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720億還嫌少?李嘉誠成了英國通脹大贏家

今年以來,李嘉誠一直在拋售英國資產“跑路”。不過最近有一筆交易沒談攏。

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4日消息,由私募巨頭KKR牽頭的財團,原計劃以150億英鎊(約合1203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英國電力網絡。但在收購交易的最後時刻,英國電力網絡的所有者李嘉誠要求提價,最終該交易以失敗告終。

按原先價格計算,如果這筆交易完成,李嘉誠方面本應獲利超720億元人民幣。看來李嘉誠嫌它少了。

據悉,李嘉誠提價的理由是英國通脹大幅上升,匯率也產生了波動。買方人士則認為,李嘉誠方面在簽署協議的前兩天提高了售價,時間短促、價格也不合理,出於成本紀律考慮,他們選擇放棄。

外界認為,英國電力網絡公司擁有壟斷地位,且它抗通脹、抗衰退、抗疫情衝擊,這給了李嘉誠“坐地起價”的資本。在英國,電力等私有化基礎設施資產在面臨通脹時,收益通常會高於成本。此外,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壓力,也有機會讓電力行業資產成為“現金牛”。

賺720億還嫌少?李嘉誠成了英國通脹大贏家
 

外媒報道截圖

資料顯示,英國電力網絡公司(UK Power Networks)是英國最大的配電網絡運營商。它向東南部和東安格利亞地區的830萬户家庭和企業送電,其收入約佔該行業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財年中,該公司實現了17.6億英鎊的收入,以及6.148億英鎊的税前利潤。

2010年,李嘉誠通過旗下的長江基建等機構,以58億英鎊的價格從法國電力公司能源(法國電力公司)收購了這部分資產。按照此前與買方約定的150億英鎊銷售價來計算,李嘉誠一買一賣,倒手一下,就差不多賺了逾90億英鎊(超過720億元人民幣)。 

賺720億還嫌少?李嘉誠成了英國通脹大贏家
 

英國電力網絡公司財報截圖

據《金融時報》消息,知情人士稱,長江基建的決定是英國通脹急劇上升的結果。目前,英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上升至9.1%,達到了1982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匯率變動同樣也是一個因素。協議原計劃在上月簽署,但是在簽訂日的前兩天,李嘉誠方面提高了售價。

買方——由六個成員組成財團認為,新的報價過高。買方財團包括私募巨頭KKR、從事金融業務的麥格理集團、荷蘭養老金投資公司APG、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計劃委員會,以及PSP投資公司。該財團此前曾就購買英國電力網絡公司問題,和李嘉誠方面展開了談判。

對於臨時提價,買方顯得難以接受。

據報道,一位接近競購的知情人士表示:“在進行了一年的盡職調查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他們改變了價格,這是不尋常的。賣家的價格預期發生了巨大(massively)變化,因此我們執行了成本紀律(cost discipline),並選擇離開。”

今年以來李嘉誠忙於出售英國資產。但面對電力公司資產,他又為何臨時坐地起價?

“英國私有化的基礎設施資產(包括電力、天然氣和供水網絡等)受益於不斷上升的通脹水平,因為它們的回報率由監管機構決定,並與CPI(通脹指數)或RPI(零售物價指數)掛鈎。”英國《金融時報》認為,由於電力網絡公司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其收益通常超過員工、維修和材料等通脹上升所帶來的成本。

這即是説,英國電力網絡公司其實是抗通脹的資產。《金融時報》文章同時提到,作為英國六大配電公司之一,英國電網公司擁有壟斷(monopoly)市場地位。這也會提高其實際控制人的“安全感”。

 

賺720億還嫌少?李嘉誠成了英國通脹大贏家

英國電網公司等6家企業長期包攬了本土配電業務 劍橋經濟學工作論文2018年截圖 

報道指出,能源消耗本來就是剛需,再加上俄烏戰爭推高能源價格,英國電網公司的收入正在增加。需求面仍然強勁,即使休閒娛樂和零售行業遭受了重創,電力基礎設施資產,也顯示出它相對抗衰退、抗新冠疫情影響的特點。

在業界看來,這意味着英國電網公司等資產,目前其實處於賣方市場。

諮研公司伯克利研究集團的董事總經理吉布森(Colm Gibson)表示,儘管英國政府威脅要對油氣公司和發電企業等部門徵收暴利税,但投資者對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興趣可能仍將保持強勁。“由於公用事業的資產價值和收入來源都與通脹掛鈎,並且得到監管擔保的支持,這些行業被投資者視為避風港……考慮到當前的通脹前景,情況尤其如此。”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9 字。

轉載請註明: 賺720億還嫌少?李嘉誠成了英國通脹大贏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