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導讀:近年來全球多邊經濟體制受到很大損害,國際農業合作也被單邊主義所裹挾。在此形勢下,全球農產品市場格局、產品形態、技術要求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淨進口國,“十四五”期間農業合作也需要做出調整。中國應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為全球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器;同時探索更多的農業國際合作方式方法,提高合作水平。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隨着農業國際合作基礎發生巨大變化,未來五年,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開啓新篇章。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從農產品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並在2012年以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淨進口國。由於農產品進口增長迅猛,中國老百姓一度誤認為“國內糧食不夠吃”“糧食安全有問題”。對於農產品進口增長過快,其背景是經濟快速發展、收入快速提高。

美國之所以在歷史上一度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並不是因為美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有問題,而是美國收入水平高,市場空間大。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產品貿易額從2016年1846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2468億美元,年均增長6%,其中農產品出口額從730億美元增長到760億美元,農產品進口額從1116億美元增長到1708億美元。由此可見,過去5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增長主要在進口。這一趨勢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保持,並最終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畢竟中國農產品市場也將面臨消費飽和。

從國際來看,過去幾年中,全球多邊經濟體制受到很大損害,農產品貿易更是被國際關係和單邊主義所裹挾,令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深受其害。不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在多數國家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球農產品貿易日益從正常的經濟活動演變為政治角逐。

為了充分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業合作需要做出必要調整。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圖片來源:新華社

//目標更高//

從傳統的農業國際合作開展情況來看,促進農產品貿易、提高農業雙向投資、增進農業科技合作和人員往來都是基本工作,其定位主要在於保障國內重要農產品供應、促進友好交流、履行國際責任。隨着中國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中的作用不斷提升,以及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髮展,農業國際合作將有更高的目標。

在更好地保障國內重要農產品供應的同時,中國應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穩定全球農產品貿易,成為全球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後,部分國家採取農產品出口管制措施,美國、巴西等國農產品出口則面臨更大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都採取了更為開放包容的態度。從過去20年來的數據來看,正是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開放包容,全球農產品市場才得以穩定發展。

通過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中國可以有力助推全球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造福人類。例如以“一帶一路”為基礎,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十三五”期間,哈薩克斯坦的小麥通過中歐班列在連雲港轉海運出口到越南、馬來西亞;而泰國大米通過海運經連雲港通過中歐班列出口哈薩克斯坦。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十四五”期間,除了貿易促進之外,中國將利用農業科技優勢和精準扶貧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好的幫助。

//形式更多//

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來看,農業國際合作在工具方法、實現路徑上完全可以探索更多的形式。

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考慮到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增加,可以考慮在多元進口戰略的基礎上,增加相關農產品的國內市場建設,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基礎上更好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例如在市場建設方面,不妨考慮利用海南自貿島優勢建立熱帶香料交易市場、利用新疆陸路口岸優勢建立紅花籽(油)、葵花籽(油)市場,促進農產品交易專業化。

在農業投資領域,除了吸引國外對華農業投資、推動農業“走出去”之外,還應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農業合作平台。可以進一步賦能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深耕專業領域,立足地區市場,對於具備國際化條件的相關園區,通過政策和市場有效手段,加速園區業態迭代,使之早日成為農業國際合作的開放平台,例如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持續推進。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圖片來源:新華社

除了貿易、投資等“硬件”之外,未來農業國際合作更多的在於“軟件”建設,包括與相關合作夥伴在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領域進行積極探索,促進更高水平的農業合作。

//全新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隨着經濟社會不斷髮展,農業國際合作將會迎來全新機遇,全球農產品市場無論是市場格局、產品形態、技術要求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與此同時,我們始終都要關注到,全球至今仍然有大約10%的人口處於飢餓或營養不良狀態。對此,唯有依靠國際社會全力合作,才能最終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剛剛經歷了全面脱貧的中國最有説服力——畢竟,生存權是最基本的人權。

面向“十四五”時期的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不僅是立足中國,其實也肩負了更多的人類使命。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Cultivated liaisons"

責編 | 劉夏

編輯 | 張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82 字。

轉載請註明: 觀中國 | 國內糧食“不夠吃”?未來中國農業國際合作將呈新特徵 - 楠木軒