濟正在恢復活力。”霍高原説。
做“乘除法”:加速科技創新 緩解外貿壓力
科技是港口的第一生產力,在危機壓力下,港口業走上依靠科技創新的突圍之路。
受境外疫情影響,上海港外貿出口箱量曾一度下跌。為突破困局,上海港製定了國際中轉裝卸費優惠項目、國際中轉箱堆存減免期延長、海鐵聯運清關箱優惠項目等7項措施,目前外貿出口箱量正逐步恢復。
“上海港正發力‘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打好科技創新‘乘法’,做好管理‘除法’,提升效率。”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總經理黃海東説。
記者在調研中感受到,像上海港一樣,越來越多的港口企業正堅定信心、奮發有為,努力緩解疫情下外貿出口下降給港口造成的壓力。
山東港口深入研究智慧港口建設標準,努力推動區域性港口物流生態圈綜合服務平台、山東港口智慧大腦平台以及智慧港口基礎設施信息化等工程落地實施。
天津港集團推進傳統碼頭場橋、岸橋自動化升級改造,積極運用5G網絡、區塊鏈、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推進與港口的深度融合。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正在積極應對疫情對貨物航運帶來的影響,促進貨物出得去、進得來。”天津港集團總裁焦廣軍説。
交通運輸部水運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強港口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加快智慧港口建設,着力提升境外疫情防控能力和服務效率,同時以樞紐港為重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