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重塑全球經濟,轉型之路要闖哪些難關?

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楊詩涵)低碳正在重塑全球經濟,能源轉型、綠色金融等在其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在近日舉行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共話綠色低碳轉型這一熱點話題。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李新創指出,目前鋼鐵是中國工業重要的“糧食”,也是建設最關鍵的保障。鋼鐵企業積極響應“雙碳”目標,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為例,今年完成約100個企業降碳30%的行動方案,鋼鐵發展和綠色低碳同行。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談到綠色金融的激勵機制時表示,最近中國央行正式宣佈碳減排工具,為國內的主要銀行提供了低成本的資金,用於支持低碳、新能源和節能減排的項目。今年年終中國綠色信貸達到14萬億元人民幣,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

儘管已經取得一些進展,在替代傳統能源、逐步走向無碳新能源體系的過程中,仍有諸多需要克服的困難。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吳森認為,疫情引起的大宗物料上漲帶來全球航運的效率變化,高投入背後技術快速迭代的投資經營風險,以及嚴峻的國際貿易保護引發的系列問題值得關注。

紐約商品交易所理事會主席威廉·普爾普拉(William Purpura)則從更微觀的角度看待能源轉型的阻礙。“有人認為控制排放的成本遠遠超過環保帶來的好處。”威廉提出,如果為了環保需要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人們尤其是貧窮中產羣體的生計會受到影響,這在不同國家間的差異很大。

然而,當可再生能源或儲能佔據較大比重時,系統性變革必然會帶來成本上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峯認為,既然享受着能源轉型的紅利,就要為能源轉型付出相應的代價,對此消費者應做好心理準備。

全球目前對可持續金融的界定標準尚未統一,兩百多套不同規則給定義“綠色債券”帶來困難。馬駿表示,首先要提升可持續金融標準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例如未來制定標準必須遵循六項共同原則,必須要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有正面貢獻,包括改善環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

他進一步稱,要鼓勵國家自願基礎上採用一些共同標準。此外,一些地區應該攜手推動區域標準的制定,比如國際可持續標準委員會制定氣候相關的標準,形成信息披露方面的重要參考基礎。

目前來看,與國際會計跟財務領域的信息披露相比,上述領域還沒有形成國際公認的標準。由於其中一部分屬於附屬性披露,所以企業披露的時往往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選擇性。缺乏標準和共同的語言規則也導致正面的定性披露被充分展示,而一些負面內容則被隱藏,因此披露並不準確。

在中國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看來,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關於可持續發展、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的信息披露準則,是中國發揮經驗的好機會。中國在機制性的改革層面有所建樹,現有六個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還曾在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的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很多嘗試,這些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他呼籲,中國的綠色轉型專家、學者、官員充分重視這個機制成立的重要性,儘快明確國內關於綠色發展轉型可持續以及披露準則,而且要按照類似國際財務和會計準則的標準嚴格要求,爭做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的積極參與者、制定者、貢獻者。(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3 字。

轉載請註明: 低碳重塑全球經濟,轉型之路要闖哪些難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