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港特區政府:想方設法增加土地及公共房屋供應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財經

  香港特區政府:

  想方設法增加土地及公共房屋供應

  居者有其屋,住房問題已困擾香港多年。香港特區政府多次表示,針對住房難題,特區政府正在想方設法增加土地及公共房屋供應。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強調,房屋不是一個簡單的商品,而是穩定社會的重要支柱,特區政府已推出多項新的房屋政策,力求讓不同階層家庭都住有所居。香港社會各界也與特區政府團結一心,積極建言獻策,努力破解土地及房屋供應困局。

  加大公屋比例

  “本屆和上屆政府都把房屋土地放在最優先的政策考量。”林鄭月娥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特區政府在房屋供應上有着很重要的角色,不能因為香港是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社會就置之不理。“要老百姓對這個地方有感情,就必須要讓他安居,安居才能樂業。”

  為讓不同階層家庭都住有所居,特區政府推出了一些房屋新政。林鄭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把新開發土地的70%用於公營住房建設,相比以前有明顯提高。過去5年,香港特區政府累計建成公營住房6.6萬多套,未來建成的公營房屋數量還將增加。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介紹,目前香港有450公頃具發展潛力、沒有發展計劃的棕地(廢棄的工業或商業用地),特區政府規劃署於2019年已檢視了160公頃,物色及公佈了8組可在短、中期作較高密度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羣。調查顯示,這8組棕地羣面積大約36公頃。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已於2020年6月起,陸續對這8組棕地羣展開工程可行性研究。研究預計,現階段這8組棕地羣粗略計算共可建設超過2萬套公營房屋。為應對供應短缺,工程可行性研究會進一步探討能否增加單位供應。

  對於輪候公營住房的家庭和其他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在他們輪到住房前,特區政府承諾3年內提供1.5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並試行為長期輪候公屋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現金津貼,研究為“劏房”實施租務管制等。

  增加土地供應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找地。”林鄭月娥坦言,歸根到底,香港的房屋問題核心是建屋土地不足。要解決住房問題,必須增加土地供應。每一個找地的方法特區政府都不會放過,包括髮展棕地、重建舊區、對工業區做重新規劃等,但最重要的土地供應還是填海。

  黃偉綸介紹,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各項措施增加土地供應。位於大嶼山島的東湧東填海工程於2017年年底展開,計劃將於2030年完成,預期可提供約62100套住房(其中包括44700套公營住房)。

  預計於2032年前落成的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將可提供約71800套住房(其中包括48500套公營住房);預計於2038年前落成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將可提供約61000套住房(其中包括31200套公營住房)。

  2018年,香港特區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大嶼山東部填海1700公頃,建新市鎮,擬提供26萬至40萬個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林鄭月娥表示,這是香港20年來的一項大型土地發展計劃,目前香港立法會已經向特區政府發放研究撥款,將會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不過,黃偉綸表示,特區政府會在土地供應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育之間,努力取得平衡。目前,香港的已建設區(包括市區及新市鎮)僅佔全港土地面積的24%,而餘下土地之中,絕大部分均保留作郊野公園、保育區及其他保育用途。即使在10年後,這一比例仍不會超過30%,特區政府會善用已建設土地,確保可持續發展。

  加快建設進程

  香港社會各界也積極建言獻策,希望香港能儘快解決住房難題。香港團結基金近日公佈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指出,過去20年香港缺乏大型土地發展計劃,土地和住房供應短缺,造成市民“越住越貴”“越住越小”。“明日大嶼願景”將成為改變持份者未來土地及房屋供應預期的關鍵。

  “特區政府要改善土地及房屋供應,除了發展‘明日大嶼’此等十年大計,還要善用現存棕地和遊樂場用地的發展潛力,並積極將閒置土地改建為過渡房屋。”港媒“香港01”表示,希望香港社會能夠凝聚共識,幫助特區政府集思廣益,多管齊下滿足港人的住房需求。

  香港團結基金的報告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要雷厲風行,加快推行所有主要造地計劃,包括新發展區、土地改劃、鐵路上蓋物業、市區重建等,同時精簡現行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行政程序。希望香港社會各界能夠團結一致,支持政府在所有土地及房屋發展項目上積極推進,破解土地及房屋供應困局,使每位市民都可以擁有一個“安樂窩”。

  汪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