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融資環境改善,房地產市場能有序恢復嗎?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財經

據中指研究院提供給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60家房企發行中期票據,規模為1587億元,同比上升51.9%。

也就是説,與前兩年相比,房企的融資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融資空間有效擴大。不僅如此,房貸利率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加上公積金政策的調整、放款額度的放大等,對房地產市場來説,可謂是利好不斷。

要知道,金融政策是對房地產市場最有力、最有效、最具針對性的一種手段,被稱作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殺手鐧”。金融政策收緊,意味着房地產市場調控進入到最關鍵時刻,也是房企最難應對的時刻。一旦金融政策全面收緊,很多房企都會面臨資金鍊壓力,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還有可能因此出現資金鍊斷裂的現象。金融政策放鬆,對房企來説,無疑是最大的利好,也是最有力的支持。如果房企不能抓住機會,及時化解資金矛盾,迅速解決銷售不暢問題,就會失去擺脱困境的機會。

而從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融資環境改善的效果,似乎還沒有有效形成,政策效應也沒有快速傳遞到市場。更多的是,政策的正面作用,還停留於房企層面或政策操作層面,僅僅緩解了房企眼前的資金緊張矛盾,還沒有進入到政策作用階段。這些政策到底能不能讓房企走出困境,有多少房企能夠走出困境,還要看市場的反應、看購房者有沒有被政策所吸引。如果購房者沒有行動,市場仍然保持低迷狀態,那麼,金融政策改善帶來的影響也就沒有形成,作用沒有發揮。

為什麼融資環境的改善,未能及時形成良好的市場效應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策的打開方式存在一定問題,政策的打開速度太過猛烈,政策出台頻率太過密集。越是這樣,傳遞給購房者的就不是正面作用,而是負面影響。想一想,經過這麼多年的房價波動,以及政策調整,尤其是“房奴”的親身感受,廣大居民也已經對房地產市場有了比較深入和深刻的瞭解,特別是頭部房企出現資金鍊斷裂問題,更讓購房者認識到,房企的日子非常難過,資金鍊隨時有斷裂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靠政策放鬆,房企自身不努力,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資金鍊仍然會很緊。更何況,“房住不炒”定位的堅持,也不可能給房企太過寬鬆的融資環境。為了渡過眼前的危機,房企一定要降價售房、回籠資金。

可是,沒等房企行動,政府的各項政策卻密集出台了,且不少地方用行政手段控制房企降價。如此一來,廣大居民不幹了,原本已經啓動的購房慾望,也給強行壓下去了,用等待觀望和拼耐力、毅力、承受力的方式,與房企展開了利益博弈。結果當然是非常明顯的,房企已經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政府還在幫着房企死槓房價,可能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反作用,讓市場只能繼續處於低迷了。自然,所謂的政策環境改善,也就只能是地方政府與開發企業之間的遊戲,而無法傳導給廣大居民、尤其是購房者,房地產市場也就只能保持低迷狀態。

為什麼説在房地產問題上,政府要保持理性,要公平對待開發企業和購房者,而不能總把屁股坐到開發企業一邊,幫着開發企業損害購房者利益。這樣的行為,總有一天會付出代價的。眼下的房地產市場低迷,説到底,就是地方政府過於關照開發企業,而置廣大居民利益於不顧的結果。即便金融政策對開發企業有利,也無法讓廣大居民產生購房慾望。只要居民對購房的熱情不高,市場就不可能恢復,再多的政策,也都只能成為擺設。相反,有些政策還會帶來新的風險隱患。

半年多時間,房企的中期票據就達到了1587億,規模不算小,支持的力度也不算弱。關鍵是,這些新增的融資,能給市場帶來信心嗎?能讓購房者重啓購房熱情嗎?毫無疑問,只要開發企業不降價,居民購房的熱情就難以啓動。現在的房地產市場,真正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開發企業降價,實實在在地降價、真心實意地降價、開誠佈公地降價,而不是玩花樣再玩花樣,就會把購房者的耐心玩完,徹底放棄購房慾望。反正是,年輕一代,已經逐步接受租房生活了,所以還在猶豫,還是希望房價能夠降一點,開發商能夠表達一些誠意,地方政府也多一份公平公正之心。其他的,已經不再會更多考慮了。説來説去,就是兩個字——降價。只有商品房降價,市場才能真正恢復,政策的作用也才能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