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星文化IPO被否!影視公司上市還是“老大難”?

從2018年發起A股IPO,其後多次遞交招股書,燦星文化的上市之旅輾轉三年多,最後在2021年年初被上市委否決。

日前,深交所官網顯示,燦星文化首發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未通過審議會議。

回望過去,影視寒冬自2016年開始蔓延,影視娛樂類公司的上市環境也發生巨大變化,一些原處於IPO排隊中的影視傳媒公司如開心麻花、新麗傳媒、和力辰光等紛紛被勸退或主動撤退。

直至2020年年底,電影公司博納影業中小板IPO順利過會。近日,曾出品《小歡喜》《三十而已》等爆款劇集的檸萌影業也開始衝擊A股上市。影視娛樂公司的上市環境是否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近日來,燦星文化IPO被否、*ST長城退市、北京文化及華誼兄弟等多家影視公司紛紛爆雷……

博納影業過會點燃的些許熱情,又是否會就此熄滅?

燦星文化IPO被否

相較於燦星文化自身,其為人熟知的是公司一手打造的《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猜猜猜》《這!就是街舞》等綜藝節目,以及簽約的一系列藝人,如吳莫愁、李琦、蘇運瑩等。

就連最近在娛樂圈裏颳起一陣腥風血雨的張碧晨,也是發家於燦星文化的王牌節目《中國好聲音》,且曾經簽約燦星文化。

在巔峯時刻的2016年,《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高達2.83。要知道,在當下的網絡時代,收視率破2的節目已是屈指可數。

但最終,燦星文化栽倒在了實際控制人、商譽減值、法律糾紛等多項問題上。

深交所指出,燦星文化歷史上存在紅籌架構的搭建、拆除情形,現有股權架構系映射紅籌架構拆除前的結構形成,設計複雜。公司實際控制人包括華人文化天津、田明、金磊及徐向東,前述四方對公司實施共同控制。

而根據《共同控制協議》,發行人的共同控制人將穩定發行人控制權至上市後36個月。所以深交所要求燦星文化發行人代表説明上市36個月後如何認定實際控制人,是否會出現控制權變動風險。深交所還要求發行人代表説明在已經拆除紅籌架構的情況下,共同控制人之一田明依然通過多層級有限合夥架構來實現持股的原因。

另一方面,“夢響強音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事項也是審核的重點。

2016年,燦星文化先後收購了星空國際、夢響強音,分別作價10339.91萬元、20.8億元。其中,夢想強音原為田明持有,收購形成了商譽19.68億元。

在首次IPO時,燦星文化並未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而最新的上會稿顯示,雖然各年末商譽減值測試,得出商譽未發生減值的結論,但從歷次預測淨利潤的實現情況看,仍存在淨利潤未達預計的情況。從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角度出發並基於審慎原則,燦星文化已經追溯減值夢響強音3.48億元商譽,這筆減值計入了2016年中,之後沒有再計提。截至2019年末,公司合併報表商譽還有16.36億元。

對此,深交所要求燦星文化説明收購價格的公允性、計提商譽減值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此次對商譽減值進行追溯調整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商譽頻繁爆雷

監管層對IPO階段的商譽問題如此關注警惕,是因為近年來,商譽問題在二級市場上也是影視公司的“高壓線”。

據IPO日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4日,在證監會行業分類的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中,已有25家上市公司正式發佈了2020年度業績預報。其中,20家上市公司的歸母淨利潤為虧損狀態,數量佔比達到80%。且虧損最多的上市公司萬達電影虧損近70億元,但盈利最多的上市公司華數傳媒盈利還不到10億元,差異十分明顯。

可以看出,虧損的影視娛樂類上市公司仍佔多數。這或許是因為,近年來不少影視娛樂公司如華誼兄弟、萬達電影、北京文化、華策影視等,由於併購重組商譽減值而頻頻爆雷。

以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鉅虧的萬達電影為例,2020年,萬達電影預計當期的歸母淨利潤為虧損61.5億元-虧損69.5億元,主要是因為對前期併購影城、時光網、新媒誠品、互愛互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騁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計提商譽及資產減值準備40億元-4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萬達電影第一次進行大筆商譽減值。2019年,萬達電影出現上市以來的首年虧損,虧損高達47.3億元,當年度,萬達電影計提商譽等資產減值準備59.09億元。

兩年時間,萬達電影商譽爆雷合計超過100億元。

而曾相繼投中《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爆款影片的北京文化,因收購來的公司世紀夥伴、星河文化經營業績下滑,公司在2019年計提相應的商譽減值準備14億元左右。自此以後,北京文化“雷聲”不斷,包括被高管內鬥、實名舉報、總裁辭職、財務造假、貸款逾期等,現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某影視公司管理人士認為,此前,部分影視上市公司選擇冒進擴張,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三高)的併購頻發,但是業績承諾無法兑現、或是承諾期滿業績“大跳水”,鉅額商譽減值等問題逐漸顯露,進而導致公司在這兩年出現虧損。

該人士還指出,2020年出現的疫情也讓影視行業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公司經營受到影響也在所難免。

第二家退市的影視公司

更有甚者,在發佈2020年業績預告之前,*ST長城已經提前鎖定退市命運。

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28日,在連續20個交易日中,*ST長城每日的股票收盤價均低於1元,公司股票可能將被終止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與其他影視公司選擇IPO上市不同的是,*ST長城(原長城影視)於2014年借殼江蘇宏寶上市,曾一度被市場熱捧為“影視借殼第一股”。在上市最初的那幾年,長城影視曾交出過不錯的成績單,市值也一度曾在2015年站上165億元。

然而,從雲端跌落谷底,長城影視只用了5年。

在完成借殼上市後不久,長城影視就上演了一場“購物狂”大戲,先後收購了上海勝盟、浙江光線、金榜旅行、玖明廣告等近20家公司,包括廣告公司、旅行社和實景娛樂公司,全部耗資近30億元,且多數為現金收購。

期間,公司還試圖收購首映時代87.5%的股權,但因被證監會否決而告終。

上述併購並未帶來長城影視想要的效果。例如,公司在2017年花2.16億元買下的9家旅行社,在第二年就沒能完成業績承諾。

2018年,上海勝盟、浙江光線原有管理層核心團隊全部離職,經測算,上海勝盟和浙江光線的商譽全部減值。整體來看,2018年,公司計提商譽減值合計達到3.77億元。

2019年,長城影視對東方龍輝、微距廣告、玖明廣告、中影文化4家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8.8億元,減值原因為受行業發展及廣告主投放量的減少,收入及利潤下降。

除了商譽減值問題,由於承擔着對控股股東長城集團3.5億元借款的連帶擔保責任,長城影視加速崩塌。

2020年業績預告顯示,*ST長城預計公司2020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9000萬元-虧損10000萬元,上年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4475.68萬元。

而在*ST長城之前,印紀傳媒在2019年已因觸發“面值退市”條件而黯然退市,成為A股市場首隻退市的影視股。

對此,一位資深券商人士對IPO日報表示,隨着註冊制的全面化推進,A股估值的兩極分化將愈發明顯,垃圾公司退市也愈發常態化。一方面,優質公司將更容易獲得資金的青睞,另一方面,垃圾公司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擠壓。

上市潮又來了?

在這樣的二級市場表現下,還未上市的影視娛樂公司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近年來,排隊衝擊A股IPO的影視公司大多以失敗告終。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僅有橫店影視、金逸影視、中廣天擇3家影視公司上市。2018年-2019年,這一數據更是下降至0。期間,原處於IPO排隊中的開心麻花、和力辰光、華視娛樂等影視傳媒公司已被勸退或主動撤退,三次A股IPO折戟的新麗傳媒最終只能選擇155億元“賣身”閲文集團,實現曲線上市。

這一情況直到2020年下半年才略微發生變化。

2020年8月,耀客傳媒正式啓動上市程序,正式由新三板向A股發起衝擊;同年11月,博納影業中小板IPO過會,長達三年多的IPO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進入2021年,檸萌影業也啓動了上市程序。

曾在“寒冬”上市受阻的影視娛樂公司,或將重燃上市之心。那麼,A股市場是否即將迎來一批新的影視公司?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呂隨啓表示,註冊制推行以來,影視公司未來在A股上市的空間變大、機會增多,申報IPO的企業數量也會有所增加,但應該很難形成一波上市潮。因為這類公司具有行業的特殊性,能夠達到上市標準的公司並不多。

一方面,電影票房的不確定性是影視行業特有的風險,加上近年來頻發的“明星塌房”事件、多變的行業政策也讓影視項目的風險激增,影視公司的業績波動較大,但業績的可持續性卻是監管層對擬上市公司考察的重點。

燦星文化的IPO被否也表明,業績波動性較大、高溢價收購對業績造成的不確定性等問題仍然是影視娛樂公司IPO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二級市場的現有影視公司頻繁爆雷,資本對影視股的追捧不會再像以往那麼盲目,甚至是“心生忌憚”。

相較而言,港股市場或許仍是影視娛樂公司IPO的第一目的地,如吳奇隆劉詩詩夫婦的稻草熊娛樂、“鹿晗專屬”唱片公司風華秋實、投資了《紅海行動》的耳東影業等還是選擇赴港上市。

記者 吳鳴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73 字。

轉載請註明: 燦星文化IPO被否!影視公司上市還是“老大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