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金公司
焦點討論:從近期數據看美國需求外溢
5月以來,美國需求較快修復,不僅拉動其本國生產,也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溢出;而其疫情控制較差導致的生產恢復較慢,則強化了這一溢出效應。從截至9月數據看,這一溢出效果還在延續甚至略有擴大。向前看,我們預計4季度美國消費需求修復有望延續,雖然節奏可能因財政救助減少、大選不確定性、以及疫情反覆而緩一緩。這一背景下,我們預計近期美國需求修復還將令全球生產受益:
1. 美國9月消費繼續較快增長:電商、地產產業鏈、汽車亮眼。最新公佈數據顯示,美國9月零售銷售環比1.9%,顯著好於市場預期的0.8%,同比增速達到5.4%。其中較重要的推動力包括:1)線上銷售繼續強勁,同比增速達23.8%;2)地產“後周期”及“宅經濟”的建築裝修、家裝家電不錯。這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後美國地產銷售反彈較快,另一方面是因為居民居家時間變長,相應添置居家用品,改善居住環境;3)對低利率較為敏感的耐用品繼續較快增長,特別是汽車銷售9月同比10.9%。
2. 但9月生產恢復依然偏慢,工業生產同比-8.0%。相比消費的較快復甦,美國的工業生產恢復一直偏慢,主要是因為其疫情控制較差。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8.0%,相比上月的-7.2%甚至略有回落。9月製造業產能利用率70.5%,雖然相比4月的60.1%明顯恢復,但也依然顯著低於2月的75.2%。
3. 美國需求向全球溢出:3月以來的6個月,累計商品貿易赤字達4451億美元。美國需求恢復較快、但生產恢復較慢背景下,其需求對外溢出效應顯著,體現為其貿易赤字不斷擴大。最新8月的商品貿易赤字為831億美元,相比2月時期的589億美元擴大40%。加總其3~8月商品貿易赤字,規模達4451億美元。
4. 美國通脹繼續温和,可能部分得益於全球生產輔助滿足其需求。美國消費需求恢復較快,推動其通脹自6月觸及1.2%這一低點後逐步反彈,與中國的核心通脹持續走弱顯然不同。不過,中國等國家的生產恢復較快,可能部分緩解了美國產能短缺,也緩解了其物價上漲壓力。截至9月,美國核心CPI同比1.7%,依然低於疫情前的2.3%。
5. 綜合看,我們認為美國4季度消費有望繼續修復趨勢,但節奏可能稍有緩和。一方面,支撐因素有望延續甚至增強。此前支持消費因素如地產銷售的反彈、低利率對耐用品消費的支撐等有望延續。美國勞動力市場也在繼續修復,從而居民收入的內生動能繼續增強、對財政救助依賴度下降。並且,此前發放的財政救助,尚有部分並未花完,而是被居民儲蓄起來。但另一方面,近期也有部分逆風因素。包括財政救助遲遲不能通過,大選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可能影響消費者信心和金融市場穩定、以及美國疫情進入“第三波”等。
6. 近期美國需求有望繼續向全球溢出。在美國疫情進入“第三波”背景下,我們預計其產能修復將依然偏慢;這意味着,近期其需求依然將向全球明顯溢出,貿易赤字可能保持在較大水平。
上週回顧:海外宏觀數據、經濟政策與主要事件
全球疫情:歐洲疫情“二次”反彈繼續,美國進入“第三波”,新興市場邊際緩解。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0月18日中午12點,全球新冠疫情累計確診39,735,532人。上週的邊際變化包括:1)歐洲疫情繼續加劇,引發更多封鎖。近期法國、英國日新增繼續上升,最新(10月18日)日新增確診分別達到3.2萬人和1.6萬人;另外,此前新增較少的意大利和德國也反彈較快,日新增分別達到1.1萬人和5600人左右。相應地,各國正在逐步增加更多封鎖措施,尤其是意大利。不過我們繼續強調,如果美國7月二次反彈中局部封鎖即可控制住疫情的經驗是可信的,那麼對歐洲其他地區的疫情,我們也可以預期,經過一段時期局部封鎖後,各地的疫情也將重新回落,而大規模失控概率則較小。;2)美國進入“第三波”。其日新增回升至5.5萬人左右;3)新興市場壓力邊際緩解。當前焦點依然在印度,其疫情已經在逐步回落,日新增確診人數,在9月中達到9.3萬人左右後趨勢性回落,最新為6.3萬人左右。我們繼續強調,在沒有疫苗或者特效藥之前,全球疫情的不斷反覆難以避免;但對此的擔憂也不宜過度。我們也再次強調,此次疫情各國重症率和死亡率並不高,與第一次大不相同,且老年人也增強了自身防護,因而政府採取的封鎖措施也相對有限;另外,疫情反彈對居民出行的影響似乎有限。對於經濟而言,歐美4季度經濟修復速度不可避免將受到一定的拖累而節奏“緩一緩”,但再度大幅下滑概率較小。
本週關注:政策、數據與事件
經濟數據:週五G4(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將公佈10月Markit PMI初值。市場預期美國製造業PMI初值53.5,前值53.2;預期歐元區製造業PMI初值53.0,前值53.7;預期英國製造業PMI初值53.8,前值56.5。
重大事件:10月22日,美國將舉行大選第三輪總統辯論。這將是11月3日最終投票日前的少數可能影響較大的時間點,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