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600萬醫療保障,首月僅1元?參與直播並投保就能獲得一台冰箱?搜索保險相關信息後電話便被“打爆”?……急功近利的營銷展業模式,違背保險業運營邏輯的同時,亦有侵害消費者權利、影響保險業形象的風險。
那麼,消費者如何在“陷阱環繞”的保險網絡之間“擦亮眼”防掉坑?保險機構和監管部門又應如何為保險業“激濁揚清”?
貓膩一:虛假宣傳
“戳!最高600萬醫療保障,首月僅1元”“邀請好友投保送紅包”……4月初,李亮(本文人名皆為化名)看到上述激動人心的宣傳語後便通過某保險中介公眾號參加活動。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時至今日依然沒有領到紅包。
李亮説,“邀請兩個好友投保,就能領取20元現金。公眾號後台顯示我已經獲得好友助力,紅包已入賬,但實際上直到活動過期,我都沒有收到錢”。
李亮的遭遇並非孤例。查詢黑貓投訴平台,北京商報記者發現近期不少網友為參與“拉人頭送紅包”活動未有下文而大吐苦水。
■專家拆招:“‘拉人頭投保,好友助力贏紅包’等宣傳稱為病毒式營銷,或者裂變式營銷。”有業內人士解釋。
“若該保險中介給客户20元紅包會涉及違規返傭,不給顯然是涉嫌虛假宣傳。”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這種病毒式營銷對於中介而言能夠較快實現業務擴張,但此例中亦涉嫌違反監管規定和虛假宣傳,會受到監管處罰,也會損害中介機構的市場形象。
此外,有精算師指出,一般來説短險月繳總費用高出年繳費用,所謂“首月1元”看似優惠,實際上是將首月相較後面月份的金額分攤至後續月份中,許多保險營銷過程不對此進行標明強調,容易對消費者形成誤導。在這方面,該精算師建議監管“下狠手整頓”。
對於所謂“拉人頭投保發紅包返現”的活動,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則建議,對於消費者來説,諮詢專業保險代理人買的保險對不對、能不能賠、怎麼賠,提升保險素養,亦是非常重要的事。
貓膩二:違規返傭
“姐,來嗎?今晚我們平台會有一個財險直播,如果當時投保的話,會有大到冰箱小到手機的投保獎勵。” 某保險中介平台工作人員丁宋向北京商報記者發送了觀看直播的邀請。
類似現象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屢見不鮮。投訴人趙呂便表示:“我在某綜合金融平台上看到‘你有66元紅包待領取’的廣告,點進去後發現是‘再投一筆養老金’的宣傳。養老金投保按鈕處,能看到‘66元紅包’的字樣。點擊投保之後,會顯示保費相較原價減少66元。”
■專家拆招:《保險法》規定,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在辦理保險業務活動中不得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
互聯網保險違規返傭行為有何危害?上述人士表示,保險公司的風險暴露具有滯後性,使得定價、承保、投資等活動可能過度樂觀,甚至使得當期經營者期待逃避之後的償付責任。因此,保險市場不能進行過度的價格(費率)競爭,返傭的實質是拉低保險產品的費率,有害於保險市場的健康。
因此,為了整個保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李文中建議,對於消費者來説,買保險應該更看重保險公司的安全性與服務質量,不要貪圖一些眼前利益,配合某些保險公司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的這些額外的支出最終都是要消費者來買單的。”他如是表示。
同時李文中指出,對於監管機關,為了營造良好的保險市場競爭環境,對於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要依法給予嚴厲處罰;對於保險機構,一方面要加強公司內部的合規管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因為考核機制和指標不合理導致相關工作崗位人員的違規行為。
貓膩三:信息被盜
“垃圾郵件太多,導師給我的論文修改郵件都被淹沒了。”大學生邱宋最近十分苦惱——自己在某證券諮詢網站註冊會員後,她的郵箱開始接連不斷收到來自各個險企邀請投保的鏈接。
邱宋説:“我之前為了寫論文蒐集最新數據,註冊了這家諮詢網站的會員,並沒有想着投保。但是那之後,各個保險公司源源不斷給我發來保險推銷郵件,我懷疑它們從網站買來了我的私人信息。”
無獨有偶,家住北京的張陳也認為,自己受到了保險推銷“垃圾信息”的騷擾。他表示:“本來我最近有投保意願,在手機瀏覽器上搜了搜保險諮詢,甚至都沒註冊什麼賬號,也沒填寫任何資料。但是隨後的一兩個月,我的手機便快被保險推銷電話打爆了。”
■專家拆招:“個人隱私信息被保險公司的人直接目睹、內部泄密,叫直接信息泄露。”而徐昱琛指出,對於互聯網保險業務來説,隱性的信息泄露更加防不勝防。他舉例説明:“譬如手機上有cookie記錄瀏覽信息,而瀏覽器在一些社交賬號上有小程序,其授權很多本就要用到手機號。當最近搜索保險信息的數據被記錄並傳輸,大數據分析出用户近期對保險感興趣,保險推銷電話、短信隨之而來。”
大數據無處不在,信息泄露帶來垃圾信息的狀況,顯然很難憑消費者自身力量規避,而“因噎廢食”更不可取。對此,徐昱琛表示,一方面,行業要建立消費者對信息泄露的認知,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要注意諮詢專業人士,提升保險素養,避免被垃圾推銷信息干擾,做出不合自身需求的保險決策。
對於互聯網保險信息安全亂象,銀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部市場分析處處長王磊指出,傳統的保險業務都是在線下進行,保險公司內部的系統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護。現在一些都放在了網上,客户的資金支付以及用户的信息都集中在互聯網系統上,一旦系統被黑客攻擊,可能會導致資金被盜取,用户信息被非法利用的風險。
貓膩四:自動扣費
“我曾經在微信上誤點某險企廣告,但是並不知道自己買了保險。”當徐月收到46.85元的微信保費扣除短信時,她感到很茫然。
徐月當即在微信投訴中投訴了該險企的亂扣費現象,並聯繫了客服。然而很快,客服打來電話,要求徐月撤銷微信扣費投訴。“客服‘威脅’我説,不撤銷投訴,就不給退錢。”對此,徐月回憶道。
北京商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輸入“保險”“投訴”字樣,發現多名消費者投訴“未經本人同意私自扣費”的記錄。
■專家拆招:有保險公司相關人士認為,用户提到的自動續費/私自扣款,是因為用户選擇了月繳方式。其介紹稱:“只有用户簽訂了保險合同並通過第三方支付工具確認授權後,才能每月自動續費、扣費。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直言,險企在這些投訴中扮演的角色並不“純白無辜”。
有資深保險經紀人便指出,消費者投訴保險機構“自動扣費”,一般源於部分互聯網保險機構為了吸引客户流量,設置了極低的投保門檻。然而,保險產品是金融產品,尤其是其中互聯網醫療險等產品每年的費率可能出現波動,後續產生的隱形費用有可能非常高。
“歸根究底,這是急於發展的保險機構和老百姓比較滯後的保險意識觀念之間的矛盾。”該人士認為,產生“亂扣費”方面的投訴,幾乎是必然出現的事情。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消費者需要擦亮眼睛、明辨“靠譜”銷售渠道,不要輕信低費率產品的吸引,而是要考慮保險產品真正的功能和作用,全面、詳細瞭解了某一產品的來龍去脈之後,再選擇投保。“掉坑”之後,消費者或可酌情考慮與保險公司溝通合理維權。
除了消費者需要用保險知識“武裝”自身,李文中亦指出,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時,保險機構應嚴格遵循《關於規範互聯網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可相當大程度避免上述情況出現。同時,保險機構可考慮對消費者交費方式設置二次確認選項,並在第一次確認後彈出窗口,提醒確認的法律後果,並再次提請消費者確認。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