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高昂的天然氣價格正在推動歐洲製造商轉向美國。不少觀察家認為,歐洲能源危機的大贏家是美國經濟。越來越多生產鋼鐵、化肥和其他基本商品的歐洲公司正在將其業務轉移到美國,因為在那裏有更穩定的能源價格。美國近來公佈一系列針對製造業和綠色能源的刺激、支持措施,專門生產化學品、電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公司將從這些政策中受益。與之對應的是,歐洲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和供應鏈中持續存在的問題有可能引發“去工業化”。9月23日,標普全球旗下數據機構IHS Markit公佈的數據顯示,歐元區9月製造業PMI初值由上月49.6降至48.5,創27個月新低。標普全球認為,如果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封鎖的幾個月,歐元區製造業、服務業及綜合PMI已跌至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成本賬逼走歐洲製造業
“美國正在受益於歐洲企業外遷”,德國《商報》25日報道稱,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正在擴大其在北美的業務。華盛頓以廉價能源和低税收吸引德國公司。對於許多公司來説,如果算起成本賬,搬到美國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德國《商報》稱,由於歐洲天然氣使用成本幾乎是美國八倍,北美等地區的供應商正在崛起。同時,由於對天然氣的高需求和激烈的全球競爭,位於歐洲尤其是德國的製造業目前已經限制或關閉了大部分產能。阿姆斯特丹化學公司OCI NV 的首席執行官艾哈邁德·霍什稱,該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宣佈擴建得克薩斯州的一家合成氨工廠。
“在過去14個季度中,我們有11個季度的能源成本在美國是最低的”,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州長凱文·斯蒂特在接受《商報》採訪時這樣説。佐治亞州商務官員也表示:“我們的能源成本低,電網穩定。”許多德國公司正計劃在美國設立或擴展其分支機構,對來自弗吉尼亞州、佐治亞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等美國主要州的數據顯示出越來越多的興趣。僅俄克拉荷馬州就有60多家德國公司跟進,其中包括漢莎航空、阿爾迪、費森尤斯和西門子。該州稱,這些公司在最近的擴張中投資了近3億美元。
在佐治亞州,去年秋天以來,已有多家德國公司在此投資:Aurubis投資3.4億美元建設新的金屬回收廠,赫伯羅特投資1800萬美元建設新的北美總部,勃林格殷格翰投資5700萬美元建設研究中心。
德國的能源成本呈“爆炸式增長”,許多機械製造商寄希望於美國。德國《奧格斯堡彙報》18日報道稱,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2/3的公司希望增加在美國的生產能力。德國汽車產業紛紛加碼建設美國產能。今年6月,大眾汽車在其位於田納西州的查塔努加工廠開設了一個耗資 2200萬美元的電池實驗室。寶馬計劃10月在南卡羅來納州斯巴達堡工廠宣佈對電動車的新投資。
在化工行業方面,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希望在2022年至2026年間在北美投資250億美元,約佔全球投資的15%。特種化學品集團贏創工業在賓夕法尼亞州開設創新中心,投資額超5000萬美元。贏創工業希望與美國政府一起在印第安納州建立一處生產設施,總投資為2.2億美元。同時,德國製藥巨頭拜耳向波士頓的一處新生物技術中心投資1億美元。此外,丹麥珠寶公司Pandora A/S等歐洲企業也宣佈在美國擴張。
“我們的眼前是一片深淵”
德國聯邦政府已經認識到高能源價格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發生永久性變化的危險。“德國面臨重要產業外流的威脅”,德國聯邦政府國務秘書兼總理府首席經濟顧問約爾格·庫基斯稱,鋁、玻璃、陶瓷、水泥和鋼鐵等生產商發現美國的能源價格更便宜。庫基斯承諾:“我們將在救濟方案中採取對策。”
然而現實是歐洲似乎正在經歷能源價格無法逆轉地持續高漲。德國《柏林日報》近日報道稱,美國能源企業目前向歐洲輸送的液化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因為利潤太高了,而且美國國內能源供應足夠。在今年3月,歐盟的天然氣購買成本一度是美國的10倍。即使在現在,現貨市場也好不到哪裏去。
由於高昂的能源價格和迫在眉睫的衰退,德國工業陷入了越來越多的困境。《商報》21日報道稱,許多工業部門現在正在減產,以節省天然氣和電力。這主要影響能源密集型行業:鋼鐵行業減產約5%,化工行業減產8%,化肥行業甚至關閉了德國70%的產能。
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最近暫時關閉了德國的兩家工廠,因為成本過於高昂產品經濟效益差,從國外採購某些初級產品更加划算。幾家德國中型鑄造廠今年已經不得不申請破產。“我們眼前是一片深淵”,德國鋼鐵和金屬加工工業協會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安·維特邁爾警告説。德國衞生紙製造商Hakle本月因能源成本上升而申請破產。
隨着企業報告業務狀況惡化,以及與能源成本飆升相關的價格壓力加劇,歐元區很可能陷入衰退。標普全球公司首席商業經濟學家克里斯·威廉森23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洲PMI初值暗示,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將萎縮0.1%,在截至12月的3個月裏收縮幅度可能會更大,增加該地區陷入衰退的風險。克里斯·威廉森認為,德國正面臨着最嚴峻的形勢,儘管有一些跡象表明供應鏈瓶頸有所緩解,但重點顯然已從供應鏈轉移到能源和生活成本上升,這不僅打擊了需求,在某些情況下還限制了製造業生產和服務業活動。與此同時,能源成本飆升重新點燃了通脹壓力。隨着供應短缺的緩解,通脹壓力在前幾個月曾出現一些降温跡象,但現在正在加劇。
美歐貿易隔閡加劇
“美國和歐盟之間新的貿易戰”,德國《經濟週刊》25日稱,美國總統拜登似乎比他的前任特朗普更寬容,然而在中期選舉到來前,拜登愈發偏向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奉行公開的保護主義政策。由於《通脹削減法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特斯拉希望改變其電池戰略,暫時停止其位於德國格倫海德的電池工廠以從美國的税收優惠中受益。《商報》報道稱,德國勃蘭登堡州經濟部門對美國政府的電動車攻勢持批評態度,《通脹削減法案》導致“歐洲的競爭劣勢”。
拜登的舉動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和歐盟2021年成立的跨大西洋貿易委員會(TTC)有用性的質疑。今年5月,作為TTC的一部分,雙方相互承諾不會設置任何新的貿易壁壘。德國媒體稱,美歐此前關於貿易的聯合聲明似乎承諾將“動盪的特朗普時代”拋在腦後,波音和空中客車的貿易爭端以及鋼鐵關税等糾紛都應該成為過去。然而現在貿易摩擦的數量再次增加。
《經濟週刊》25日還表示,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近日一再向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明確表示,歐洲對《通脹削減法案》感到惱火。一方面,在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的貿易專家認為美國這一“政策工具”明顯違反世貿組織(WTO)規則。另一方面,各方對製造商的補貼也存在各種質疑。歐盟方面有聲音稱,美國似乎是想“挑釁世界其他地方”。“法律已經通過”,一位製造商稱,美國政府不會對此做出任何改變,歐洲製造商對美歐通過政治層面接觸解決分歧的期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