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生物醫藥新藍海:今年已有31家生物藥企科創板成功上市,2020年上市34家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財經

(健康時報譚琪欣)健康時報記者根據上交所科創板官網發佈的數據統計發現,截至10月4日,今年已有31家生物醫藥科技企業成功上市,15家生物醫藥科技企業IPO終止。

資料圖片,曹子豪供圖。

事實上,繼港交所之後,科創板正在成為新興的生物醫藥藍海。開板兩年,科創板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的上市節奏逐漸加快,根據上交所科創板官網數據顯示,2019年上市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有16家,2020年上市34家,2021年1月至今,上市的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已達31家。

回顧2019年7月22日,正值滬深兩市震盪回落,而科創板開市鑼聲正式敲響,首批25家企業在科創板正式掛牌交易,其中就包括了2家生物醫藥科技企業,當天收盤時,25只科創板股票平均漲幅達140%,成交額合計逾480億元。

科創板為必須歷經漫長研發週期的生物藥企提供了機遇,其中,就有 “明星疫苗股”康希諾生物。2021年新冠疫苗上市,康希諾實現了自2009年成立以來,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扭虧為盈”,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22億元,同比增加49532.59%至54495.85%;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9-10.5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同年,康希諾的市值已經超過1000億元。而就在一年之前的8 月 13 日,康希諾生物初登陸科創板時,其尚未實現盈利,且虧損額度連年擴大,財報顯示,2017年~2020年,康希諾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為-6445萬元、-1.38億元、-1.57億元以及-3.97億元。

另一方面,9月以來,已有3單科創板生物藥企IPO被否。9月22日,上交所科創板官網顯示,海和藥物的科創板IPO被正式終止,否決決議的背後是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對該藥企科創能力的憂慮。根據此前9月17日上交委發佈的公告內容,海和藥物未能準確披露其對授權引進或合作開發的核心產品是否獨立自主進行過實質性改進,對合作方是否構成技術依賴等。

藥企招股書顯示,在中科院院士丁健的帶領下,海和藥物共計已開拓了19個研發管線,不過,除HH3806項目外,均為License-in模式引進,即通過向藥物授權方支付一定的首付款、里程碑費用等,以換取該產品在特定地區研發、生產和銷售授權。

另一家生物藥企吉凱基因IPO被否的背後原因與海和藥物頗有相似之處。9月22日,上交所發佈《2021年第7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顯示吉凱基因首發未通過,公告中顯示,公司沒有充分披露其核心技術是否具有先進性、相關業務的成長性和潛在市場空間及對持續經營能力的影響。

4月16日,中國證監會修訂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對科創板申報項目提出了“4+5”的要求,科創板的“科創屬性”被進一步強調。根據評價指引,科創板發行人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項基本條件:一是最近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二是研發人員佔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三是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四是最近三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

如不滿足以上基本要求,那麼達到包括“核心技術經國家主管部門認定具有國際領先、引領作用或者對於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等在內“五項例外條件”中任意一項,則可豁免對上述四項基本條件的考核。

“當前科創板市場發展出現五大趨勢:更強調“硬科技”、更能體現資產配置特徵、更能體現大國競爭態勢、更有利於一二級市場循環、更接近成熟資本市場。” 9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逖在2021年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上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