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年的營養市場,β-煙酰胺的存在,似乎已經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有人説,這是人類對衰老認知的一大進步,也有人説,這不過是資本醖釀已久的一場好戲。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它的2020年成績單已經足夠亮眼:7月上旬,上市公司今達微宣佈入局後,兩週內拿下8個漲停,市值漲幅逾100億,資本市場隨即形成了專門板塊。京東今年的營養保健品類店鋪銷售第一、單品銷售第一,也再度由GeneHarbor獲得,累計售出40萬單。
業內分析認為,這或許是營養市場走向"衰老"主題時代的信號。不過,在這個信號正式打響之前,或許仍有幾個問題需要解答:
1. 所謂“青春之泉”,科學依據何在?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得了解β-煙酰胺究竟是什麼。
據科研期刊《Cell Metabolism》綜述資料,這種物質類屬維生素衍生物,也稱Nnm或GeNAD+。1906年,英生物化學家Arthur Harden在酵母細胞複製實驗中發現了這種物質。此後,Otto Warburg、Jack Preiss等科學家也陸續發現,其在細胞內參與上千種物質轉化。
而這種物質和“衰老”產生交集,要得益於2013年哈佛Paul F. Glenn生物學中心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裏,設計生存時間只剩下2個月的動物,生存時間延長到了4.6個月,包括肌肉功能、毛髮色澤、視力等多個方面趨向年輕水平。Paul F.研究院辛克萊爾曾表示,“這約等於人類年輕了14歲左右。”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種物質在學界逐漸有了“青春之泉”的戲稱。
“青春之泉”的故事,來自於希臘歷史學家Callis彙編的《亞歷山大傳奇》,描述了亞歷山大闖過無盡荒原,尋找"生命之泉"的故事。在故事中,人們左腳踏入泉水時還是垂垂老矣的病弱,右腳邁出時已經是年輕人。
不過,動物研究無法取代人類研究,小動物的青春也不能和人類的青春等價。2013年後,學界開始了臨牀試驗。如東京大學、斯坦福大學、復旦大學等陸續有成果產出,但研究深度多止步於Ⅰ期無害性測試。直到最近,由東京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野田醫學、基因港生物等聯合進行的人類臨牀實驗結果出爐,才算填補了空白。
據NHK報道,這項跟蹤調查了一組57-78歲、認知能力有所降低的老年人羣,在3個月時間裏,每天早餐後攝入0.5毫克相關物質,結果顯示“在生理年齡、抗酸化、身體壓力等方面發生正面變化的同時,沒有發現其副作用。”
這些實驗數據能作為科學依據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業內保守人士認為,僅憑現有的數據量還無法得出結論。不過,數據顯示,目前這一市場消費人羣預計已超10萬。
2. 成本居高,市場只針對“富豪”?2014年的《Boston Post》上,辛克萊爾向世人透露了Paul F. Glenn生物學中心的野心:
利用β-煙酰胺這棵“搖錢樹”,他們可以收穫源源不斷地投資,並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探索出人類生命的深層機理。
在這個前提下,辛克萊爾和東西海岸的富豪們取得了頻繁的聯繫:“每天我們收到各界人士的來電,有些人打算‘親身嘗試’,也有人準備好資金想要分一塊蛋糕。”不到3年時間,Paul F. Glenn生物學中心就受到了數億美元的投資,儼然成為衰老學界的研究中心。
不過,即使得到了大量研究投入,這一物質的生產成本每克仍逾2萬刀,這使得消費人羣相對狹窄。用户畫像顯示,目前有近八成購買力來自中老年富人,2、3線城市消費比例雖有所增長,佔比卻依然不足20%。
這種情況或許不是業內願意見到的,一方面,不少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多次公開表示,“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技術,應該為多數人所用”。另一方面,受國際公共衞生事件影響,今年上半年起,老而不衰已經成為關鍵需求點,開拓一般性市場的時機正好。比如基因港生物,就在8月份投產了餘姚萊孚斯本工廠。其京東區負責人許某表示,“全線降價(降1/4)後,2、3線消費者比例均有所增長。”
業內保守人士分析,雖然β-煙酰胺的適用人羣正在由富豪羣體,逐漸轉變為廣大中產羣體。但短期來看,潛在消費人羣狹窄的狀況依然存在。要想達成“人人都能用一杯奶茶的價格承擔”的目標,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技術積累。
3. 亂象疊生,新興市場何時約束?隨着“蛋糕”越做越大,亂象也隨之而來。在科研支持和市場定位之後,如何應對日益紛繁的市場亂象,成了許多業內企業需要考慮的一大問題。
今年7月,瑞士私人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β-煙酰胺領域,無資質商家海量刷單、無授權商家以次充好、售後維權難現象等廣泛存在。除基因港生物外,同時獲得FDA-GRAS、JEFR、SGS等檢測機構認可的企業寥寥無幾。此前,某業內企業還因為不實宣傳受到FDA警告,勒令其在48小時內進行更正。
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健康服務領域將接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作為這一市場的新興力量,β-煙酰胺產業的進一步規範與約束迫在眉睫。
今年9月,市場研究機構P&S Intelligence分析文章認為,2030年長壽經濟將從2019年的1915億美元將增長到4214億美元。新技術領域的眾企業、院所,能否應對好上述三個問題,發揮其自身價值?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