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陸離
監製丨闌夕
在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時間的玫瑰”,指的是投資一家企業,是要跟着企業一起成長,就好像看到一朵時間的玫瑰在不斷綻放。
但他老人家沒説的是,玫瑰綻放之後會凋零。
就像企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既有歷程中的波折坎坷,也有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這就是所謂企業能否穿越時間週期的考驗。
畢竟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真正成為百年企業。在我國,只有6%的企業能夠活過10年。
近兩年裏,眾多企業、企業家們對“週期”這個概念的感觸和理解想必也更深了一層。
受中美摩擦、疫情起伏、全球經濟下行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國內互聯網科技領域企業的擴張遭遇急剎車,轉向大範圍收縮已經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
據統計,在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的此前半年時間裏,包括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美團等在內的12家互聯網巨頭,總離職人數達21.68萬人。
在這一切背後,正是那個擺在所有企業、企業家面前的重要問題:當寒冬來臨,如何才能更好地穿越週期,迎來新的春天?
度過大環境週期:殺不死你的,會讓你變得更強大在經濟學中,“經濟週期”理論存在短、中、長三種波動。
即2~4年為一個週期的基欽週期、10年左右為一個週期的朱格拉週期和50~60年為一個週期的康波週期。
它們分別代表着經濟運行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現象,也均由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4個階段組成,但每個階段也很少會是純粹的上行或下行,波動發展仍是常態。
△ 經濟週期簡易示意圖
比如2020年,全球經濟規模增幅為-3.1%,創下了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年度記錄,到2021年,卻有了全球經濟猛增6.1%的強勁反彈。
即使如此,學界依舊憂心忡忡,認為全球經濟復甦情況並不容樂觀。
拋開這些學術層面的探討,落於實際情況中看,當前國內科技互聯網企業所處的,正是從繁榮趨向衰退的一個大環境週期。
以下幾大問題已經浮出水面,成為困擾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的痛點:核心科技被“卡脖子”、業務驟然轉向收縮和營收盈利狀態不樂觀。
而就在兩週前,《極客公園》發起前沿思考論壇,集結80位中國互聯網科技圈企業家,共同探討企業如何更好地穿越週期。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受邀參與對談,講述了TCL誕生髮展40多年曆程中的諸多“關鍵時刻”,以此幫助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在應對經濟大環境週期不利時,能找到更多“錨點”。
△ 李東生在極客公園“前沿思考論壇”對談
其一,核心科技被“卡脖子”。無論是華為被迫拆分消費端業務,還是阿里在雲計算行業與亞馬遜角力,亦或是我國諸多發力AI科技的大小企業,都和這一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要明確的是,掌握核心科技是重中之重,是科技互聯網企業的生命線。
在推動科研創新產品落地方面,有必要堅持不動搖,這是幫助互聯網科技企業能夠真正通往未來的那張門票。
李東生掌舵下的TCL早早意識到了,掌握彩電上游顯示屏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彼時三星、LG兩大韓國巨頭掌握這項能力,國內彩電產業顯示屏都高度依賴進口,利潤大頭逐漸被這些上游海外供應商切走。
因此在2009年,TCL斥巨資建立華星光電,向產業鏈上游挺進。
一方面這幫助TCL打破了日韓在半導體面板製造領域的長期壟斷,如今TCL華星不僅與國內華為、小米、vivo、OPPO等企業達成合作,還實現了反向輸出,成為了三星的手機、電腦等產品的供應商。
△ 美國賣場裏的TCL電視
另一方面也為其帶來了豐厚回報。
2021年,TCL華星實現營收801億,同比增長71%,再創新高,保持從投產開始至今未出現年度虧損的全球行業記錄,也讓TCL牢牢掌握着行業競爭的主動優勢。
其二,業務驟然轉向收縮。很多企業諱談業務收縮,認為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彷彿企業收縮就是一件徹頭徹尾的負面新聞。
事實上,有序收縮可以和“慢就是快”劃上等號。
在外部經濟大環境週期不利的情況下,企業有序收縮是積蓄力量,更是撇除泡沫。所謂下蹲是為了蹦得更高。
同樣以TCL為例,在國內企業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在營收到達1000億左右時,遭遇增長乏力,長時間難以突破的現象,這在業內被稱為是“千億魔咒”。
而TCL去年整體營收已經突破2500億元,又是如何破局的?
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TCL在2017~2019年的3年時間裏,主動進行業務瘦身,先後裁撤、拆分、出售了100多家非戰略核心業務組織,其中不乏早期發展迅速或處於盈利狀態的業務。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TCL得以聚焦核心終端業務和半導體業務,整個公司的經營戰略、理念、結構、效率、效益都獲得了巨大提升,可以説是切換到了一條新的快速發展軌道,一舉打破“千億魔咒”。
其三,營收盈利狀態不樂觀。從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財報看,2021財年營收增速幾乎都創下近年來新低。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22年1-2月份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運行情況》統計,今年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共實現業務收入2223億元,增速同比回落16.1%,共實現利潤總額135億元,同比下降7.4%。
△ 工信部:2022年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互聯網企業增速回落
隱藏在這些表象下的是,互聯網科技領域的不少細分行業,國內市場都已經是紅海競爭態勢,比如智能手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紅海領域。
而經濟大環境的不利加劇了競爭激烈程度,企業在收縮的同時也可以考慮有序擴張,開拓其他具備潛力的市場空間。
比如在下沉市場就有着更多機會,亦或是進軍海外市場謀求全球化,也是企業從大到強的必經之路。
一言以蔽之,寒冬是挑戰也是機遇。
牢牢把握核心競爭力,有序收縮剪除枯枝爛葉,有序擴張在潛力市場積蓄力量,活下來的企業將變得更強大。
穿越產業和企業週期:預判、果敢、準備加上一點運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找風口”成了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的路徑依賴。
面對大環境的不利時,很多企業總是會追問,下一個風口在哪?彷彿有了風口,自己就能再度飛上天。
其實這個問題的意義已經不大。
要知道,企業發展需要面對的不只是大環境週期,還有產業生命週期和企業生命週期。
前者意味着,企業在不同的時間階段做同一件事,獲利模型可能是天壤之別,後者更點明瞭企業主營業務不可能長盛不衰,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是所有有志於基業長青的企業的“命中註定”。
一時風口,無法幫助企業穿越產業和企業生命週期。
也正因為企業與產業的興衰息息相關,所以這兩大週期很多時候都需要放在一起探討才更清晰。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合併——究竟什麼樣的企業,才能穿越伊查克·愛迪思筆下12年一個循環的“生命週期”?
△ 企業生命週期
在這方面,有着40多年發展歷程的TCL實質上已經多次完成穿越週期,以其為樣本同樣能帶來諸多啓示。
企業穿越週期的一個重要方法論——甚至可以説是唯一方法論——在於不斷確立第二增長曲線。
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認為,“企業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並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以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消耗。如果能這樣,企業永續增長的願景就能實現。”
這首先對企業的戰略預判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一方面,企業要對主營業務的增長見頂和第二增長曲線的新方向有前瞻視野,不能盲目自大,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2010年前後,TCL彩電業務持續處於全球前列,但其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預判到了這一領域的增長逼近天花板,也確定了向產業上游轉型變革的方向。
另一方面,很少有人意識到,企業還需要變革和經營過程中可能遭遇的不確定性,有所預判。
TCL在2017~2019年進行的大刀闊斧變革中,就預判到僅依託企業內部力量,不足以全面支撐變革推進,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TCL積極引入了頂級外部諮詢機構,藉助第三方專業機構能力,完善指定變革方案,促成了變革大獲成功。
△ TCL波蘭工廠
再比如,企業經營中往往需要通過銀行借貸來進行資金流轉,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是銀行決定發放貸款的硬性指標。不少企業日常習慣了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在需要業務變革時,一旦遭遇現金流問題,又拿不到銀行貸款,就會滿盤皆輸。
在這方面,TCL有着銀行授信使用率不能高於70%的內部紅線,留下了充足的“預備隊”或者説彈性資源,這為其防範風險、快速應變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間。
其次,企業要有自我革命的果敢態度。
貝佐斯説,人們大多關心變化,認為機會存在於變化當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存在變化中的那些不變,當你確信有哪些東西是不會發生變化之後,就值得把所有的籌碼都賭上去。
隨着主營業務增長見頂,越早找到第二增長曲線,企業就能越早轉入新的上行週期。
但產業發展在變化,企業發展也在變化,當一家企業找到了變化之中的不變,能否押上一切搏未來?
這就是果敢態度的意義所在。
TCL在2009年建立TCL華星時投資245 億元,這是當時TCL的近乎全部身家。
△ TCL華星大樓
而半導體顯示作為高新科技產業,是典型的“三高”——高投入、高科技、高風險。進入這一產業投資大、週期長、資產重,對企業整體競爭力要求很高,一着不慎,拿出全部身家的TCL面臨的可是滅頂之災。
更不用説,在此後10幾年裏TCL華星的技術研發、產線擴建等方面陸續投入超過2600億。
再次,企業要為變革做好充分準備。
“做好準備”與“果敢態度”其實是一體兩面。如果企業只有果敢,缺乏準備,就很容易出現選錯方向,跑得越快,錯得越遠。反之如果企業做好了準備,卻沒有果敢態度,那也只會白白錯過機遇。
TCL建立華星之前,就在兩方面做好了準備。
一方面,TCL明確了上游產業的兩個核心部件分別是芯片和顯示,其中顯示佔電視機產品結構的比例更大,價值也更大,投入的資源和難度相對芯片較少,所以選擇押注半導體顯示。這本質上是對整個產業鏈的研究和洞察。
另一方面,TCL從2007年開始自建液晶模組工廠,積累運作經驗和技術能力。近3年的試錯和積累,為其能夠在半導體顯示產業快速打開局面奠定了基礎。
△TCL亮相2019年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運氣是促成成功的催化劑。
在經典商戰劇《大時代》中,男主方展博最後絕地翻盤,就是因為賭對了一手“停戰”的利好消息。
很多企業、企業家都不太會承認,成功有的時候還需要一點運氣。
在這方面,李東生反而非常坦誠。他直言,TCL建立華星投資顯示面板產業時,既有對產業上游的預判和感覺,也有一點運氣成分——2012年TCL華星正式投產,恰逢國內推動家電下鄉活動,市場需求暴漲,TCL華星甫一入場就能快速完成上量爬坡。
自助者,天助之。
歸根結底,產業的興衰和企業的興衰強相關。但無論身處哪個行業,企業都需要夯實自己的主營業務,在此基礎上居安思危,把目光放在長遠未來,做好隨時自我革新的準備,也敢於進行革新走出舒適區,這是能不斷締造“第二增長曲線”,穿越企業生命與產業週期的必備要素。
從企業到員工,“人”的進步帶來組織的進步其實,企業是人的集合體,企業的走勢往往離不開“人”心所向,企業穿越前述三個週期更與“人”所能發揮的能量息息相關。
這其中既有企業家作為掌舵者,對企業價值文化、組織架構、發展方向等方面的把控和影響,也有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決定着企業所能達到的高度。
△ 李東生在極客公園“前沿思考論壇”對談
正如李東生所説:“企業家首先意味着要擔責,要成為企業的發動機,不斷為企業發展輸送正能量。其次,企業家像一個船長,要看清方向,把握戰略機遇,帶領企業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最後,企業家也是一個領袖,能凝聚團隊的精神和力量,大家願意跟着走。”
不難看出,外部環境越是不利,企業家精神就越重要。
或者説,企業家要引領企業前進,要明確發展方向,更要凝聚團隊的力量。這種內生力,是企業對抗下行週期最重要的能量。
企業家精神的另一個層面在於對人才的重視。
其實,企業組織存在的一個意義是“與傑出的人一起做有挑戰性的事情”,任正非則曾表示“讓聽得見炮火聲的人做決策。”
這都是在説重視人才的重要性。
李東生掌舵下的TCL也是如此。10多年來,通過“鷹”系列人才培養項目,為員工提供各種技能培訓和今生計劃,覆蓋從剛入職大學生、一線項目經理、中層管理人員到高管,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鍛鍊培養優秀人才。
同時,TCL會根據當年經營情況提取激勵包,用股票、期權或限制性股票等各種方式與核心人羣做綁定,不斷調優激勵機制,將資源向貢獻者傾斜,讓多勞者多得。
用李東生的話説,“優秀人才成就卓越組織。積極進取敢於擔責、能夠創新解決問題、有團隊精神的員工,是企業發展的財富。”
用眾力,則無敵,用眾智,則無畏。
這也是為什麼説,“人”的進步可以帶來組織的進步,重視人才,讓人才價值最大化,是支撐企業穿越週期不可或缺的一塊板圖。
時至今日,我國正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週期、產業週期和企業生命週期都在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TCL多次穿越週期的故事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包括科技互聯網領域在內的國內眾多行業企業,都有必要積極迎接挑戰,嘗試抓住機遇,在這可能是新一輪的大洗牌階段中笑到最後。
正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變革者精神才更加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