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資本白波:碳中和是一場持久戰 考驗長期投資的信心和耐心
在幾年前,很少有人知道碳中和,甚至都沒聽説過,與今天的備受關注形成鮮明對比。
如今,當中國從頂層設計出發,明確提出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時,從部委到智庫,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再到金融機構,紛紛展開了一場圍繞碳中和的大討論。碳中和,好像從來沒有離生活如此之近。
當許多投資機構開始摩拳擦掌,先行者綠動資本已然蓄力揚帆。這家從成立之初就專注綠色影響力投資的機構,是如何看待這場碳中和的熱潮,又有哪些謀篇佈局呢?
以下為綠動資本董事長兼CEO白波的分享:
2021年春天,碳中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令人十分振奮。
實際上,中國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踐行者,長期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並採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市場卻一直存在某些偏見,認為綠色不是一門好生意。
綠動資本2016年成立。彼時央行等七部委剛剛印發《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剛剛出台,綠色基金尚未有成熟的運作模式,市場化影響力投資更是鳳毛麟角。但是,我們堅信綠色發展、碳中和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綠色投資也必然大有可為。
在各方關懷下,我們懷着雄心壯志,開始探索一條市場化的綠色影響力投資之路。我們想要通過資本的力量,促進中國綠色轉型和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轉眼間,五年彈指而過,我們付出了艱苦努力,不僅凝結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夥伴,獲得了不錯的業績,也用實踐錘鍊出了一支強有力的團隊和一套綠色影響力投資的“真經”。
在綠動資本,綠色影響力投資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出發點,從一開始邊寫入了公司DNA,融入了基金募投管退的全流程之中。這是我們跟市場上許多VC/PE機構的區別。為什麼這樣説呢?
大家知道,作為資產管理機構,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是立身之本。為此,我們在一開始募資之時,便明確了基金的定位,與基金各有限合夥人達成共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得以有足夠的底氣,有所為,有所不為。甚至去做一些看起來多餘的工作——比如,設立綠色技術研究院、開發一套綠色評估體系、追求每筆投資在財務回報的同時也伴有可量化的綠色效益……
在投資端,也是同樣的。我們不僅看行業、看發展格局、看企業成長,更看重每個項目是否和基金戰略匹配,看我們能否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看企業對於綠色發展和碳中和的認可。
在綠動資本的投資報告中,除了常規的分析,我們還專門有一部分是對於企業綠色技術的評估。投資團隊和技術研究院的同事們一起,不僅要分析企業現在運營管理的情況,還要預測未來5-10年可以產生多少可量化的碳排放的減少或者污染物的減少。在投資後,除了關注企業運營的KPI,碳排放、能效水平、污染物排放等環境指標,也納入到投後服務當中,我們也積極輔助和鼓勵企業成為行業綠色轉型的標杆。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經過近五年的考驗,綠動資本的核心能力逐漸沉澱。在已有的投資組合中,我們基金每億元人民幣投資可撬動節約能源用量1200吉瓦時,減少碳排放50萬噸,減少樹木砍伐260萬棵,減少廢物排放70萬噸,有着顯著的綠色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中油資本、三峽資本、華能國際開發、中科院控股、中航信託、湖南財信、工商銀行、鞍鋼、建信信託、遠景能源、天合光能等產業龍頭和金融資本也成為我們最堅定的合夥人。
新的五年規劃為大家指明瞭發展方向。我們綠動資本這個“小家”也在積極謀篇佈局。碳中和的市場空間很大,根據中國投資協會的初步測算,到2050年間,將有70萬億元左右的基礎設施投資被直接或間接地撬動。再加上高端產業投資和民生保障類投資,總體規模也許是百萬億級的。在浩瀚之中,哪些領域在我們的能力邊界之內,哪些領域更適合我們參與,一直是我們思考和討論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工業領域向來是碳排放的大户,這也恰好是綠動資本有着長期積累和認知的地方。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陸續在先進製造、交通出行、環保服務和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深耕細作,促進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春節之前,我們又剛剛完成了杜邦清潔技術公司的收購協議的簽署,也是希望杜邦清潔技術提供的一整套先進技術可以極大幫助我們緩解環境問題,減少碳和其他有害氣體排放,並且提升終端產品的品質和性能。
為了進一步系統性地在工業和先進製造業領域佈局,春節之後我們又啓動了碳中和和新材料基金的募集,目前已經得到多家合作伙伴的積極響應。大家都知道,新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防安全的物質基礎。一代材料決定一代技術,技術的發展首先是材料的發展。綠動資本雖然已經通過中美綠色一期基金在新材料領域有所投資,但我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行業裏,綠動資本可以專注哪些賽道,如何系統性佈局。經過兩年多的調研,我們在去年明確了幾大細分賽道,打通了幾個關鍵環節,又做了一些較為深入的研究。面向新材料領域的投資將是綠動資本未來幾年重點方向。
碳中和不是一個口號,更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行動指南。在碳中和目標下,經濟發展的動力將更多由資源利用效率更高、能源消耗更少、對環境影響更小以及成本結構更優的產業體系來支撐。這也就意味着,碳中和將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和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加速落後產能的出清,推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又是一場升級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且持續時間更長,波及範圍更廣。
碳中和是一場持久戰,考驗的是長期投資的眼光、信心和耐心。當前碳中和火了,反應了一種市場共識。但更重要的是共識之後,我們還需要專注投入和持久努力。包括政策的完善、細則的落地、資本的投入、技術的創新、產業的進步,以及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
青山常在、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